你知道「上山下鄉」運動嗎?

所謂上山下鄉運動,指的是20世紀60~70年代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快要結束的時候,組織大量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定居和勞動的政治運動。

你知道“上山下鄉”運動嗎?

你知道“上山下鄉”運動嗎?

上山下 鄉運動最早從1955年開始,當時60名北京青年組成了青年志願墾荒隊,到遙遠的黑龍江省去墾荒。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於8月30日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團中央書記胡耀邦在歡送儀式上把“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的隊旗授予這批青年知識分子。政府極力鼓勵當時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自願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去鍛鍊自己”,把邢燕子等人做為典型榜樣在青年人中大力宣傳。

你知道“上山下鄉”運動嗎?

真正有組織、大規模地把城鎮青年送到農村去,則是在“文革"末期,紅衛兵運動的時候。1968年12月,毛澤東作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從此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展開,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年、1967 年、1968 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全部前往農村鍛鍊。“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1/10的城市人口轉移到了鄉村。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少有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所有家庭都和“知青”下鄉聯繫在一起。

你知道“上山下鄉”運動嗎?

你知道“上山下鄉”運動嗎?

上山下鄉的目的地很多,包括雲南、貴州、湖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政府指定“知識青年”勞動居住的地方,通常是偏遠地區或經濟落後、條件艱苦的縣。這個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

你知道“上山下鄉”運動嗎?

你知道“上山下鄉”運動嗎?

在當時,有一部分青年是“滿懷熱情”地投人到這場運動中的,所謂“滿懷豪情下村”,“緊跟統帥毛主席,廣闊天地煉忠心”。與其在城市的美好生活相比較,知青們普遍認為在農村生活很艱苦,他們在貧窮的農村地區當然無法繼續接受正規的知識教育,也沒有什麼文化生活,他們和當地農民的關係也不怎麼融洽。

你知道“上山下鄉”運動嗎?

不在“上山下鄉”的“知青”當中,大部分是到鄉村“插隊落戶”,但還有一小部分雖然也是務農,過的卻是“生產建設兵團”的準軍事化生活,他們的生存狀況與“插隊知青”有很大差別。“上山下鄉運動”前期,各個地方組建了“生產建設兵團”,有一大批“知青”到這些“生產建設兵團”參加“屯墾”。“生產建設兵團”雖有“屯墾”的功能,但與正規軍隊不同,它同時具有安排城市失業青年就業和備戰的目的。1968 年底,中蘇關係惡化,毛澤東向全國下達了“全民皆兵”,“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等系列關於備戰的指示。許多城市裡開始修建防空洞,沿海地區不少軍工企業紛紛向西遷移。

你知道“上山下鄉”運動嗎?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各地成立 了以“知青”為主要成員 的大量“生產建設兵團”。從1969年初到1970 年,原有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急劇擴大規模,同時新組建了內蒙古、蘭州、廣州、江蘇、安徽、福建、雲南、浙江、山東、湖北共10個“生產建設兵團”以及西藏、江西、廣西的3個農基師,加上50年代組建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國共有12個“生產建設兵團”及3個農基師。

你知道“上山下鄉”運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