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華:碳稅交易落地中國汽車業的路徑是什麼?

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諾德豪斯因為提出碳稅交易而聞名於世,他獲獎僅僅一週,我國國務院就發佈了《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中明確提出了“研究建立碳配額交易制度”,在一個促進消費的文件裡提出99.9%的消費者都不懂得碳配額交易,可見政府明白:引導汽車消費有利於社會和諧、國家戰略的關鍵是碳稅。

此前我國政府提出的雙積分制度已經開創了全球汽車產業政策先河,這個政策顯然是在雙重誘導汽車製造企業降低碳排放,儘快採用新能源車技術。雖然一堆人喊著新能源技術不成熟,不能大躍進,但這個政策下來,還是幾百個企業蜂擁而至,爭著搶著要為國分憂,造新能源汽車。

朱伟华:碳税交易落地中国汽车业的路径是什么?

這次國務院發佈促進消費升級的文件再次提到碳配額交易,兩年前提及碳排放交易的時候,碳排放的交易價格大約4元/噸,現在是40元/噸,2年10倍,這比最瘋狂的房子價格上漲都要快。目前歐洲的碳排放交易價格是接近20歐元/噸,比中國貴出4倍,中國肯定會達到目前歐洲的價格—200元/噸。按照諾貝爾經濟學獎威廉-諾德豪斯的模型,碳排放交易價格大約在30美元/噸會有利於經濟良性發展,歐洲的價格大約接近這個價格,目前國內的碳排放價格顯然太低。

一輛1.6L的汽油車,一年1萬公里,大約排放的二氧化碳3噸,按照目前的價格需要繳納120元碳排放費,按照理想價格,大約需要600元碳排放費。如果4.0L的則大約高一倍價格在1200元左右的碳排放費。存量的2億輛汽車,如果額外徵收碳稅,意味著每年1200億的交易收入增量。這筆錢究竟是以碳稅形式徵收,還是以某種費徵收可以再議,這筆錢用來補貼低碳環保出行或者鼓勵環保產業發展是有意義的。

對於電動車而言,火力發電的話,1度電大約相當於1千克二氧化碳排放,1度電可以跑10公里,一年1萬公里,需要1000度電,相當於1噸碳排放,按照200元/噸計算,比汽油車節省2/3的碳排放費用。

朱伟华:碳税交易落地中国汽车业的路径是什么?

目前我們採用燃油稅來調節駕車用戶分攤道路養護成本的問題,隨著電動車普及,不再加油會使得燃油稅分配到道路養護的成本需要增加到電費裡。但電力很難像加油那樣,壟斷到某些充電站,這意味著要向電動車徵收養路費形式的元燃油稅已經不可行。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採用新的徵稅手段,一方面解決碳稅問題,另一方面解決道路養護成本分攤問題。

合理的方式當然是根據用戶的車型能源消耗不同,根據行駛里程不同個性化徵稅。目前看,對於裝備車聯網的車輛,能夠實時獲得里程,這個是徵稅基礎,另一個就是碳稅計算基準,必須把養路費也附加到碳稅基礎上,基於行駛里程徵收養路費外加碳稅。

朱伟华:碳税交易落地中国汽车业的路径是什么?

所以,接下來要對汽車消費者徵收碳稅,必然需要藉助車聯網的數據作為徵稅依據。隨著越來越多電動車本質上不用繳納養路費,在徵收養路費的公平性問題上就會出現爭議。解決這個問題不可能是對充電站增加充電稅,那樣就會有大量私搭亂建的充電站出現,解決之道只能是基於車聯網,這意味著車聯網會成為徵稅依據,這恐怕才是車聯網的真正有價值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