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經」探「寶」在張店

 ——全市學習推廣“楓橋經驗”平陸張店現場會略記

記者/古紅軍 張文軍 孫少輝

“到張店鎮學什麼?”“農村綜治工作怎麼幹?”10月24日,芮城縣永樂鎮蔡村黨支部書記李忠實帶著問題,與同樣尋求答案的十三個縣(市、區)政法委、綜治辦負責人、社區和村委會代表一起,在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市綜治辦主任張開高的帶領下齊聚平陸張店鎮,就其“楓橋經驗”落地開花和創新,共同交流,尋“經”探“寶”。

學些什麼 ? 學方法!

平陸縣張店村,209過道穿村而過,地理位置特殊,村情路情錯綜複雜,曾經矛盾糾紛不斷。近年來,在張店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的努力下,使這個曾是鎮裡掛上號的頭疼“難點村”變成現在遠近聞名的法治“文明村”。2009年、2012年、2014年被評為運城市文明和諧村,2011年被評為山西省生態村,2018年被山西省文明村。

這些成績是如何取得的呢?

法治群主入百家

在張店村有一支鄉賢及老幹部、老黨員、老教師組成的黨群服務小組,依託服務小組成立了法治微信群,每個群設立了一名法治群主。全村63名“法治群主”定期在微信群裡下發法治信息、法律常識和警示案例,開展日常法律教育,樹立群眾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同時,不定期下沉到戶,向群眾面對面講解、近距離交心,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開展德孝文化建設等,確保黨的各項政策能夠落實到每家每戶,確保法治精神能夠紮根基層一線,以及通過法治群主入百家“常進百家門,熟知百家事,善解百家難,巧和百家事,情暖百家心”活動,以法律教育村民,以法理化解矛盾,以法治規範群眾,在全村切實營造了學法、懂法、尊法、用法的濃厚法治氛圍。

村民王某丈夫以前經營運輸車輛,一家人和和睦睦,這幾年,因經營不善債務纏身,為了還債,家庭經濟每況愈下。王某與丈夫經常因為經濟事每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眼看這個家庭就要面臨破裂的危險。法治群主王建社在入戶走訪時從王某婆婆處得知這一情況,立即向支部書記楊智強彙報,楊智強二話沒說,馬上安排王某丈夫到自己開的磚廠上班,把王某也安排到老年灶幫工。現在,夫妻倆每個月可以拿到4000元的工資收入,不僅幫助他們走出了困境,更讓一個即將破裂的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2018年,法治群主先後入戶走訪2670餘人次,宣傳黨的政策、法律知識530餘條次,現場調解各類矛盾糾紛63起,及時處理緊急事件13起,沒有一起因矛盾糾紛化解不到位而激化為上訪事件和治安刑事案件,全村上下民風向善、村風向上、秩序井然、鄰里和睦。

平安小站強自治

風口村近年來成為遠近聞名的“涼都”和避暑勝地。運城、三門峽等地的遊客紛紛來此租房納涼,全村社情複雜。風口村立足村情實際,以黨員幹部、積極分子為主力,依託商店、飯店、社區、卡點、自然村創造了12個平安季節性服務小站,全村26名黨員及13名志願者全部入職一線平安小站,平安小站對內服務村民,對外幫助客商。以小網格、小分隊、小喇叭、小板凳、小旅遊“五小”形式,提供季節性服務,推行“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情在格中積、心在格中暖”的微自治模式。每個小站懸掛服務標牌,明示黨員、積極分子先鋒崗,開展法治宣傳、情況收集、化解矛盾、服務客商等各項工作,確保有效管控治理。

2018年9月1日下午3點左右,河南駐馬店菜商劉某駕駛車輛在風口村三組與老鼠泉交叉路口與運城遊客王某兩車相掛,造成圍觀人員聚集。客商劉某擔心是外地人怕受欺負,立即撥打了“平安風口村委小站”聯繫電話,尋求幫助。平安小站接到電話後,立即通知網格長和村委會副主任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瞭解情況並開展調解工作,僅用了20分鐘就達成了和解,在場的遊客紛紛為平安小站的工作點贊。

為促進村中經濟發展,利用旅遊資源優勢,村委會先後打造了特色小吃一條街,涼都窯洞賓館,納涼避暑山莊,西紅柿基地等產業,2018年,共吸納遊客30餘萬人次,村民人均收入也由過去的4千元提高到現在的6千元。從平安建設到經濟發展,從生產生活到鄉村振興,一副鄉風文明和諧美、產業興旺經濟富的鄉村畫卷已在風口村展開。

“三評三治”樹新風

張郭村由於偏居一隅,土地貧瘠,村裡年輕人紛紛外出,甚至居家外遷,一度成為遠近聞名的落後村、問題村、渙散村。2015年新的村黨支部立志要讓張郭村舊貌換新顏,刀刃向內,首先從黨支部作風轉變開始,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短短兩年時間,就讓昔日民心散、村風差、黨支部缺乏凝聚力的落後村,變成先進村。

張郭村黨支部採納幫扶工作隊長、第一書記薛彩霞的提議,構建了德治為先、引領群眾的“1133”長效機制。“1”就是每個網格設立一個輿情檢測員,從根源上及早發現問題。“1”就是設立一個黨群親情服務站,所有問題和矛盾一經發現立即處理,堅持解決問題不過夜。“3”就是以網格為單位,開展十星級衛生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好人好事三大評選,發揮榜樣作用,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3”就是以網格為單位,舉辦民俗文化、黨建文化和德孝文化三個文化節,把自治、法治、德治貫穿到網格管理、基層治理的每一個環節,用德孝文化感化群眾,用法治宣傳教化百姓,用自理自治滋養民風。同時,組建了道德評議小組,積極開展遵紀守法示範戶、道德模範、五好家庭、好媳婦、好鄰居等評比活動。在漂亮的村中公園,“道德模範”、“張郭好人”、“好媳婦”、“好婆婆”的眾多展板感染著每個村民;在近百米的文化主題長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治、法治、二十四孝等圖片文字,讓每天在廣場晨練、休閒的村民隨時隨地接受道德與法治的薰陶。

2016年7月,張郭村啟動建設五保戶和特困戶集中供養用戶和村民文化活動廣場。在工程建設中,58歲退伍軍人、老黨員李隨山所開的衛生所正好擋在工地上,必須馬上拆遷,村工作隊到他家做工作時,李隨山只說了一個字:“搬”,便不顧妻子反對,打破農村“六臘月不搬家”的傳統,當天連夜收拾,第二天就順利搬遷,為集體的公益事業做出了貢獻。2017年冬天,為振興集體經濟,需要集約100畝土地建設大棚蔬菜,從整合土地資源,清理地面附著物,到開工建設僅僅用了10天,涉地農戶無不積極支持,充分彰顯了“三治融合”的強大動力。廣大村民互幫互敬、互助互信蔚然成風,也進一步促進了村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真正實現了村風正、民風好、人心順、產業興。

怎麼個幹 ? 踏實幹!

現場會一結束,緊接著就召開全市十三個縣(市、區)“楓橋經驗”交流會,緊鑼密鼓,步步引深!

平陸縣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段毅平介紹到:

張店鎮學習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過程中,把握“三治融合”這一核心,在健全完善鎮村兩級綜治陣地建設的基礎上,真抓實幹。先後在三個試點村、社區建立86個黨群平安服務小組,為群眾提供黨務、政務、便民、報警、求助、救援、調解等“一站式”服務。“三治融合”始終堅持基層民主集中制,推進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切實形成了“集體的事大家辦,各家的事集體辦,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自治民主氛圍。

同時,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基層管理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農村事務由“管控型”向“服務型”、解決問題由“事後”向“事前”轉變,極大地提高了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積極性。

其次,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使基層社會治理難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確保了矛盾化解在基層、糾紛調處在基層,風險穩控在基層。

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市綜治辦主任張開高在交流會上總結到——

張店鎮三個村的“楓橋經驗”,關鍵為兩個字:“實幹”,在思想上求真,在方法上創新,最後落實到工作上務實。各縣(市、區)要學習這三個的認真幹、踏實幹,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基層社會安定有序、群眾安居樂業良好局面的形成,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設搞發展,才能大治大穩同心同德,齊心協力為大運城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