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酒-哃荇
前面各位大神真是好厲害,民國時期各位大佬扒了個遍,
陳其美、蔡元培、胡漢民、廖仲愷、吳稚暉、張靜江、于右任、李石曾、譚延闓、戴季陶、林森、張群各安其位,真讓在下拜服不已。不過說真的,我看到這個問題,腦子裡一個浮現出的卻是一個網上流傳頗久的段子。這次把它寫出來,博大家一笑!據說,當年蔣委員長去世後(報界用的是“崩逝”一詞),副總統嚴家淦繼任,但家天下的格局明眼人誰都能看得出來。
不久,臺灣坊間開始流傳一個政治笑話,說故去的蔣介石在天堂見到了國父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很關心他未竟事業的承襲狀況,便問蔣介石道:“我死之後,中華民國可曾行憲呀?”
蔣斬釘截鐵的答道:“當然啦!國父,當然行憲啦!此乃國之重器,忽視不得!”
孫聽罷很高興,點點頭問道:“那第一任總統是誰呢?”
蔣答道:“是我。”
孫先生心裡想,蔣當時權傾朝野,當大總統也是題中之意。便繼續問道:“那第二任呢?”
蔣楞了一下,說道:“餘又任”
孫先生聽後很高興,連續說道:“于右任呀!文人治國,不錯嘛!選了個書法家總統出來,好好!”
言罷,接著問道:“第三任是誰呀?”
蔣支吾了一下,答道:“吾三連”
孫聽後,連連點頭,“輿論界人士吳三連能做總統,足見國家民主制度深入人心吶!你做的很好!那下一任呢?”
“呃!照原任。”
“之前選了個書法家于右任,這回語言學家趙元任也當上了總統,好呀!”
“再往後呢?”
“呃~!照例連!”
“趙麗蓮呀,她是我摯友的女兒,一個很有韌性小姑娘,會是個好總統的。”
上面這段政治笑話,見於廖信忠所著大作《我們臺灣這些年:1977年至今》。
網上流傳的版本里,後面還有什麼伍子胥(吾子續)、林憶蓮(您亦連)等等,估計都是好事者狗尾續貂,完全沒有前面的智慧光芒。
既然已經說到這裡了,就簡單介紹一下,于右任、吳三連、趙元任、趙麗蓮,這四位入得孫先生法眼的巨擘大拿。很多人對于右任先生的印象,都來自於他那首: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但其實,家國情懷縱貫於先生一生,他在參觀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墓時也曾寫下,
“興隆山上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
于右任作為早期同盟會成員,曾擔任國民政府審計院長、監察院長,他還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一生熱愛教育事業。
作為當代著名的書法大家,于右任先生幾乎所有的軼事都與書法有關。
例如,在競選副總統期間,面對競爭對手李宗仁、孫科、程潛的金錢、美女、紅酒、車子拉票,于右任大書千餘幅“為萬世開太平”條幅相贈。
但他其實對於贈人墨寶頗有考究,不同人獲贈之書均有所指。
像他贈給蔣經國的書墨上寫,“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而贈給張大千的題字是“富可敵國,貧無立錐”;
對於掌管教育的朋友,他題贈“將中國道德文化從根救起,把西洋科學文明迎頭趕上”;
而對於南洋的關帝廟則寫道,“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
其實除了書墨之名外,于右任先生還熱衷提攜青年才俊。1924年春,11名陝西青年投至他門下,請他指引日後道路。于右任偷偷將皮袍當了湊出盤纏,並親自致書蔣介石,“這11個娃娃有志於報考軍校請於接納”,還書寫一副
“登高望遠海,立馬定中原”的條幅贈與蔣介石作為答謝。于右任舉薦的陝西青年,全被錄取為黃埔一期新生,最後這11箇中除三人犧牲外,其餘全部將星在列。其中,便有人們熟知的關麟徵、杜聿明、張耀明和閻揆要(一野參謀長)。
另外三位,雖然沒有于右任知名,也算不得國民黨大佬,但也都是各自領域的翹楚,否則也入不得孫先生法眼。吳三連是臺灣地區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臺南紡織業創始人、報業鉅子、前臺北市市長。以他名字命名的“吳三連獎”是臺灣民間重要的國家藝術類獎項,余光中、林清玄都曾是此獎獲獎者。
趙元任則是位造詣頗深的語言學家、音樂家,他很早就展現出在語言方面的天賦,能夠熟練使用英、德、法、日、俄、希臘、拉丁語等多國語言,還會說包括常州話在內的33種中國方言,因此曾有人笑稱“趙老到任何地方都有老鄉”。
很多人都不知道,網上流傳不息的文言奇文《施氏食獅史》便是趙老的大作,他用這個特殊案例,表明了自己對漢字拼音化改革的意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1925年初春,由吳宓出面組織創辦清華國學研究院,聘請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為導師,這便是聞名遐邇的“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受聘時,梁啟超五十二歲、王國維四十八歲、陳寅恪三十五歲,而趙元任年紀最小隻有三十三歲,足見當時學界對他學術造詣的認可。
(清華四大導師蠟像,從左至右: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
這四人中唯一的女性趙麗蓮,名聲最小,但她一生熱愛教育事業,先後執教於臺灣師範學校及任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還在臺北“中國廣播公司”和電視臺主持節目教授兒童英語長達40年之久。
藏地讀行
我來說一個大家不太知道,但的確地位超級高的大佬。
你們知道抗戰時期的國家元首是誰嗎?
很多人一聽覺得當然是蔣介石啦,蔣介石是國民政府的老大啊。
其實這是個誤區,蔣介石是抗戰時的國民政府領袖,卻並不是元首。抗戰期間的中國國家元首,是這位——
林森。
林森,字子超,他可能是國民黨中資格最老的革命者了。
林森出生於1868年,僅僅比孫中山小兩歲。他是福州人,在甲午戰爭之後,就投身於反清抗日,甚至親自去臺灣聯絡抗日運動,按照革命的歷史,他幾乎與孫中山相差無幾。
從十九世紀末,林森就開始參與反清運動。辛亥革命前就已經聯絡了一些武裝,武昌起義後,他在江西九江參加了武裝起義,任九江軍政府民政長官。
由於革命資格老,而且與孫中山交情甚篤,德高望重,林森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任參議院議長,被任命為這個國民政府中排行前五名的職務。
後來袁世凱當了總統,林森又任北京政府的參議院議長,之後經歷了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直到廣州政府時期,一直與國民黨共同工作。孫中山死後,中山陵就是林森一手負責修建的。
(從圖中可以看出林森的地位,他跟孫中山是平輩的,蔣介石是小字輩)
1931年918事變,東北淪陷後蔣介石遭到了國民黨內的一致反對,被迫下野。但國民政府的主席總要有人做,這個時候,德高望重,不偏不倚的林森就成了理想人選。
林森雖然資格很老,但是從不結黨營私,在國民黨中沒有任何派系。他尤其清廉自守,以如此高的地位,生活水平一直與百姓無異,甚至在重慶始終居住在普通百姓的房屋內,更不要說貪汙受賄,驕奢淫逸了。
(印著林森頭像的法幣)
在抗戰期間,林森只要公開露面,必然號召大家全力抗戰,呼籲全民投入抗戰。對於蔣介石的種種錯誤行為,林森也一直予以勸諫。
對這個名義上的下屬蔣介石,林森一直是禮貌而不迎合。有一次輕裝簡從的林森在散步時碰見了眾人簇擁的蔣介石,也不上前,也不搭話,該幹什麼幹什麼。蔣介石看見了他才大驚,急忙上前說“主席好”,地位可見一斑。
1943年,林森因車禍去世,國民政府和共產黨都予以了極高的評價:
《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為元首逝世致哀》稱:“這是抗戰中全國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國父逝世以後我國最大的損失……(他)繼承國父的遺志。林主席逝世,這是抗戰中全國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國父逝世後我國最大的損失。林主席承繼國父的遺志,畢生盡瘁於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
而國民黨方面,更是稱其為“一代完人”、“千秋模範”。國民政府發佈褒崇令:“林故主席子超先生,以高齡鉅德,任職十有二年,恭已臨民,睿謨默運,育成民德,邦本用寧。故能臨大事,決大疑,處變而不驚,慎謀而能斷。洵足光耀史乘,表率群倫。”
小約翰
國民黨的元老不少,但高逼格的元老數量並不多。
高逼格的元老要符合幾個條件:一是資歷要老,加入國民黨要早,最好是早期就跟隨孫中山;二是逼格要高,位高權重,影響力大;三是死的要晚,否則就沒有“老”字之說了。
在破曉君看來,以下幾位,妥妥的國民黨高逼格的元老。
高逼格元老之一,張靜江
張靜江(1877--1950),是早期就追隨孫中山的人之一,別人只是追隨,而張靜江不僅將自己的人放到了孫中山的“船上”,將錢也帶到了“船上”,因為他家有錢。
除了跟隨國父之外,張靜江也和蔣介石拜了兄弟,為蔣介石的崛起也是出人出力。
像這樣,連續能成功輔佐兩任領袖的人,並不多見。
孫中山稱他為“二兄”,蔣介石則稱他為“革命導師”。
張靜江一生當中,做過國民黨的財政部長,開辦過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做過全國建設委員會主席,做過國民黨省政府主席;甚至做過國民黨政治會議主席,以及國民黨常委委員會主席。
張靜江絕對是高逼格的元老。
高逼格元老之二,汪精衛
無論你喜不喜歡,無論你同不同意,汪精衛(1883--1944)都是國民黨高逼格的元老。
早年在日本,就參加了同盟會,而且孫中山很欣賞他。
1910年組織刺殺清攝政王,失敗後被捕入獄。出來後不久,去了法國。
1919年開始,應孫中山邀請回國,開始在國民黨政府任職。
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汪精衛擔任了國民黨政府主席,除了沒有軍權,其它的都有了。
和蔣介石數次的交鋒,都沒有取得勝利。最後只能屈居蔣介石之下。
在建立偽政府之前,汪精衛絕對算是很有影響力的元老級人物,也絕對能稱得上是高逼格。
高逼格元老之三,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早年先後加入了光復會和同盟會,革命覺悟高,是書法大師,也是教育家。
1907年時,就創辦了《神州日報》、《民立報》,積極宣傳民主革命。
從1912年起,在國民政府中,歷任交通部長、國民聯軍駐陝總司令、審計院長、監察院長,特別是擔任監察院長長達34年之久,是國民黨重要的決策人物之一。
1964年,在臺灣去世。
于右任是高逼格的國民黨元老,從各方面來說,都符合,難有爭議。
國民黨有影響力的元老還有戴季陶、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等,但能符合資歷老、地位高、影響力大的,非上面三位莫屬。
藍風破曉
提起當年的國民黨,孫中山、黃興、宋教仁、胡漢民、廖仲愷等人,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大人物。
不過,既然說到“高逼格”一詞,那麼這個元老肯定不能隨大流,悅史君找了找,說說以下幾位。
第一,不喜當官的吳稚暉
吳稚暉出生在江蘇常州一個貧寒家庭,曾考中舉人,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與孫中山在倫敦見面,同盟會成立後加入。
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吳稚暉等人在巴黎主持《新世紀》,積極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爆發後,吳稚暉回到上海,他拒絕了教育總長職務,專注於漢字注音等工作,反對袁世凱稱帝。
孫中山死後,吳稚暉支持蔣介石,汪精衛在抗日戰爭中投靠日本,他大肆謾罵。
1949年,吳稚暉被蔣介石送到臺灣,直到1953年去世。
吳稚暉是革命黨絕對的元老,但他多次拒絕高官顯爵,一生只承認中央監察委員,非常低調,但他的學問卻很高明,悅史君認為,這是一個逼格近乎滿分的人物。
第二,低調的貴族李石曾
李石曾是清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李鴻藻的幼子,從小受到很好的傳統教育,但與重臣李鴻章並沒有親緣關係。
清朝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李石曾跟隨駐法公使孫寶琦來到巴黎,先後進入蒙達頓農校、巴黎大學等就讀。
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組織世界社,同年加入同盟會。
1917年,李石曾到北大擔任生物系教授,仍然熱心組織學生赴法留學,先後創辦北京中法大學和里昂中法大學。
1924年,愛新覺羅·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李石曾擔任故宮財產清理保管委員會主席,1925年成為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
1927年,李石曾支持蔣介石,1928年成為私立南通大學首席校董。
抗日戰爭中,李石曾在歐美跑外交,1948年短暫回國,1949年又去了瑞士。
1956年,李石曾去了臺灣,直到1973年去世。
李石曾同樣是元老,而且一生不求官場輸贏,中外經歷繁多,悅史君認為,也是一位高人。
……
國民黨內當然還有不少牛人,但這裡悅史君就不一一列舉了,歡迎大家討論。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當年的他,和廖仲愷被稱為孫中山的“左膀右臂”,
蔣介石也要叫他一聲“七哥”,
重慶談判的時候,毛主席、周恩來甚至還親自前往去探望他,
後來他的養女和他同宗族的人結婚,生的孩子名叫丁肇中,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他便是丁惟汾。
作為一個經歷了血雨腥風的革命者和文人,丁惟汾厭倦了官場,國學素養深厚的他秉承家學,潛心從事學術研究,寫了大概50餘萬字的專著。他常常對人說,“女子最好學醫,男子應當學工科,不要成為官場中爾虞我詐的政客。”
丁惟汾是以官費進入的日本明治大學法學系,之後加入了新成立的同盟會,並被推舉為山東分會的主盟人之一,負責聯絡山東省的人。孫中山很器重丁惟汾,當時有句話叫做“唯丁是賴”,畢竟當時400多個日本留學生同盟會元,山東便佔了1/8。
武昌起義以後,丁惟汾領導濟南學界紛紛響應。辛亥革命以後,丁惟汾一直追隨孫中山,從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到護法運動。當時黎元洪為了籠絡他,還特意給他授勳章,被他斷然拒絕。
之後,更是積極支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協助改組國民黨。1923年,他擔負起了北方國民黨的發展工作,第二年便發展了1.4萬名黨員,僅僅山東一省就有2000多人。由於丁惟汾在北方發展了很多國民黨黨員,後來有句話叫做“蔣家天下丁家黨”的說法。
1928年以後,丁惟汾對蔣介石非常不滿,一度關門謝客。蔣介石雖然嘴上喊著“七哥”,但是卻心存芥蒂。特別是在丁惟汾的得意門生王樂平被蔣介石暗殺以後,丁惟汾慢慢開始趨向於自保。
日軍侵華以後,丁惟汾輾轉到了重慶。當時的他只能住在簡陋的房子中,旁邊甚至還有豬圈。孔祥熙覺得這樣有點丟蔣介石總統的臉面,畢竟丁惟汾還是有國民黨政府委員等一系列頭銜的,於是只能讓他搬走。
解放戰爭以後,大陸一直想方設法挽留丁惟汾。不過由於他講義氣、責任感很強,考慮到自己門生故吏太多,要是他留在大陸,那些人在臺灣肯定是沒有出路的。所以最後他還是去了臺灣,並以76歲高齡去世。陳毅曾經說過:“他老先生實在不該走,還拍沒個養老的地方?”
歷史是什麼
很多人說胡漢民、陳其美、汪精衛等人。這些人確實資格很老,都是元老級人物。但他們其實都是孫中山的部下,地位肯定是低於孫中山的。國民黨內部有幾個人,是可以跟孫中山並駕齊驅的。這幾個人才是真正的“超級元老”。
國民黨前身是同盟會,它是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聯合成立的。孫中山自己的黨叫做興中會。華興會領導人是黃興、宋教仁。光復會領導人是章太炎、蔡元培。
黃興是華興會的創始人。當初同盟會成立的時候,很多人很支持黃興當最高領袖。但是黃興非常謙遜,很堅定的支持孫中山。黃興在同盟會(國民黨)中的地位,是絲毫不亞於孫中山的。孫中山本人有時候比較偏激,且不太務實,很多反對孫的國民黨人,都團結在了黃興的周圍。黃興與孫中山後來也產生了很多矛盾。
宋教仁則是國民黨內部的組織高手,正是他把同盟會改組成了國民黨。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勝利之後,就開始搞鐵路建設了。國民黨一直由宋教仁負責領導。後來宋教仁被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不死的話,很可能會成為國民黨事實上的領袖(孫則是精神領袖)。
章太炎是光復會的創始人之一,後來加入同盟會。章太炎在同盟會內部一直是孫中山的反對派,跟孫鬧過很多矛盾,兩人經常鬧得不可開交。
黃興在國民黨中的地位是不亞於孫中山的。章太炎本來地位也不亞於孫,但是他跟孫矛盾太多,經常退黨,所以影響了地位。宋教仁是後起之秀,本來有望接孫中山、黃興的班的,只可惜英年早逝。
國史拾遺
孫中山、黃興、宋教仁、汪精衛、蔣介石、陳其美、蔡元培、胡漢民、廖仲愷、吳稚暉、張靜江、于右任、李石曾、譚延闓、戴季陶、林森……
國民黨元老簡直數不勝數,但是,誰人可算是高逼格元老呢?
我們先將孫黃宋汪蔣這五人剔除,孫先生愛聊人生談理想,黃先生黯然出走,宋先生慘遭毒手,汪先生徒當走狗,蔣先生愛寫日記,我自覺得他們五人算不上是所謂的“高逼格”。
當然,對於所謂的“高逼格”我也不甚瞭解,所以我便說說我認為的兩位比較有趣的國民黨元老吧。
于右任:小處不可隨便。
一
于右任雖是革命家,但是書法家的名頭卻更響亮。
于右任生於1879年5月8日的陝西三原,1900年慈禧攜光緒逃亡西安的時候,於先生還參與過隆重的“跪迎”儀式。1906年于右任結識孫中山,並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于右任任交通部次長。1918年于右任回陝西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直到1922年靖國軍解散。1924年倡導國共合作,“合則兩益,離則兩損”。1930年于右任被推選為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1949年11月飛去臺灣。
國民黨中有好幾位著名的將領在報考黃埔軍校時曾得到過於右任先生所寫的介紹信,如關麟徵、杜聿明、張靈甫、張耀明等人,于右任可算是慧眼識珠。
二
于右任在任監察院院長期間,據說因為許多人在隨意小便,弄得滿院子尿騷味“飄香”,實在是不忍卒聞,於是忍無可忍的于右任先生為了警告這幫不講衛生的“流氓”,提筆寫下“不可隨處小便”這六個字,然後粘貼在牆上以作公示。
于右任可是鼎鼎有名的書法家呀,拿到他的墨寶藏起來,肯定能成為傳家寶。於是,于右任寫的那幅警示語被人偷了。
但是,“不可隨處小便”這句話不夠雅呀,怎麼辦?這位偷警示語的仁兄也是頭腦靈活得很,他盯著這六個字像王守仁格竹那樣格了起來,格著格著,突然眼睛一亮,然後將這六個字字剪成一個個單獨的字,然後重新排序組成句子:小處不可隨便。於是,那句只能放在廁所裡如同“來也匆匆,去也沖沖”、“前進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不可隨處小便”,瞬間昇華成了如同“慎獨”那樣的警世名言,這時候收藏便沒問題了。
三
1964年8月,于右任先生因病住院。
在於右任臨終前,楊亮功曾到醫院探望他,並問他有什麼事需要吩咐,于右任先是伸出一根手指,然後沒過一會又伸出三根手指,楊亮功始終不解其意。于右任當時已經無法開口說話,對於楊的猜測也只能頻頻搖頭,楊亮功只好放棄。
左宗棠臨終高呼“星斗南”,袁世凱臨終悲嘆“他害了我”,俱成謎題。
于右任的一根手指與三根手指又是何意?
戴季陶:蔣介石的二兒子蔣緯國的爸爸。
戴季陶生於1891年,又是一個字比名出名的人,他名傳賢,字季陶,原籍浙江湖州,但是出生於四川廣漢。1905年戴季陶留學日本,1911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3年跟隨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革命失敗後逃亡日本。然後,在日本遇到了同樣因為參加二次革命而被迫逃亡日本的蔣介石,頓時引為知己,成為摯友。
在日本的戴季陶也沒有閒著,認識了護士小姐姐重松金子,然後決定“為國爭光”,對重松金子展開了追求攻勢。重松金子很快淪陷,兩人開始了同居生活,後來重松金子便懷孕了。
但是,在重松金子懷孕後,戴季陶卻跟著孫中山回了中國,他沒敢帶重松金子回國,因為,他怕老婆。也因為他怕老婆,所以在重松金子生下孩子後,他便將孩子交給了蔣介石。蔣介石也很仗義,我們是兄弟,這忙我幫了!於是,蔣介石收養了這個孩子,取名“緯國”,交給姚冶誠撫養,蔣介石對蔣緯國也始終視如己出。
蔣緯國早年矢口否認自己的親生父親是戴季陶,直到晚年接受記者採訪時才吐露真相,自己的生父是戴季陶,生母是重松金子。
所以,戴季陶是蔣介石的二兒子蔣緯國的爸爸!
吾與吾國
活了101歲的國民黨元老張群
張群,字嶽軍,出生在官宦之家。十九歲時,考入了保定軍官學校速成班,錄屬步兵第二隊。他與當時二十一歲的蔣介石同為校友,但蔣介石在炮科學習,兩人並不認識。
小方說歷史1990
國民黨內部,有一個四大元老的說法。這四個人分別是:
張靜江、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聽歷史知事給你一一介紹:
1,張靜江。
張靜江是浙江人,生於1877年,張靜江是一個江南絲商巨賈之家的兒子,這個富二代在1902年擔任駐法商務參贊,結識了孫中山,一直給孫中山經濟上的援助。孫中山與他私交很好,稱他為“革命聖人”(孫中山一貫喜歡給人戴高帽,黎元洪也是聖人)。
張靜江和蔣介石的關係更不一般,蔣介石稱張靜江為“革命導師”。蔣介石入黨時,張靜江是蔣介石入黨的監誓人。張靜江在上海創辦證券交易所,為革命籌集經費,這時候的蔣介石就是張靜江交易所的一個交易員。後來,蔣介石就是在張靜江的扶持下,走上人生巔峰的。
2,蔡元培。
蔡元培是浙江紹興人,生於1868年,只比孫中山小2歲。蔡元培25歲考進士,點翰林,是清末科舉制下的學霸。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組織光復會,主要成員還有陶成章、章太炎、秋瑾、徐錫麟等人。後來光復會領袖陶成章被蔣介石暗殺,蔡元培醉心教育,光復會分崩離析。
蔡元培在擔任民國教育部長和北大校長期間,為我國教育事業和文化更新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成立後,蔡元培依舊把工作重心放在教育事業上,同時希望彌合國共矛盾,制止國民黨的濫殺行為和白色恐怖。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年72歲。
3,吳稚輝。
吳稚輝是江蘇省常州人,生於1866年,比孫中山還要大3歲。
歷史知事
國民黨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的政黨,同時也是亞洲歷史最悠久的政黨之一,要說到高逼格的元老,第一個肯定得老,加入時間非常早,第二個在政黨中不但資歷深,同時貢獻大有威望。
先來說說比較常見的一些答案,國民黨四大元老:
1.蔡元培,1904年赴德國留學,當年冬建立光復會任會長,1905年加入同盟會(國民黨前生),1912年任職南京政府教育總長,1916年任北大校長,一直致力於推進新文化運動,推動中國教育變革,五四運動支持學生愛國行動,1927任國民黨常務委員,一直努力推動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我個人認為蔡元培在對中國教育改革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民國大師雲集,他有很大的功勞,推行西學,也為當時的中國青年間接的傳輸了西方的先進思想,也為中國後來的革命事業埋下了種子。
2.張靜江,在法國孫中山結識後,一直為中國同盟會活動籌集資金,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3年討袁失敗你,赴法國與孫中山改組中國國民黨,在上海開辦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1923年再次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1926年五月被推舉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會主席,後讓職於蔣介石,抗日戰爭爆發後赴紐約定金,我認為張靜江的貢獻主要在於對中國民國的經濟建設上,在任何時候革命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張靜江幫助國民黨解決的資金上的難題,孫中山稱他為“革命聖人”,蔣介石稱它為“導師”。
3.吳稚暉,1901年東渡日本求學,1902年與蔡元培成立愛國學社,1905年就結識孫中山,當年多個革命團體在東京結合為中國同盟會,1907年在法國巴黎與張靜江,發行《新世紀》,組成中華印字局,印書報宣傳革命,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與孫中山共商建國大事,吳稚暉的貢獻在於一生都在推動教育和科學的普及和思想的傳輸
4.李石增,他有深厚的國學功底,1906年組織世紀社宣揚無政府主義,同年加入同盟會,1917年任北大生物系教授,1920年創辦中法大學,在得到孫中山支持後同年在法創建里昂中法大學,1926年成立故宮博物院任院長。他的貢獻在於對教育領域的推動
除以上四位,國民黨還有一些高逼格元老(我對高逼格在此的理解是有特別貢獻的,如果僅是權力較大則不在此列。
廖仲愷:單論貢獻我認為他該排在第一,1903年在日本結識孫中山,1905和妻子何香凝與孫中山建立了中國同盟會,1906年翻譯了早期的社會主義學說,是最早介紹探索社會主義的人,他在早期協助孫中山制定“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政策,極力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李根源: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任雲南陸軍講武堂教過(我們雲南的陸軍講武堂,當時挺厲害的),因反對曹錕賄選總統,李根源退出政壇,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組織抗日救亡運動。朱德元帥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