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降溫,爲何股市變得更「冷」?

房地產市場降溫,為何股市變得更“冷”?

“金九銀十”成為了國內房地產市場長期存在的現象。但是,對於今年的房地產市場,“金九銀十”效應似乎有所落空,而房地產市場成交低迷,部分地區的開發商還開啟了打折促銷乃至降價潮,這難免給了市場一定的不安。

國慶長假最後一天,央行宣佈意外降準,這本來對房地產市場帶來了或多或少的積極影響。但是,從市場的反應來看,央行降準未必可以再度提振房地產價格,而此次央行降準意在定向調控,提振實體。在實際情況下,雖然不排除存在部分流動性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渠道變相流向了房地產市場,但在資金逐利效應有所降溫,甚至部分龍頭房企喊出“活下去”的背景環境下,卻或多或少降低了房地產市場持續高燒不退的預期,或許房地產市場有逐漸“入秋”的跡象。

過去十多年,國內房地產市場經歷了一段發展繁榮期,而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房價,更是成為了十多年來增值效果顯著的投資渠道。受此影響,多數人都形成了房地產“只漲不跌”的定性思維,而一旦房價真的發生下跌,則不少傾家蕩產買房的人還是很難接受,而投機買房者受傷最為嚴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以往房地產長期上漲的表現,更大程度上還是建立在貨幣環境持續寬鬆的基礎上。簡而言之,貨幣環境的寬鬆與否,則直接影響到國內房地產價格的表現。至於利率敏感、政策敏感的股票市場,本身也是受益於貨幣環境持續寬鬆的趨勢,鑑於國內股票市場屬於典型的政策市場,而在轟轟烈烈的“去槓桿化”、“去泡沫化”的過程中,加上股市長期以融資作為定位的功能,實際上也大大削弱了股市的上漲動力,而政策監管對股市的持續收緊,也抑制了股市的發揮空間,變相倒逼更多的資金投向房地產市場。

多年來,不僅僅是大量場外資金投向了房地產市場,而且企業自有資金乃至部分理財資金,也通過變相的方式流向了房地產市場,由此為房地產市場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新增流動性補充,而這些年來,高燒不退的房地產市場,也給了這些資金足夠的保值增值效果,而越來越多的資金也對房地產市場形成了高度的依賴症。

但是,時至今日,雖然央行貨幣政策仍體現出一定的獨立性,且年內已發生了多次的降準行為,與全球市場加息趨勢明顯“脫鉤”,但是在全球加息浪潮中,甚至我們鄰近的香港市場也開始步入加息的通道,這卻給了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帶來了不少的壓力。

美債收益率觸及7年來的高位水平、全球債市大幅下挫、美聯儲持續加息並走出了超低利率的環境以及高油價的延續引發了通脹抬升的預期等,這系列現象的發生,實際上給了新興市場不少的發展壓力。

對於資本而言,本身具有較強的逐利性以及先知先覺的意識,當其感覺不妥,或有所顧慮之際,往往也會有著一定的策略轉變。對於國內市場而言,本身也是屬於新興市場的範疇,在當前的環境下,同樣離不開資本出逃的壓力,只不過因外匯管制因素的存在,也減緩了資本直接流出的速度。由此一來,雖然我們通過不斷降準降低資金成本,為實體經濟創造出良好的資金環境乃至融資成本環境。但是,在融資成本高、融資渠道狹窄、稅負成本高居不下的背景下,營商環境未能獲得實質性的好轉,若新興市場資本加速外流,恐怕降準的對沖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多數資金可能更傾向於避險。

萬科喊出了“活下去”的聲音,其實並非沒有道理。實際上,這不僅僅為房地產市場發出了警告,同時也給股票市場發出了警告。

有一種觀點認為,當房地產市場明顯降溫之際,資金會迴流股票市場,由此對股市構成提振刺激。但是,從實際情況分析,房地產市場的冷暖還是牽涉到上百個行業的興衰,一旦房地產市場發生實質性的降溫乃至步入寒冬,可能會對相關行業上市公司的業績構成影響,間接影響到股票價格的表現。

與此同時,在實際情況下,在A股市場中,逾千家上市公司就持有數千億乃至上萬億的房產,在房價持續上漲的過程中,尚且會給上市公司帶來一定的獲益。但是,當房價出現實質性的下降時,反而會影響到上市公司的實際利潤,而房價全面降溫,對A股上市公司的影響還是不少。

不過,更為關鍵的問題是,資本往往是靈敏的,頗具一定的先知先覺效應。若貨幣環境發生實質性的改變,那麼受影響的,也就不僅僅是房地產市場,對於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同樣受到影響。至於股票市場的流動性比房地產市場更具優勢,而當房地產市場降溫之際,反而更容易把這一種負面影響反映到股票市場身上。由此可見,對於以往國內房地產市場的降溫表現,中國股市卻往往表現出一種更“冷”的表現。

或許,對於國內股市、國內房地產市場而言,內部環境頗顯重要,但對於近年來全球市場環境的變化情況,仍然不可忽視,而對於資本而言,本身具有一定的先知先覺嗅覺,一旦貨幣環境發生實質性的轉變,新興市場資本呈現出加速流出的趨勢,那麼無論是房地產,還是股市等領域,還是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