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今年新改建廁所369座,未來將在地鐵交匯點建廁所

每一間廁所的環境直接影響城市公共場合的舒適度。10月31日,在廣州市人大常委會舉辦的《羊城論壇》上,市人大代表和多個職能部門探討城鄉“廁所革命”。據瞭解,未來3年廣州將新建升級改造公廁2240座,今年新改建廁所369座,完成全年任務量40%,未來兩個月將開足馬力建設廁所。

有市人大代表提出,廣州建設公廁除了要補足短板之時,還要提升廁所的建設標準。

談不足:廁所布點不合理致使交通堵塞

論壇上,談及與市民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廁所,每位出席論壇的嘉賓都有話說。除了集中反映的臭味或水漬問題,還有許多小細節也值得關注。

“中山一立交和天河立交有廁所,出租車司機經常到那裡去,車一停就成一條長龍,結果堵塞交通。”市人大代表於鋒提出了廁所布點問題,早年的規劃如今已不適用,提醒有關部門在建設廁所時要多加考慮綜合因素。無獨有偶,荔灣區人大代表梁勁祥也提及“公廁與司機”的問題,公廁基本上多在內街小巷,從行車角度看其實對司機不友好。

另外,廣州市城管委已於今年8月上線“廣州公廁”APP,確實為市民提供了不少便利。省人大立法諮詢專家陳舒表示,這類信息的監督管理功能有待加強。比如應該在每一個公共廁所張貼APP上反映的問題,及時整改,便於市民監督。

談創新:溶於水的廁紙和人臉識別廁紙機解決大問題

2015—2017年,廣州連續三年獲評“全國廁所革命創新城市”“全國廁所革命先進市”,榮譽的背後,還需要繼續進行“廁所革命”的探索和實踐。比如不能僅止步於維護乾淨整潔的環境,還要提升其建設標準、超前規劃,進一步提升城市的友好度。

不少廁所因擔憂下水道堵塞,會放置垃圾簍以便丟廁紙。在廣州塔總經理羅玖看來,其實這反而是異味和細菌的“汙染源”。如今,廣州塔採購了均能溶於水的廁紙,並全面撤除馬桶旁裝廢紙的垃圾簍,由此大大緩解了臭味問題。

“因此我認為,廣州應該制定一個規範的管理指引,甚至超越國家現行標準,比如取消在蹲位擺放紙簍,提供更加品質好的廁紙給大家,使廣州在廁所管理方面有所領先,”羅玖的話引起現場的共鳴。

花都區出現的全市首臺公廁“刷臉取紙”神器,也在現場引發討論。機器識別人臉後,就會“吐”出一張大約70釐米的紙來,同一個人每隔10分鐘才能再取一次紙。花都區城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試行效果很不錯,減少了紙張浪費情況。

談未來:未來這些地方的“廁所革命”要加大力度

廣州一直持續推進“廁所革命”,並把它列入2018年廣州十大民生實事當中。目前,廣州市已經制定和出臺《廣州市公共廁所建設與管理規範》《廣州市公廁日常管理經費預算指標》《廣州市“廁所革命”考核評價辦法》等標準和規範性文件,確保公廁建設有規可依、管理有章可循。

面對一些現實的不足,各部門正在加快建設腳步。比如面對公共廁所分佈密度不足問題,廣州動員各基層單位對外開放廁所。市城管委環衛處處長張剛表示目前已開放了831個單位的公廁。另外在公廁建設上,不僅僅追求數量,還要乾淨、美化、人性化,體現一些創新的理念。

公共場合人流密集,公廁問題相對突出。時事評論員一鳴表示,近日有媒體發起的廣州公廁調查顯示,醫院排名幾乎墊底,“有醫院缺洗手液和廁紙,不缺的是臭味。”

對此,市衛計委處長高峰表示,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醫院的廁所確實還存在明顯的短板。因為規劃和建設週期的原因,前期建設的公廁數量不足、面積也較小。另外,全市醫院的廁所基本上都是由醫院的後勤部門委託第三方進行物業管理,衛生標準不統一。

“我們要爭取儘快將醫院公廁管理的網絡建起來,並在公立醫院的績效考核方面加入公廁管理內容,更加接近市民群眾對我們的希望。”高峰說。

未來將在地鐵交匯點建廁所

早期,廣州在地鐵建設時因設計標準和技術限制等問題,1、2、3號線並沒有建設廁所,市民有“三急”時只能出站解決。從4號線開始,廣州開始為地鐵建廁所,但早期歷史遺留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在論壇上,廣州地鐵工作人員何江表示,如今廣州地鐵共有94座廁所對外公佈和開放,並在官方APP公佈地鐵口周邊的公廁位置。但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將是通過在新線和老線的交匯站建設廁所,逐步解決歷史問題。

“2023年廣州地鐵會開到800公里,老城區和新城區有很多的線路會交匯,未來基本上有的交匯車站都有廁所。”何江說。

上述方案已經在1號線的黃沙站實現。此站之前沒有廁所,但是在建設6號線時搭建了廁所,如今解決了一個站的如廁問題。

文: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何瑞琪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劉桐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