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人之生而為人,所為何求?

大抵不過一雙醉眼,一場大夢。

夢境之地,西有烏托邦,中有桃花源,而金庸寄情理想之所,則叫江湖

蓑衣孤影,明月大江,踏雪飛鴻,荒漠長煙,俠者應是攜風伴雨,就此浪跡一生。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駕鶴西遊,走完了94載的人生之途,眾生回首望去,只得一片煙雲迷濺,難免悵然萬分。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時代之殤


“下午走了,很安詳。”金庸兒子面對媒體如是說道。

金庸先生這一去,留下一個汪洋恣肆的武俠江湖,一段難以書盡的人生傳奇,以及一眾哀惋錯愕的芸芸眾生。

屬於我們的時代正在慢慢收網,而我們的生命也在不斷地緊縮。

年少時不知一人一物,一花一樹均是“幸福的奢侈品”,如今當它們逐漸飄零之時,方覺珍惜二字分量之重。

金庸曾與黃霑、倪匡、蔡瀾並稱“香港四大才子”,四大才子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同時也是香港文化的一張名片。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金庸寫武俠,黃霑譜妙曲,倪匡著科幻,蔡瀾評美食,四人各自風流,可歲月不善,如今四人已走兩位,而“金古梁”武俠三傑,也均已謝世。

文化是一代人的精神盛宴,銘刻著時代變遷的年輪和密碼。

短短54天,14位文藝名家與這個世界匆匆告別,我們彷彿聽到震耳欲聾的時代之殤,人們不斷寫下感傷的話語,作為送別過去的最後挽禮。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90後感嘆著自己的青春不斷褪色,實則是對人生一種無力和茫然。

他們留不住過去,抓不住現在,也看不清未來,而他們失去的不僅是人生的座標,更是找不見了自己。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如今,金庸先生悄然走了,就好似歲月用一把鋒利的尖刀,割去了我們心頭上的一塊生肉,最後只留下一塊難以見底的黑洞,以及無法言說的痛楚。

於此,我們既傷心,又恐懼。

傷心那無情的年歲,讓成長變成了一趟不斷失去幸福的旅程。

恐懼那茫然的未來,何人能為我們再寫快意恩仇的武俠江湖。

只怕,難見後來人。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金庸的“俠變”

1972年,《鹿鼎記》連載完結,金庸宣佈封筆。

對此,金庸說道:“我寫作有個原則,希望不要重複。我一共寫了15部,很多事情和人物都寫過了,再寫下去就都重複了,讀者就會覺得不好看,我自己也覺得不好看了。”

在金庸創作的15部武俠作品中,其塑造一個個性格迥異,卻又栩栩如生的俠客形象。

郭靖忠厚仁義,明知蒙古鐵騎遲早會踏上中原,仍舊死守襄陽數十年,可稱儒家之俠。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楊過具有強烈的叛逆意識,不像郭靖那般執著於忠義教條,只想與小龍女廝守一生,可稱道家之俠。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段譽行走江湖瀟灑隨心,厭惡殺戮爭鬥,可稱佛家之俠。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到了金庸的封筆之作,韋小寶則全然褪去“俠”的光環,身上帶有著自私狡猾的市儈之氣。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按照小說人物塑造的先後順序,我們得以窺見金庸的“俠變”。

從對傳統武俠衣缽的繼承,到對新派武俠宗派的開闢,金庸筆下的俠客,

漸漸從完美的英雄主人公偉岸形象,轉變為具有人性色彩的浪漫俠士。

優柔寡斷的張無忌,浪子游俠令狐沖亦是如此。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除去對俠士的多角度描繪之外,金庸作品中的愛情話語模式,也極為豐富,且充滿時代先鋒思潮。

“一男多女”是金庸小說中常見的愛情模式,如楊過有程英、陸無雙、公孫綠萼和郭襄等眾多愛慕者,而張無忌更是對殷離、趙敏、小昭、周芷若等女性處處留情。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在這其中,許多女性不再僅僅是男性的附庸,她們開始擁有獨立的人格和飛揚的個性,逐漸擺脫符號化的窠臼。

如黃蓉、趙敏、任盈盈和小龍女等人,都敢於大膽向男性表達自己的愛意,並主動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在舊派武俠小說代表平江不肖生,白羽等人的作品中,基本都遵循著弱肉強食,強者為王的遊戲規則,武功高強者,最終將一統江湖,成為武林盟主。

金庸作品中,這樣單一維度的價值判斷已然失效,他既看重武藝,

更看重“武德”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金庸筆下,郭靖、蕭峰、令狐沖等人的武藝,未見強過歐陽峰、丁春秋、東方不敗等人,前者卻被稱之為大俠,何解?

也正是因為一個“德”字。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由此,我們不難窺見,無論消解崇高與神聖,建立獨特的俠客體系,還是在作品中注入“女追男”的先鋒話語思想,亦或是強調正統主流價值,對於“德”字的深入演繹,都是金庸作品風靡華人世界幾十載的關鍵所在。


最是人間煙火味


江湖,一群現代人的集體逃逸。

金庸先生的江湖,是自身的紓解,亦是對當世的寫照。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金庸一生自由不羈,求學時期,曾經被兩次開除,卻不改少年意氣。

曾經想當一名外交官的金庸,最終未能遂願,遷身任職於香港《新晚報》。

後來他也說,外交系統的工作並不適合他,所受限制較多。

金庸生性自由散漫,他說“我一生很喜歡冒險,過一點新奇的生活”,而文學就成了他表達情感,寄託理想的最好歸宿。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書劍恩仇錄》書影


1955年,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連載結束,不願提筆再寫,便想讓金庸頂上去,於是便有了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自此,金庸不曾輟筆,連載的武俠小說大受歡迎,《新晚報》一時洛陽紙貴。

1959年,金庸創辦《明報》。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金庸既是老闆,也是打工仔,他每天要寫社評政論,還要連載武俠小說,《明報》創辦初期,就是依靠連載《神鵰俠侶》來攬收人氣。

金庸一生寫過2萬多篇社論,他創辦《明報》的宗旨,也是其武俠觀的一種體現:“俠氣,干預社會,對好的人和事件進行讚揚和表彰,對壞的事進行批評和反對。”

誠如我前文分析所提到的,金庸的小說站立時代思潮的浪尖,敢於消解崇高,核心主題又堅守著正直與公義。

金庸的人生軌跡,在其作品中均有體現,而他的小說性格,又會反過來左右他的人生抉擇。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翻閱金庸的一生,難以逾過一個“情”字。

金庸一生中有過三次婚姻。30出頭的他曾暗戀大明星夏夢,可惜當時夏夢已經名花有主,這段苦戀註定難有結果。

懷揣著欲求不得的挫敗心情,金庸回去完成了武俠鉅著《神鵰俠侶》。有人認為,“小龍女”的現實原型就是夏夢,在她身上寄託著金庸對美好愛情的期望和希冀。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金庸與夏夢


在接受採訪時,金庸常常會對長子査傳俠不吝讚賞之語,但査傳俠卻最終因情自縊,時年僅19歲。

得到了巨大的聲名,也失去了摯愛的家人,品嚐過人生的歡笑痛苦,大起大落。當有臺灣媒體問金庸,今生是否還有所求時,他說:“別無所求,只希望學問好一點。”

2005年,81歲的金庸奔赴劍橋留學。

5年後,金庸如願獲得了博士學位,他又對餘生做了規劃:“平平淡淡過生活,過一點清閒的生活,能夠遊山玩水一下。”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醉眼看金庸

金庸的故事中,總有一場遠行。

無論是遠涉大漠,還是放舟湖海,俠客與傾心之人相伴,穿越重巒山疊。

這場放逐之行,又何嘗不是紅塵俗子們的人生苦旅。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金庸寫江湖,是幻,亦是真。

江湖意寓社會, 武林喻指官場, 秘笈寶典、寶刀名劍均是名利化身, 武林盟主代表著政治權力, 而那一場蕩氣迴腸的江湖之行,便是你我的人生。

九十又四,金庸終究還是解劍歸去,一雙倦眼,看盡天下浮世滄桑。

本是青燈不歸人,卻因濁酒留風塵。

世人貪晌紅塵一場醉,幾人能得真逍遙,臨了時,不過笑言幾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罷了。

試問,人生海海,江湖何在?

大俠小俠,你你我我。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ID:dsfysweixin,微信搜索關注:第十放映室

金庸已逝,江湖何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