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時代「錦鯉」爲何如此吸金?

流量時代“錦鯉”為何如此吸金?

年年有餘

“超級錦鯉”一夜刷屏

買飲料“再來一瓶”連中8次、高考前一天剛好複習到古詩鑑賞原題、隔壁鄰居請作者吃飯馬上變成公司銷售冠軍……該篇爆款文章開頭即點明作者一路走到今天就是靠“運氣”。文章發佈後8小時,便獲得了閱讀量和點贊量雙“10萬+”,許多讀者感慨作者如此好運,一定是被命運眷顧的“錦鯉”。

無獨有偶,此前支付寶抽中的“中國錦鯉”中獎者“信小呆”一夜爆紅,兩天內狂漲85萬微博粉絲。寫出“超級錦鯉”文章的公號作者在之前給讀者的回覆中坦言,“公號變現方式很多,當下80%都是靠廣告費。”只要能吸引流量,賬號價值就能提升。

真假“錦鯉”分不清

記者調查發現,“轉發錦鯉心想事成”的風潮已有數年。2013年,一條來自賬號“錦鯉大王”的“關注並轉我子孫錦鯉圖者,一月內必有好事發生”的微博一夜爆紅,直到現在仍在被轉發。該條微博轉發量已高達920多萬,評論量250多萬。而該賬號粉絲量達1640多萬,其同名淘寶店鋪主打轉運手鍊、轉運耳釘等飾品,最近30天銷量近7000件。

在方可成看來,“錦鯉”一詞通過這幾年的傳播已經成為時下年輕群體熟悉的一個流行符號,也給這次錦鯉變身商業營銷代名詞打下了基礎。

真正將“錦鯉”之風颳向商業的還是支付寶的“尋找中國錦鯉”活動。獎單橫幅長達百米的抽獎福利火速將一位普通網友捧成“中國第一錦鯉”。隨後,各大社交平臺立即跟上,“球鞋錦鯉”“遊戲錦鯉”“成都錦鯉”“長沙錦鯉”等活動一時霸屏。“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至少5個轉錦鯉的。”市民朱先生告訴記者。對此,大家紛紛表示重在參與——“動動手轉發又不要錢,萬一中獎了呢!”

然而並非所有“錦鯉”都是真錦鯉。此前,有媒體報道微信朋友圈一篇《合肥錦鯉火了!》在瀏覽量突破300萬、活動參與人數達到27萬人次時被微信平臺刪除,引發粉絲不安。而《尋找杭州錦鯉》也因涉嫌虛假宣傳被刪除。有網友爆料,此類抽獎活動“說好的聯合100家商戶,結果商家根本不知情”。記者調查發現,大部分的錦鯉抽獎活動,都需要參與者提交個人信息,並無分組分享到朋友圈,還需關注各種公眾號,參與門檻並不低。

轉發“錦鯉”需謹慎

“轉發又不要錢、不轉白不轉”的行為真的沒有代價嗎?方可成認為,社交媒體時代並非文章好就能傳播廣,這種文章刷屏的後果就是讓公眾注意力被綁架,社交媒體上其他有價值的內容被淹沒,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公眾號卻收割了大批流量,“真正只賺不賠的只有公眾號”。

對於“錦鯉崇拜”,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解釋稱,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外控型個體”,他們通常認為事情的結果是由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越是外控型的個體,越是覺得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不確定性,從而導致更加焦慮。“轉發錦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他們對未來不確定性或未知的恐懼感。

“轉發‘錦鯉’除了求好運以外,還有一定的社交屬性,是一種緊跟熱點的表現。年輕人的目標大多是未來導向,動動手指轉發沒有成本,而且心理暗示如果對未來有幫助豈不是更好。”張昕認為,轉發錦鯉並不會讓你真的心想事成,但有可能減少眼前面臨的無助和失控感。

“營銷的本質都是為了滿足需求。”陳歆磊認為,消費者要想防範此類虛假營銷,最關鍵的就是不要抱著佔便宜的心理,“某些‘錦鯉’營銷已涉嫌欺詐,其成功的核心就是把握了消費者佔便宜的心態,本質上和電信詐騙並沒有區別。”陳歆磊指出,由於我國互聯網發展速度太快,一些法律法規還存在滯後或空白,消費者需注意保護自身權益,而工商部門也應加大監管力度,維護市場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