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與腸癌:症狀 高危人羣 檢出及治療

結直腸癌(結腸、直腸比鄰,二者的腫瘤有很多共同之處,所以統一稱呼)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惡性腫瘤。在美國可以排到第二位,在中國也能穩居前五,並且在逐年上升。

腸息肉與腸癌:症狀 高危人群 檢出及治療

如果能早發現,早期結直腸癌治療後效果非常好,5年生存率是90%。等到了晚期,癌細胞會離開結腸、直腸和小腸的薄壁組織,直接進入血流,可在人體內迅速擴散。治療方式通常涉及手術介入和化療,但效果並沒有想象中大。即便在美國,晚期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也低於20%。所以,早發現早治療刻不容緩!

​常見症狀(許多沒有症狀)

①便血。患結直腸、乙狀結腸息肉可能會出現便血,通常是出現間斷性的小量出血,血附於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貧血;嚴重時,出血量也可多達100~200ml。

②排便習慣改變。如果腸息肉位於結腸遠端,並且體積較大的話,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會出現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的狀況。

③腹痛。部分病人會出現瀰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時或者大便後加重。

④帶蒂息肉脫出肛門。

⑤腸道外症狀。如果出現一些典型的腸道外症狀,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現多發性骨瘤和軟組織腫瘤,就應考慮是否患了Gardner綜合徵,出現皮膚黏膜色素斑應考慮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簡稱P-J)綜合徵。

腸息肉,可以分為哪幾類?

①腫瘤性息肉。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隱窩灶)、傳統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鋸齒狀腺瘤(傳統鋸齒狀腺瘤、廣基鋸齒狀腫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鋸齒狀腺瘤)和杵狀-微腺管腺瘤,臨床上管狀腺瘤患者較多。比起有蒂腺瘤,無蒂腺瘤的癌變率較高,並且如果腺瘤越大,癌變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絨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變。

②非腫瘤性息肉。患非腫瘤性息肉,癌變可能性較低。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綜合徵等)、淋巴性息肉、黏膜脫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腸息肉病。如果在腸道出現數目多於100顆以上的息肉,並具有腸息肉病的特殊臨床表現時,我們會懷疑患者患了腸息肉病。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改變,腸息肉的癌變率越來越高。

我們定義具備一下3項條件之一者,就可以稱為高危腺瘤:

①息肉直徑≥10mm;

②絨毛狀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絨毛結構超過25%;

③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結腸息肉高危人群

①大便潛血陽性。

②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③以往有腸道腺瘤史。

④本人有癌症史。

⑤有排便習慣的改變。

⑥符合以下任意2項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有報警信號。

腸鏡能檢查到哪些部位?

腸鏡能觀察到直腸、全部結腸以及迴腸末端的腸黏膜情況。

做腸鏡能從外觀上判斷息肉的性質嗎?

腸息肉與腸癌:症狀 高危人群 檢出及治療

Doctor gastroenterologist with probe to perform

可以。做腸鏡時,能夠看到腸息肉的形態、顏色等,能從息肉表面的形態、色澤和微結構(腺管及微血管分型),非常有效的判斷息肉的性質。

目前常見的內鏡下息肉切除術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術(SS)、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分次EMR(pEMR)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等。

家族性結腸息肉息肉數量多,癌變風險高,多建議外科手術切除。

如何有效預防腸息肉的發生

腸息肉是發生在我們腸道粘膜上的一種病變疾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肛腸疾病,腸息肉可以通俗點說是發生在腸道粘膜上的疙瘩,那麼為什麼好好的,腸道上面會長息肉呢?腸息肉這個疾病會不會惡化,它會不會惡化成癌症呢?

腸息肉產生的原因

1.飲食因素:飲食因素與腸息肉的形成有一定關係,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或醃製品食物有毒食品等,特別是細菌和膽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

2.遺傳因素:一般認為,息肉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從目前研究情況表明,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後代子女,在遺傳機會上男女是均等的,沒有性別的差異。

3.炎症刺激:腸粘膜長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腸粘膜的息肉生成,這是由於腸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癒合之後,導致疤痕逐漸收縮,形成息肉狀,又由於慢性炎症刺激,致腺體阻塞,粘液儲留而發病。

4.糞便、異物刺激和機械性損傷:糞便粗渣和異物長期刺激腸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腸粘膜損傷,使細胞出現異常增生,形成息肉。

腸息肉臨床表現多無症狀,多數在體檢時發現。若息肉較大,經常受到糞便摩擦,可使其粘膜糜爛,糞內有血液和粘液。常見症狀為血色鮮紅,血量不多,混有粘液,血多在糞便表面,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貧血、息肉較大時,也可出現裡急後重、便秘、肛門流出較多分泌物等症狀,該病多可發生癌變,因此,在檢查發現有該病時,一定要作病理組織活檢,以明確其性質。

腸息肉到底會不會癌變?

腸息肉與腸癌:症狀 高危人群 檢出及治療

一般而言,我們會將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非腫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會發生癌變,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

如何預防腸息肉呢?

研究表明:預防腸息肉的秘訣十分簡單,就是常吃鹼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廢物的累積,因為酸化的體液環境,是正常細胞突變的肥沃土壤,調整體液酸鹼平衡,是預防細胞增生和突變的有效途徑。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吸菸,世界衛生組織預言,如果人們都不再吸菸,5年之後,世界上的癌症將減少1/3;其次,不酗酒。煙和酒是極酸的酸性物質,長期吸菸喝酒的人,極易導致酸性體質。

不要過多地吃鹹而辣的食物,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年老體弱或有某種疾病遺傳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鹼量高的鹼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可見壓力是重要的癌症誘因,中醫認為壓力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體內代謝紊亂,導致體內酸性物質的沉積;壓力也可導致精神緊張引起氣滯血淤、毒火內陷等。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多在陽光下運動,多出汗可將體內酸性物質隨汗液排出體外,避免形成酸性體質。

生活要規律,生活習慣不規律的人,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將、夜不歸宿等生活無規律,都會加重體質酸化,容易患腸息肉。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保持弱鹼性體質,使細胞增生,突變疾病遠離自己。

不要食用被汙染的食物,如被汙染的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發黴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綠色有機食品,要防止病從口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