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百萬日僑被拋棄在中國東北

日本戰敗投降後,近百萬日僑逃亡到哈爾濱、長春、瀋陽等地,生活陷入困境。當時的“日本人會”於8月29日、8月30日、9月2日向東京發出3封電報,反映日本僑民的困境。“面臨兩個月後的寒季和緊迫的糧食問題,實不勝憂慮。我等認為國家需要付出全副努力,對此妥善處理。”“新京的難民甚或有絕食數日者……關於取暖用煤,即使有勞力也不能運輸,擔心一入冬季,餓死凍死者將不斷髮生……煩請急速給予幫助,使之得以迅速送回國內,至盼。”但是這些電報如泥牛入海,毫無消息。

二戰後百萬日僑被拋棄在中國東北

時任東北日僑救濟總會會長的高碕達之助對日本僑民的狀況非常著急,連續派員攜密信回日反映情況。密信送到了,可日本政府沒撥來一分錢。日本僑民在寒冷、飢餓、疾病中企盼來自祖國的遣返消息。

為此,丸山邦雄、新甫八朗、武部正道3人於1946年2月下旬乘遣返船回國,向日本政府和盟軍總部陳情。3月5日午後3時半,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接見丸山邦雄等。丸山邦雄陳情道:在滿同胞失業,生活渠道斷絕,物價驚人暴漲,生活困苦越發嚴重。170萬日僑難民化的達46%,平均每天因飢餓、寒冷和疾病死亡2400多人,大多數是幼兒。期望得到您——麥克阿瑟元帥的同情與決斷,儘快派遣返船去葫蘆島。

二戰後百萬日僑被拋棄在中國東北

儘管丸山邦雄的陳情有誇大不實之處,但從另一側面反映了日本政府對滯留海外日僑的漠然態度。

日本軍國主義的棄民政策,是由日本國家體制和軍隊性質所決定的。無論是關東軍對日本僑民的遺棄,還是日本政府對海外僑民的冷漠,都是日本軍國主義國家本質的反映。井上清在《天皇制》書中也指出:“天皇的權威從來也不是為勞動人民的權威……它僅僅是作為剝削壓迫人民的專制階級的權威而存在。”

二戰後百萬日僑被拋棄在中國東北

“日本人對天皇的信仰絕不是來源於兩千多年的悠久傳統,而是由於明治以來,以天皇為主權者的政府用盡了一切手段,向國民強制進行信仰天皇的宣傳教育的結果,製造這種對天皇的信仰這件事本身,就是基於軍國主義的需要。而昭和以來,無論是軍部還是政府,都利用這種信仰,並加緊鼓吹這種信仰,用‘為了天皇陛下’這樣一句話,把國民趕上戰場。”所以,天皇制不僅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根本原因,也是日本僑民被遺棄的根本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