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方案演練200餘次」確保安全之餘希望乘客滿意

11

【信源】周到上海

在展會期間,一日之內,徐涇東地鐵站,至少會發生四次變化。

變化的形態隨著人流的潮汐而律動,時松時緊,時開時合,若非身處其中,很難想象,徐涇東地鐵站,這個冷硬看似不可改變的硬件設施,實則正以最柔軟、彈性的姿態,擁抱著洶湧而來的客流。

這是一首由10套方案變化而來,經由5次大修,200餘次演練,專門為進口博覽會會打造的交響曲,演奏他的是一群最基層的地鐵工作者,面對人流,他們用欄杆和手勢,打出了一個又一個變化,最終只為實現一個目的——將人流安全、有序的送往各個目的地。

「团队方案演练200余次」确保安全之余希望乘客满意

■限流欄杆在徐涇東站分隔出了進站、出站兩條不同的通道

展會日裡的交響曲

清晨6點,沉默和匆忙,是徐涇東站最主要的基調。

從青浦趕往市區上班的年輕白領,是這個時段的最主要使用者。此時,從最近的地鐵站快速的進入地鐵,是這些上班族們最大的願望。

上班族小旗手裡拎著裝著兩個包子的塑料袋,直言不諱的表達了這個心願:“早上上班能少繞路就少繞路,最好不繞路。”

徐涇東地鐵站最大限度的滿足了他們的心願。此時,6號、8號、9號地鐵口在最大範圍內,向小旗等上班族打開。地鐵內部通道最大限度隨上班族們自由使用,上班族可以踏著曦光,肆意享受這份散漫和寫意。

「团队方案演练200余次」确保安全之余希望乘客满意

早晨8點鐘,告別散漫,展會日裡的徐涇東地鐵站迎來了它的第二樂章。

此時,“四葉草”展會的客流以如約而至,看展的出站客流與早高峰的進站客流交匯一起,緊張和秩序成為了此時地鐵站裡的主基調。

值班站長鬍鴻傑帶著工作人員,準時出現在各個崗位上,多處限流欄杆被關上、指路牌被落下,地鐵站內被清晰的劃分為了進站和出站兩條通道,進站的口子被縮減至1個,地鐵口前由欄杆組成的蛇形蓄客池準備就緒,客流的情況會被及時反饋到由地面、地下工作小組組成的溝通群裡。

「团队方案演练200余次」确保安全之余希望乘客满意

這樣緊張的氣氛會在正午後進入高潮,彼時,展會的散場客流將陸續湧入徐涇東地鐵站,徐涇東站一日裡高潮部分正式上演。

地鐵站內,限流欄杆會將站內通道有2根變為3根,1根通往四葉草內的進站通道被開闢了出來,專門用於服務那些散場人群。

“散場客流是最需要注意的,它不同於由列車帶來的 進場客流,數量基本是固定的,散場時同時進站的人數會比較大。”值班站長鬍鴻傑說。

散場高峰期間,徐涇東站一眼望去,全都是人。站內服務人員都繃緊了神經,多處臨時售票窗口被開放,地鐵站內執行的方案會隨時根據人流的狀況進行調整,在極端高峰的情況下,電梯將被停止運行,人流將被採取措施限行。

緊張將會一直持續到晚上8點,當客流散盡,徐涇東站迎來了它的尾曲:限流欄杆以及出入口被最大限度打開,人流重新被允許在一定範圍內自由進出。

「团队方案演练200余次」确保安全之余希望乘客满意

站內的客流恢復到了鬆散自由的狀態,站內的管理人員們也鬆了口氣,他們要抓緊恢復體力,迎接深夜裡的另一重考驗。

細節在深夜被打磨

夜晚11點51分,值班站長鬍鴻傑送走了最後一輛開往徐涇東方向的車輛,徐涇東地鐵站一天的運營宣告結束。捲簾門被拉起,胡鴻傑鬆了一口氣,這一天又平安度過。

值班站長是地鐵站一天運行的前線指揮官,他們肩負重任,需準確的把握著地鐵站內樂章變化的節奏。成熟的方案以及豐富的經驗,是值班站長們賴以判斷的基礎。

“不難的,我們每個人心裡都存著全套方案,到了預案應當啟動的節點,站內工作人員會迅速調整和變化。近幾個月來大大小小展會,我們都按著方案在演練。”胡鴻傑說。

「团队方案演练200余次」确保安全之余希望乘客满意

地鐵站裡白天所執行的方案,正是徐涇東站為迎接進口博覽會而精心打造的大客流方案的一部分。

自倒計時200天起,徐涇東地鐵站經歷了大大小小演練200餘次,方案在持續優化,人則在持續進步,地鐵裡的細節,也在一點點被完善。

步履匆匆的客流甚至很難感覺到徐涇東地鐵站的變化,在清晰的指示牌指引下,人流看似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前進,實則都踏上了被規劃好的路線。

正如人們很難察覺,為了順利迎接進口博覽會的大客流,徐涇東地鐵站調亮了照明系統、優化了通訊系統、安裝了智慧公安、智慧消防等系統。而這些工程,大多數是在運營結束後的深夜,加班加點完成的。

“高峰的時候,徐涇東地鐵站夜裡有100多人連續施工。”徐涇東站站長曹銘說。

在軌行區內,胖胖的粉色襯衫小哥正對道岔進行保養。

「团队方案演练200余次」确保安全之余希望乘客满意

■凌晨12點半,徐涇東站站務員進入軌行區清理垃圾、養護道岔

他彎著腰輪流用布和砂紙將道岔零件打磨乾淨,汗水順著臉頰不斷的淌下來。對他而言,這樣的工作已經習以為常。

在夜晚,地鐵站的工作人員要完成營業額結算、軌行區施工、站內養護等基本工作。三分之二的地鐵工作人員,長期晝夜倒班。

細節正一點點被完善,在夜晚,多處原本是手動的地鐵指示牌被悄無聲息的置換成了電動指示牌,地面上不知不覺的多了40個綠底白字的阿拉伯數字,這些難以被注意到的細節,在進口博覽會期間,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团队方案演练200余次」确保安全之余希望乘客满意

■徐涇東站工作人員在調節指示牌

演練報告積累了半尺厚

站長辦公室內,站長曹銘和他的團隊,正拿著圖紙,對著地面上那40個綠底白字的阿拉伯數字冥思苦想。

他們在思考如何將這40個點位優化至60個,盡最大限度,保證進口博覽會期間,客流的安全流轉。

“我們站內日常上班期間,站內工作人員約10餘個,客流高峰期間會增至15個,但在此次迎接進口博覽會期間,按照原計劃,我們將在站內設置40個點位,在每個點位都安置一名服務人員,幫助旅客進行指引。”曹銘介紹。

「团队方案演练200余次」确保安全之余希望乘客满意

■站長曹銘在整理演練方案

如今,原有的40個點位將會進一步升級至60個,如何合理的讓60個人都儘可能發揮作用,是曹銘和他的團隊思考的焦點。

“我們希望乘客站在任何一個位置,都能看見我們的工作人員。”曹銘說。方案精化到每一個細節,當60個點位確定後,徐涇東站還將為每個點位的工作人員設計專門的引導方案,確保他們都能對乘客進行有效引導。

曹銘並不諱言在進口博覽會期間徐涇東站將面臨的壓力,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來觀展的日均客流仍比徐涇東站曾接待過的最大客流多出三分之一,這意味著徐涇東站需要制定比以往任何一次展會,更周全的方案。

“因為一開始都不知道到底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先按照各種情況做假象,制定了10套方案,後來這10套方案中大約有4套的框架被保留了下來,我們又在此基礎上做了一步步修改。”曹銘說,在他的記憶裡,對於方案的細微調整幾乎每天都進行,大規模的修改約5次左右。

「团队方案演练200余次」确保安全之余希望乘客满意

“比如後來我們知道展會分成了三個階段,我們就按照三個階段進行了調整。再比如說,根據6號口使用情況的變化,我們也相應的調整了方案。”曹銘舉例。

一套方案有200多頁,一個關鍵要素的修改,往往意味著整個方案的變動。而讓胡鴻傑順利帶領著班組成員,完美的度過展會一天的,正是脫胎於一次次大修的方案。

“每套方案都包含了30餘個預案,為了能夠讓員工熟練掌握這些預案,我們組織了200餘次各個級別的演練。又在演練過程中,進一步查缺補漏,對方案進行完善。”曹銘說。

在最近幾個月,演練幾乎每天進行,每次演練都會形成一份演練報告,演練報告的內容精確到了每分鐘,一次演練哪裡出了問題,幾乎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团队方案演练200余次」确保安全之余希望乘客满意

幾個月來,光是演練報告就積累半尺厚。配合著演練,徐涇東地鐵站的硬件、軟件設施被微調至最完美的狀態。

“以限流欄杆為例,欄杆有固定的、可移動的、推拉式的,這其實都各有講究,不同款式的欄杆能夠保證多套預案可以同時生效,不會相互干擾。而預案之間是否會相互干擾,則是演練中一點點發現的。”曹銘說。

比安全更多一點兒

作為方案執行的最小單位,徐涇東站站務員餘漣漪,用“千錘百煉”形容自己和同事的狀態。

當方案具化到每個崗位,就變得簡單而具體,經過一次次的演練,餘漣漪甚至能用中、日、英三國語言快速的說出每個崗位應使用的引導語。

“我們想要達到的首要目標是保證人流的安全有序,除此之外,我們還希望能儘可能的讓過往的人流感到舒適、滿意。”曹銘這樣形容徐涇東站在進口博覽會期間的目標。而餘漣漪如今在努力的,更多圍繞著這個安全之餘的滿意。

對徐涇東站和曹銘而言,確保人流感到舒適和滿意,意味著站內廁所的優化改造,站內設施的清洗保潔,而對於餘漣漪這樣的基層工作人員,想讓人乘客感到滿意,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可能性,回答好每一名乘客的每一個問題。

這意味要讓國際乘客和國內乘客享受到同樣的待遇。為此,上海地鐵特意為地鐵工作人員編寫了迎接進口博覽會100句英語教材,作為團隊裡的雙語達人,餘漣漪負責將這100句準確的轉化到工作場景裡,並教會身邊的同事使用。

「团队方案演练200余次」确保安全之余希望乘客满意

■迎接進口博覽會100句英語教材

“每個崗位都要至少掌握二三十句,我們會將句子儘量簡單化,方便乘客理解。”餘漣漪說。餘漣漪自己還特別準備了一套日文100句,以備不時之需。

更多的工作體現在餘漣漪和同事一起打造的小冊子上。進口博覽會期間,這些小冊子將被髮放到每名員工手中,作為應對乘客提問的百寶書。

“為了製作這本小冊子,同事正加班加點的製作手繪地圖,我會爬到地鐵口上面,幫同事確定每個地鐵口上方的公交車輛分佈等細節。”餘漣漪說。

她的筆記本里畫著一張自己用鉛筆手繪的徐涇東站平面圖,每個地鐵口附近的公交站位置都被注在了上面,旁邊標著會在該站點停靠的公交車。

“我下次應該把步行時間測算一下,乘客應該想知道。”徐漣漪邊翻著自己的本子,邊嘀咕著,“但是就怕每個人步行速度不一樣出現誤導。”她有些猶豫不決。

就像她的同事們一樣,即使有自信用“千錘百煉”形容自己對本職工作的熟練度,在進口博覽會倒計時的每一天,徐漣漪仍在思考著如何能做的更好一點兒。

“我們想盡最大努力,替乘客考慮周到,讓他們感覺到舒適、滿意。”徐涇東站站長曹銘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