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大败局?需要扶持?不!可能只是打开方式不对

(本文所说实体经济默认为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

我们知道,从08年全球经济危机开始,部分实体经济一直处于:我要完,但是还能抢救一下的状态。

10年来这变成了一种常态,背锅的有房价、银行、政府、互联网企业等等,好像只要政府出台一些政策,这部分实体就会活过来,傲娇的为人民服务了。

可是实体经济的倒闭和重生难道不应该是常态吗?

一个企业不能生产被市场认可的产品,难道不应该淘汰吗?

一个企业质量无法达标,难道不应该淘汰吗?

一个企业产品没有更新换代,难道不应该淘汰吗?

一个企业就是看不到市场的热点,也应该被淘汰吧。

一个企业甚至不知道市场在哪里,也应该被淘汰吧。

一个企业管理混乱,靠银行贷款存活,也应该被淘汰吧。

一个企业污染严重,和国家政策相违背,也应该被淘汰吧。

所以就实体经济而言,倒闭根本就是常态,如果随意经营,都可以活下来,那么人人都是老板了,不是努力的活着才是这些企业负责人才应该做的事情吗?

国家一直在说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当然这是一件十分复杂困难的事情,对企业来说不亚于二次创业,但我看到的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们都想去赚太平钱,失去了当初创业的热情和勇气,而做生意这件事,你不做,他不做,但还会有别人做,因为市场在哪里。

其实实体经济的现状已经比当年改革开放初期不知好了多少倍,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国内外更庞大的市场,网上流畅的营销通路,新一代有知识有技术的员工和管理者。

当然国家扶持也很重要,除银行外,国家在行业互助,行业前沿,教育培训方面给与帮助。

从之前的中兴事件来看,本质不是能不能生产问题,而是质量过不过关的问题,过于平庸的质量导致国产的芯片无法满足指标、成本和需求。

放眼看,国内企业都走的是联想贸工技的路子,因为这条路子比较轻松,合作伙伴提供所需产品配件,企业整合营销即可,操的心少,投资比较少,企业快速成长,但是企业到一定程度还是要回到技工贸上面,可以看韩国和日本的例子,虽然部分日企已经倒闭,但大多数是技术路线创新路线没有走到对的路子上,但是这类企业因为有技术,还是很值钱的,如果已贸易为核心的企业垮了,那么还能剩下什么,这是不是应该深思的。就像万达卖掉了,他核心是什么,不能说核心只有王总吧。

另一类以华为为代表的企业可以说很难得,当然我们国家那么大,技术领先,工匠精神的企业不胜枚举,但是对于我国整体企业,各类国有私营混合所有企业,这类企业就很难得了,而且其中还有不少只是看上去很美的,技术积累是个慢工细活的过程,急不得、乱不得,搞大跃进、靠扔钱只能添乱,无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飞机发动机,但是国家需要,研发人员不放弃,这就是工匠精神,愚公精神。

实体企业只看企业破产、倒闭就觉得国家事业受损,实业破败,其实是没必要的,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先行者快速步进。

小米就是个例子,小米的品类覆盖如此之广,已经侵入了传统家电的地盘,而且买的不错,这才是消费升级的正确打开方式,品牌、精神、产品、态度综合出一个新的家电王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