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大敗局?需要扶持?不!可能只是打開方式不對

(本文所說實體經濟默認為第二產業,工業製造業)。

我們知道,從08年全球經濟危機開始,部分實體經濟一直處於:我要完,但是還能搶救一下的狀態。

10年來這變成了一種常態,背鍋的有房價、銀行、政府、互聯網企業等等,好像只要政府出臺一些政策,這部分實體就會活過來,傲嬌的為人民服務了。

可是實體經濟的倒閉和重生難道不應該是常態嗎?

一個企業不能生產被市場認可的產品,難道不應該淘汰嗎?

一個企業質量無法達標,難道不應該淘汰嗎?

一個企業產品沒有更新換代,難道不應該淘汰嗎?

一個企業就是看不到市場的熱點,也應該被淘汰吧。

一個企業甚至不知道市場在哪裡,也應該被淘汰吧。

一個企業管理混亂,靠銀行貸款存活,也應該被淘汰吧。

一個企業汙染嚴重,和國家政策相違背,也應該被淘汰吧。

所以就實體經濟而言,倒閉根本就是常態,如果隨意經營,都可以活下來,那麼人人都是老闆了,不是努力的活著才是這些企業負責人才應該做的事情嗎?

國家一直在說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當然這是一件十分複雜困難的事情,對企業來說不亞於二次創業,但我看到的是這些企業的管理者們都想去賺太平錢,失去了當初創業的熱情和勇氣,而做生意這件事,你不做,他不做,但還會有別人做,因為市場在哪裡。

其實實體經濟的現狀已經比當年改革開放初期不知好了多少倍,國家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國內外更龐大的市場,網上流暢的營銷通路,新一代有知識有技術的員工和管理者。

當然國家扶持也很重要,除銀行外,國家在行業互助,行業前沿,教育培訓方面給與幫助。

從之前的中興事件來看,本質不是能不能生產問題,而是質量過不過關的問題,過於平庸的質量導致國產的芯片無法滿足指標、成本和需求。

放眼看,國內企業都走的是聯想貿工技的路子,因為這條路子比較輕鬆,合作伙伴提供所需產品配件,企業整合營銷即可,操的心少,投資比較少,企業快速成長,但是企業到一定程度還是要回到技工貿上面,可以看韓國和日本的例子,雖然部分日企已經倒閉,但大多數是技術路線創新路線沒有走到對的路子上,但是這類企業因為有技術,還是很值錢的,如果已貿易為核心的企業垮了,那麼還能剩下什麼,這是不是應該深思的。就像萬達賣掉了,他核心是什麼,不能說核心只有王總吧。

另一類以華為為代表的企業可以說很難得,當然我們國家那麼大,技術領先,工匠精神的企業不勝枚舉,但是對於我國整體企業,各類國有私營混合所有企業,這類企業就很難得了,而且其中還有不少只是看上去很美的,技術積累是個慢工細活的過程,急不得、亂不得,搞大躍進、靠扔錢只能添亂,無法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國的飛機發動機,但是國家需要,研發人員不放棄,這就是工匠精神,愚公精神。

實體企業只看企業破產、倒閉就覺得國家事業受損,實業破敗,其實是沒必要的,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會有先行者快速步進。

小米就是個例子,小米的品類覆蓋如此之廣,已經侵入了傳統家電的地盤,而且買的不錯,這才是消費升級的正確打開方式,品牌、精神、產品、態度綜合出一個新的家電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