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還能起死回生嗎?

近日有消息顯示金立董事長期滯留香港未歸,而其副總裁俞雷也將於月底離職,這麼大的人事動盪是不是意味著金立已經處於危機邊緣?從去年末爆發資金鍊危機以來,金立似乎一直都沒有能找到出路,劉立榮滿懷期望的重組也一再被推遲,這就使得金立一度陷入了難以自救的困局之中,被欠款的銀行、材料供應商以及廣告商們為了及時討回欠款,對金立苦苦相逼,金立想要翻身實屬困難。

從最初的功能機時代到如今的智能手機時代,這個曾經在銷量上能直逼諾基亞、三星的國產巨頭,經歷了16年的發展,可以說是有著很長的企業壽命了。在2014年還風光無限的金立,為何在一兩年之間就出現了這麼重大的問題,導致金立資金鍊斷鏈的主因到底是什麼?金立還有機會起死回生嗎?

從功能機時代到智能機時代,金立掉隊了

金立是一家成立於2002年的手機制造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其在國內有10多萬個合作的網點,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更難得的是其做到了從一線城市到鄉鎮市場的大面積持續性的滲透,在銷售渠道上對比小米、魅族們也是隻強不弱,可是,金立似乎在營銷推廣和產品備貨生產上並不是很強勢。直到2010年,也就是成立8年之後金立的月產量才突破100萬臺,這在當時也算是很不錯的水平了。可是就在當年小米成立,拉開了國產智能手機市場大發展的序幕,反觀金立卻還沉浸在功能機市場不能自拔,錯失了入場的最佳時機。

從2013年開始到2014年,金立開始在電視、綜藝欄目進行產品贊助,可是花費了不少的資金,金立產品卻總是被用戶吐槽,當時正是國產智能手機市場發展最好的時候,大家都在比拼硬件配置,可是金立的產品配置不高,售價卻是比小米們要高出不少,用戶們自然也要選擇更具有性價比和性能優勢的其他產品了。這個時候小米強勢崛起,而華為和OV也開始轉型,進入智能手機市場,開始在硬件上發力,加強供應鏈管理,金立就這樣錯過了第二個最佳入場時間。

直到2016年和2017年,金立才開始重視自己的產品問題,還創新式的推出了拼接式電池,大大提升了手機的續航能力。可是這個時候的智能手機市場幾乎已經被廠商們瓜分殆盡,金立佔有的市場份額已經很有限,就這樣金立因為決策上的失誤徹底掉隊了。

備受質疑的廣告營銷策略

近兩年我們能在很多爆紅的綜藝節目以及電視廣告時間段看到金立的廣告,於是不少分析師認為金立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去做廣告。其實,金立在最近幾年也在積極的進行資產投資佈局,據悉2014年金立花費了7.1億去買地,後來又花費將近5億去建造金立大廈。當時的金立手機全年銷量達到了2000萬臺,國產排名前五的水平,可是這一數據在2016年的時候連OV的一半都不到。也正是因為劉立榮醉心於非主營業務的投資,才使得金立在這幾年間債臺高築,直到2018年1月其在金立超過41%的股份被凍結後,似乎才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

也許大家都在質疑金立的營銷推廣策略,可是俞雷之前也做過解釋,金立投放的廣告只不過是營銷費用中的一部分,這是必須要做的投入,因此,這並不是金立資金鍊斷裂的主因,只不過是其中的部分影響因素罷了。

在過去的三年裡,金立手機的年銷量分別為2000萬臺、2500萬到3000萬臺、2700萬臺,而根據數據顯示,金立的2018年9月份的手機銷量僅為18萬臺,市場份額僅為0.5%,可以說去年的資金鍊斷裂對於金立的打擊是很大的,不僅高額的債務無法償還,公司的信譽、產品銷量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當然,營銷推廣費用是花了不少,可產品定位的不明確才是金立陷入困境最大的問題。就拿這幾年金立主打的M系列來說,定位高端旗艦產品,配備的是加密的安全系統,看上去很商務,很高端,可是售價也是很高,M2017最高售價達到16999元,雖然其具有一定的品牌溢價能力,可是對比其他品牌產品還是略顯不足,再加上其放棄了最具有消費市場能力的中端機型用戶,這就使得金立的產品銷量遲遲上不去,自然營收和利潤也就大大降低了。

金立還有機會嗎?

從去年資金鍊斷裂之後金立就一直在尋求解決辦法,可是情況也是愈發糟糕了。當前的金立欠債已經高達200億的水平,其現有的資產也就百億左右,就算是把自己賣掉也還欠債百億,當前有實力幫助金立還債的本就沒有幾家,金立想把自己賣掉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非金立通過操作引入投資,或者有大資本肯為其站臺,提高信用等級和還款能力等級,先償還一部分的供應商欠款,再次從銀行那裡獲得資金授權,最起碼之前的欠款能給以一定的緩衝時間,讓其有操作運作的空間,也許金立還能有一線生機。

筆者認為金立如今的處境已經很不妙,自從去年爆發危機以來已經過去將近一年的時間,劉立榮不僅沒有重組成功還退走香港,這意味著其現在很可能已經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金立是否會另闢蹊徑尋找其他有能力了的人來幫助其度過危機?就看金立如何操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