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大:「雙創」教育成育人特色

對於陳傳盛來說,在安徽工業大學求學期間接受的創新教育的影響可能是一輩子的。

自從2007年參加工作以來,今年已經是陳傳盛在機械行業工作的第11個年頭。在陳傳盛的工廠裡,“發明家,腦子活、點子多”是同事們對他的一致評價。從業10餘年來,他幫助工廠解決了無數個技術難題、申請了50多項技術專利,帶出了一支具有創新性思維的技術團隊,掌握了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核心技術。

時間回到2003年,那時的陳傳盛還是安徽工業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的一名大一新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報名入選了學校創新能力試點班。在專業學習之外,他每週須在試點班進行四節系統化的創新課程學習。

那個時候,在本科期間開設創新課程的高校並不多,陳傳盛的很多同學都對他額外增設自己課程負擔的行為不太理解。但試點班的學習,讓陳傳盛忙碌並快樂著。雖然時隔十幾年,但他回憶起那時的創新課程學習,依然記憶猶新。

“讓我印象最深,也是讓我獲益最大的便是在冷院長課上,他堅持讓學生做的‘每日一觀察,每日一設想’。”陳傳盛說。

陳傳盛口中的冷院長便是安徽工大創新能力試點班的奠基人冷護基。2001年他來到安徽工大執教,開全省之先河在學校開設創新素質教育課程,2001年創辦了“創新能力培養試點班”,把分散在各院系、有創新潛力的學生,集中到一起進行針對性培養,每期招收140名學生,並以此為突破口推進學校創新素質教育。

在這所學校裡,創新是一種行動自覺。

2013年,學校出臺《安徽工業大學激勵本科學生創新創業學籍管理辦法》,規定申請創新創業的在讀大學生可申請保留學籍,休學創業。提出了創新創業學分的累計和轉化制度,即創新創業學分可以轉換為培養計劃相應類別的學分。

學校設立了專門的創新創業獎學金,對獲得各類創新創業成果的學生優先評定各級各類獎學金。創新特長生參與免試保研,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對入駐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團隊免收房租、水電和物業費。

今年剛剛從電氣工程專業畢業的蘇濤便因為在2017年全國藍橋杯單片機設計與開發組獲得了全國特等獎而被保研攻讀本校碩士研究生。本科期間,他通過以賽促學的方式,讓自己的專業能力獲得了質的提升。

“一項技術的開發僅僅只靠一個行業的專家是不行的,例如在這個單片機項目裡,往往需要20多個專業的人交叉合作方能夠勝任。”蘇濤說,“學校給我們提供了參與各種賽事的機會,為專業的融合學習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

為了激發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學校在教師考核中也單列了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的項目,一名青年教師培養的學生在國家級專業(專項)比賽上獲前3名或二等獎以上獎勵,或在省級專業(專項)比賽上獲第一名可評為一類教師;培養的學生在國家級專業(專項)比賽中獲前8名或三等獎以上獎勵,或在省部級專業(專項)比賽中獲前3名或一等獎以上獎勵可評為二類教師。

這些獎勵對於青年教師而言,可謂是一個福音。

來自學校數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的80後教師徐浩坦言,按照傳統對高校教師的評價方法,青年教師往往處於不利地位。“現在學校為青年教師開闢了這樣一個綠色通道,讓我們從對科研項目的追求轉到耐心輔導學生參與競賽、幫助學生提升上,讓我們擁有了獲得感,工作也更有幹勁了。”

如今,安徽工大的創新教育已經產生裂變效應,學校登上2015年中國大陸高校創新創業百強榜;學生在國家級比賽中獲獎數由2010年的27項增加到2014年的192項,省級比賽中獲獎數由2010年的73項增加到2017年的561項。學生參與各類創新教育實踐活動規模不斷擴大,進入校內實踐基地人數快速增加,由過去每年不足200人次增加到目前每年約9000人次。

“創新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將強化育人特色,積極開拓校內外資源,改革評價機制,堅持將創新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安徽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劉新躍說。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01日第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