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不富有呢


@朱聿欣

貧窮最大的原因,是貧窮。這話聽著有點循環向,那麼我們換一個說法,那就是:“當一個窮人”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很貴的事情。

比如從現金流的支出上說:

1)窮人要支付比富人更多的錢才能買到同等數量的“尊嚴”

隔壁村張三結婚的彩禮錢,包個500,太寒磣,畢竟自己都進城打工好幾年了;家鄉鄰居家生了胖小子,湊個吉利紅包,不給個888拿不出手;農二代進城,第一次見識了聲色犬馬的浮光鏡,擠著地鐵吃著盒飯,試著努力買上幾個腰上掛著的 手上拎著的 燙金的logo來武裝自己的尊嚴。而一個有錢人,就算一身假貨也不會有人會多問半個字,甚至穿著拖鞋就去參加同學聚會。若有心擺起排場,花掉的錢也不過是自己家產的九牛一毛,他們可以在“尊嚴”這筆消費上較之窮人省下大量金錢。

2)窮人購買商品的邊際成本無法攤薄

窮人因為現金流緊張,永遠只能用小額多次的方式來購買人世間的各種物資和服務,這種購買方式往往是最貴的;而有錢人可以憑藉一個很大的購買量獲得充分的折扣。更不用說,窮人無法購買高質量耐用品,而在低值易耗品上浪費太多寶貴的錢。

3)窮人難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稅務優惠

中國稅收總額的百分之60來自交易稅和間接稅,如增值稅和消費稅等。而這些稅種在發達國家一般只佔20%。中國政府在事實上對窮人徵收了比富人更高的稅率,因為恩格爾係數較高的窮人會將其收入中的更大的份額用於家庭消費。 此外大部分工薪階層承擔了個人所得稅,而有錢人擁有自己的公司,私人的各種開銷都報在公司的成本與費用中抵消企業所得稅。很多合夥制企業還會和稅務局單獨談判出一個優惠稅率,導致富人實際承受的稅率往往比真金白銀往外掏的工薪階層要低得多。而國家提了那麼多年的個稅調整(包括個稅起徵點的提高和最高稅率覆蓋面的擴大),其實僅限於中產階層內部的減負和收入差距的縮小。

再從現金流的獲取上說:

4)窮人的資金成本更貴

窮人即便獲得貸款,也在人生一個比較晚的階段。而房貸可能是一個普通人能獲得的最低息和最大額的“人生啟動資金”。不僅如此,就算你能取得貸款,即便拿到的是一模一樣的錢,你也會付出比有錢人更高的資金成本。在一個完全自由的金融市場上,想象一下王思聰去貸款1000萬,會需要抵押物嗎?他臉上就寫了無風險三個字,而你去貸款同樣的錢,銀行會收取你一個很高的利息,因為你沒有一個好爹,你違約風險高。而在一個利率不自由的金融市場上你可能壓根就沒有獲得貸款的可能,出再高的利息也可能沒有銀行給你錢,你只能去借高利貸,於是資金成本上升得更高。

5) 窮人無法承擔風險

一個公式就能很簡單明瞭的解釋這一點:2-1= 1 = 10-9,如果一個人維持基本的生活只要1元,那麼富人家的孩子出來闖蕩,能接受的downside是10元變1元,而你只能接受50%的損失就必須停止。因為無法承受風險,所以窮人往往無法獲得更高的收益率,而這必然會使你在社會的財富競賽中變得(相對)更窮。

6)窮人必須出售時間來獲得金錢

富人可以用金錢來購買時間。如果窮人恰巧處在財富積累期,這種出售時間的買賣,其機會成本實在是太大了。如果窮人家裡的長輩恰好染上惡疾,那將是滅頂之災,富人可以去找護工,而窮人家的孩子會花費更多時間在照顧家中生病的長輩,這些時間都是浪費的機會成本。有可能在一次又一次被迫的時間浪費中,有些人生的機遇,就這樣白白流逝了。

其實最令人難過的,並不是辛勞一生,卻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而是那些努力的人,跌跌撞撞,幾經摸索,終於沐浴到一縷微光,猛一抬頭,卻發現這玻璃之上的月亮,只能看,不能摸。

@呂不同

我今年二十四歲,搬磚的,我去這個國家大多數地方都是絕對的底層(用沒飯吃的人來抬槓我反手就是一拖鞋)。

作為一個搬磚工,我打算用自己的觀點來跟各位嚴肅地談點不一樣的東西。不保證對,但保證是自己的思考所得。

拿自己來說,我從來不認為用純粹的力氣養活自己是在“努力”改變未來,頂多只能算是在“承受”自己的過去。辛勞從來就不能歸於“努力”,也只能稱之為“承受”。而承受的本質,就在於只能停在原地。

理清這個因果關係,我再告訴你與我相似的社會的底層們如今具體在承受的是什麼。

以一個家庭背景為零的農村孩子舉例。

從他出生那一刻,他需要承受的就是一個相對不那麼健康的家庭氛圍,拋卻留守兒童的問題,僅談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和父母對社會的認知水平這兩點,他跟城裡孩子的差距就不是一星半點。在這個全民4G的時代,你知道還有很多農村連2G信號都沒有嗎?

度過幼兒階段進入學齡,他所需要承受的是並不專業的學前教育。如今很多小鎮上的幼兒園基本沒有幾個嚴格走完了正規辦園手續,很多幼師也根本沒有上崗資質。農村大多數孩子之所以讀幼兒園,只是為了能有一個上小學的“資格”。

而進入小學,他需要承受的則是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均的狀況。這裡的教育資源指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匱乏。不信你去看,現在很多小鎮上的學校連最基本的、保障學生人身安全的圍牆絕大多數都是豆腐渣工程,更何談足球場、音樂教室、畫室、手工室、運動器械……

進入初中,他需要承受的是以根本還不能生活自理的年紀去學校住宿。而由於孩子數量的減少,如今大量小鎮開始並校,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學校和家之間的平均距離拉大了好幾倍。很多學校甚至從小學六年級就開設了晚自習,建起了宿舍。但最大的問題是,對於這種過早脫離家庭獨自生活的現象,很多農村家長不僅沒有意識到危害,反而還舉手贊成。而贊成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孩子在學校,他可以有更多時間去操心如何賺錢這件事。但一個根本不算懂事的孩子,在學校有心無力,而家庭又過早脫離的情況下,你覺得他的人格養成、學習成績這兩者,變好的概率大還是變差的概率大?

讀完初中進高中,他需要承受的是農村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分水嶺——普通高中、中專、重點高中。如果各位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你應該知道這三者之間的差別有多大。

在這個分水嶺之後,說難聽點,這個孩子的未來十年,我可以猜到八九不離十。

而在接受十二年的教育之後,他需要承受的就是過去這十二年所承受的總和。他承受完那些跟其他孩子一樣的東西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至少考一個本二以上的大學,人生才算出現一絲曙光。如果沒有考上大學,那就得看他的家庭條件可不可以供他讀一個五年制大專。

好,到了這裡,他此生最重要的一次命運分割線出現了。他讀完大專、讀完大學,走向社會時至少可以擁有一份不會餓死自己、比底層稍微體面點的工作。而若他沒有讀大學,在沒有任何家庭背景的情況下,除了從事低端的、出賣勞力的工作,他幾乎別無選擇。

這時我們放過那個讀大學的他,只關心在過去十多年的客觀事實的打造下,不考慮任何個人因素的情況下,看看這個全新出爐,居於社會底層的他,會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

他可能去端盤子、可能像我一樣去搬磚、可能進工廠做一名三個月之後才會漲兩百塊錢工資的普工,每天兢兢業業,不敢遲到,不敢早退,甚至連辭工回家過年都得求爺爺告奶奶,沒有五險一金,沒有雙休日,住最便宜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飯菜,穿最便宜的衣服,唯一的娛樂方式就是在放假的時候,看看電視,打打遊戲,或者跟一幫與自己處境相同的人打打牌,泡泡妞。

在剛出來的時候,他可能會有種自己要幹大事的錯覺,會嘗試看看有價值的書,看看有價值的電影,聽聽除網絡歌曲之外的音樂,在夜晚也會思考人生和世界。

但是,勵志的故事雖常有,可你真的走到街上,觸目可及,那些年輕人,那些在人格和智商上並不低人一等的年輕人,他們眼中別說熱血,就連對這世界最起碼的好奇心都沒有了。

他們也覺得自己在努力,也在每月拿到工資時會有一點欣喜,在年底回家看到卡里有幾萬塊錢時會為自己感到自豪,但年復一年,當他們發覺自己的努力根本沒有任何實質效果後,他們不墮落,已算堅韌。

多少本質並不壞的少年,在底層呆了兩三年後,吃喝嫖賭至少沾染過一樣,口中說出來的話,離了網絡用語,根本不會表達。一個每天上十個小時以上的班的人,你叫他健身?在午後來杯茶或咖啡犒勞自己?在大雨的黃昏捧本《百年孤獨》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而多少農村家庭一家三口勤勤懇懇打七八年工,只要娶一個媳婦或者市裡買一間一百平方米的婚房就基本傾家蕩產。就這還得靠家裡老人別生病,全家人在家裡時身體健康,出外別出意外。

當一個人用盡力氣都只能保證自己不被社會拋下太遠的情況下,你所說的“努力”與“離開”,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我不想扯什麼國家政策和經濟學,我只想告訴你,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談不上對錯的人,從他淪為社會底層的那一刻,絕大多數時候,他在做的事、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用雙手緊緊摳在這個極速向前的社會的一個小小的凸起上,保證自己不被甩開太遠。至於追,至於翻身,說真的,那根本不是一句努力”能實現的。

但我真正想說,請各位,在敬佩那些通過努力而脫離底層的人之餘,一定不要鄙視那些正低頭“承受”的人,哪怕他們的未來一眼就能看穿,也請別揮舞著“不努力”的大棒去敲打他們。

因為一個人,當他為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付出“貧窮”的代價之後,他就已經不欠這社會什麼了。

@楊爺漠北酒

上乾貨。怎麼改變赤貧的命運。是赤貧啊,要是您已經每月吃喝不愁了,就不用往下看了,沒什麼幫助。

先說原因,原因也許千萬種,但深層次的原因知道了又能怎麼辦呢?對於在底層的人來說,這改變不了任何事。

從我媽媽幫一些被丈夫拋棄的單親媽媽脫貧的事情上認識到了一件事。很多人之所以一直窮不是因為他懶或者蠢,他就是單純的不知道該做什麼。

現在來講講我媽幫別人的列子。

在草原婚姻關係並沒有那麼牢固,比如哈族和蒙族這些。我生活的地方有不少女的離了婚,帶著孩子和老人,生活不能叫窮,應該叫家徒四壁。一些女人往往為了餬口會給我媽媽打工,但旅遊業是季節性的就夏秋兩季。到了冬天初春的時候這些女人就失去了經濟來源,也不知道該去幹什麼家裡甚至連土豆都吃不起。

如果是在大城市的老闆,僱主和被僱傭的人關係就是,你來我發工資,你不來了就跟我沒關係了。但在草原僱傭關係還帶著很陳舊的觀念。舉個例子,我父親僱傭了牧工,往往意味著僱傭了他一家,牧工的兒子娶妻,女兒上學,家庭矛盾什麼的都會由我父親過問或解決。自然的我媽也會為這些常年夏天來幹活的女人找好冬天求生的活計,如果找不到也會給她們借錢(實際上是要不回來的)保證她們可以過冬。

這種僱傭關係導致我媽能深入瞭解這些單身媽媽的不易。

比如我媽幫的第一個阿姨。

一個維族阿姨。當時她丈夫家暴,離婚時有一個在上初中的兒子和一個三歲的女兒。按照教義她本想忍忍就過去了。畢竟這個阿姨沒有爸爸,是她媽媽不能生育領養的孩子,老媽媽年紀大了喪失行動能力和她住一起要她丈夫養,這個阿姨漢話說的不好,也沒上過學,除了伺候丈夫啥都不會,離開了丈夫就等於喪失了生活來源。日子一天天熬,結果他丈夫的家暴從只是喝醉酒打她,變成了沒喝酒也打,大人小孩一起打。這個阿姨決定就算當乞丐也行,下地獄也無所謂,這個日子不過了。離了婚,孩子老人全歸女方養,房子是阿姨媽媽的所以還是她們住。生活來源是老媽媽每月三百塊的養老金還是啥的。基本一年四季只有土豆

總之,她來我媽這幹活了。特別勤快,特別老實。

有一天這個阿姨來求我媽給她兒子找個差事。我媽說你兒子不是才初中怎麼就不上了。阿姨哭著說沒辦法供不起,男孩子當個保安什麼的可以養家。我媽說,餓死也要供孩子讀書啊,要不然以後咋辦,老了咋辦,等死嗎?我來給你找個餬口的營生吧。

阿姨啥都不會,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兌奶茶和包包子。

我媽說我這裡活兒結束之後就去支個攤子賣包子吧。

首先是找地方。牧區沒什麼上班族,人流大的地方就是小孩上學的地方,商場門口,美食街政府門口這種地方。各種攤子也都堆到這些地方。

我媽說,美食街不行,人家來了就是下館子的,沒事買倆包子幹啥。商場也不行,商場樓上有餐廳,而且城管喜歡來掃蕩。

最後我媽說早中晚放學上學的點去學校。半下午的時候要是沒賣完就去跟前地下街出口賣。

這兩個地方的人消費能力都差不多是一個檔次的。

然後是做包子。

1.你這包子要大。

2.你這包子要包得好看。

3.從蔬菜批發市場一次進大量菜,買活羊自己宰,去麵粉廠門口批發面,用量壓原材料成本,而不要為了降低成本壓縮包子質量。這樣弄一個月成本不到一千五百塊

4.自己剁餡,不要絞餡。一樣多的肉,肉粒吃起來有口感,看起來多且實在。

學校門口買吃的多,包子也不少,現在到怎麼賣。

1.定價。不用算,別人買多少你也賣多少,不要高也不要低。千萬不要為了搶生意壓低價錢,因為你孤兒寡母惹了人你們應付不來。

2.拉人。學生的錢最好賺。首先,不要穿鮮亮的衣服,不要化妝,衣服要單色樸素乾淨,指甲剪乾淨,頭巾包好,做小本生意最忌諱不接地氣,你一身豔豔的,看起來就得不到買家信任。什麼程度的打扮好呢。就是比如一個家長接孩子晚了,會說,你在那個買包子阿姨那等我。那就算合格。

3.回頭客。那種雙手遞錢,動不動鞠躬的事是有點檔次的飯店才搞得事。你賣個包子也這樣就流於形式了,要咋做呢,要讓別人覺得你就是個實在的老實的鄰居大媽。搞活動不如偶爾白送。前面的讓人覺得自己省了錢而已,家家都一樣。後者卻讓人記住了你的好和實在,白送也講究,類似,最後兩個了,都給你裝上吧。啊呀,沒白菜餡的了,給你多裝兩蘿蔔的吧,又來了?我新搞了一個葫蘆瓜餡的送你兩嚐嚐,要考試了吧,素的沒營養,送你個肉的類似這種。小孩忘帶錢了就給賒賬,爸媽接的晚了就給看看孩子。這樣雖然壓低了利潤但是贏得了人氣。如果只是有人氣了也是沒有的。因為你還是吃虧了,還是沒掙錢。生意人,有名聲沒利潤是沒有意義的,你的目的是賺錢,不是搞慈善。所以有了下一步。

一些孩子中午不回家吃飯,但是學校飯又難吃,所以一些孩子就會滿大街買吃的。到中午的時候在攤子旁邊支個桌子,吃包子送碗奶茶喝。爸媽還可以在這一個月預付幾百塊,防止孩子把錢胡亂花掉。同時,我媽媽在冬天的時候叫這個阿姨到家裡給她放做麵食,小菜這些的視頻,她一邊學,一遍給我家做做飯打掃打掃衛生,我媽管她和家裡孩子老人三頓飯。

這樣,這個阿姨,暑假的時候給我媽媽打工,小孩上學的時候賣包子。每年的收入足夠支撐孩子上學,老人看病,冬天沒生計的時候生活了。

到她大孩子上高二時,困難又來了,雖然生計解決了,每月平均下來能有三四千的收入了。但她大兒子上大學,小女兒也入學了,老人的病越來越多,日子又難過起來。

阿姨千辛萬苦攢下來的一萬塊(快七年攢了這點錢)我媽說租個地方吧,開館子吧,別心疼錢,心疼人。想想你要是不下這個心,你兒子沒學上還能幹體力活,你女兒咋辦?和你一樣靠男人活著?

阿姨狠狠心又賣掉了家裡的養的雞,鵝,自行車,結婚留的首飾,院子裡長了不知道多少年歲的樹,能換錢的都換了,又找人借了錢。(沒好意思找我媽借)湊了不到一萬八千塊錢,三個月房租費加基礎東西置辦畫的一毛不剩,凳子桌子都是借的,廚師服務員就她一人和放學的兒子女兒。背水一戰了基本上。

因為積累了快四年的人氣,館子開的很好,她忙不過來,往往就說你自己拿,別人吃完了,她就問,你吃了啥,算了給我就行。其實她算了,但是要讓對方覺得自己信任他,要是對方算錯了,或者少給了,她就直視對方眼睛補一句,我相信你,然後果斷收錢。來接孩子的家長輕鬆聊天。有人問她為啥沒人幫忙,丈夫呢,之類的就直白的說情況。不要掉淚,不要哭訴。就說為了孩子,累死也值了之類的。對有孩子的家長來說特別有殺傷力。這些套路是我爸教的,什麼起步類生意都能用到這些套路。

到了我上大學的時候,這個阿姨的店裡花樣已經很多了還僱了一個廚師,兩個幫工,大兒子考了個三本出來趕上武警擴招就進去了。二女兒除了上學還報了舞蹈班學舞蹈。

在我快工作時,這個阿姨的大孩子已經結婚了,對方是個老師。女兒去了內地上學去見了內地的世界,是她們祖孫不知道多少代,第一個出省的人。一家人也搬了新家,住了樓房。

這個阿姨在十年間真正意義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她還是十年前的她,一樣勤快老實,什麼都沒變,只不過有人告訴她你這樣下去不行罷了。對於赤貧的人來說,你說的再多,不如指條生路給人家。

先更新這麼多,我媽幫的人多,因此拿了n多民族團結或者婦聯的各種最美xx或者三八紅旗手這種稱號。要是大家覺得有用,可以再更新幾個阿姨的故事。

不過這些都是比較初級的求生經驗。可惜沒合適的題目,要不真想講講我家破產到二次創業的故事,以及我父親輩叔叔姑姑們,下海經商,起起伏伏的那些故事。

@電商狗-老李

我是從流水線上走出來的農民子弟,赤貧家庭,家徒四壁,父母地道的農民,無任何背景,因為初中成績尚可,才勉強考上普通中等師範。個人能力、背景、智商、情商沒有任何出彩之處,用了15年才勉強實現財務自由。可以說,我的這15年,應該可以給很多人參考。

我的人生軌跡是:

1、中專畢業(1996~1999年):座標中部某市,求學3年,生活負債累累,月收入-150元,學費:3000元/學期,每月生活費150元,實際在校勤工儉學每學期掙400抵學費,18歲畢業。全班最窮的學生,沒有之一,因為我是唯一一個繳不清學費導致拿不到畢業證也沒遷戶口的。在校期間,差點退學,但成績尚好,死皮賴臉混到畢業,生活費差點都拿不出來,東拼西借,同學幫助,勉強續命。

2、代課老師(2000年):座標中部某貧困縣貧困鄉農村小學,7個月,月薪200元,能攢下100,給媽媽50,自留50。全鎮小學數學成績評比第2名,但農村孩子較淳樸,走時很多學生哭泣挽留。本人較重感情,如果收入可以維持生計,有崗位指標,或許我就安心當老師了,本人熱愛教育行業,真心的。

3、被同學騙去傳銷(2000~2001年):座標湖南衡陽,時間共6個月、月收入為0,沒騙到人,被騙5000元,傳銷被嚴打解散、剩100多元,山窮水盡,下東莞打工,差點想自殺,2年不敢回家,不敢打電話,因為實在沒臉面,家庭經濟雪上加霜,看不到希望,母親非常擔心我,經常哭泣。

4、燈飾廠臨時工(2001年):時間半個月,月收入400元,包吃住,座標東莞,實收215元,不為發展,只為求生,最窮的時候,身上只有5塊錢了。露宿過街頭和天橋底下,差點快要乞討了!半個月時間街頭書攤買了本品質管理和倉庫管理,有空就去鎮上書店看書,只看不買,只能站著看,看什麼?ISO9001,一團霧水,但這為我日後的職業打下了基礎。

5、IPQC(2002年):時間6個月,月收入:450元,人才市場找的工作,此6個月對我將來的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此6個月是我工作技能飛速提升的階段。學會看機械製圖、學會品質管理、學會ISO管理體系、還報了電腦CAD繪圖班(那時是一件很吃香的技能),還有一事件:追本廠一美女包裝工被鄙視,臉面無存辭職。

6、自學CAD(2002年):時間:3個月、月收入:0 IPQC工作下班後學的,非脫產學習

7、繪圖員(2002年):時間:1個月,月薪600,技術不行被炒。

8、QE工程師、基層小組長(2002~2003年):時間:2年,月收入:1800~2200元,五險,座標東莞,食宿全包,彼時生產線員工400~500元每月,認識女友,一見鍾情,攤牌,被拒絕,人有點恍惚。但沒有放棄,仍然厚臉皮追求。

9、品質主管(2004~2010年):月收入3000~6000元,座標東莞,包吃住,五險,04年自建房、05年母親兩次腦梗去世,我一貧如洗、06年結婚、07年買房、生第一個孩子,欠一屁股債,生活備感壓力,夫妻爭吵家常便飯,孩子給岳母帶著,在本省省會寄養在妻姐家上幼兒園,每月付生活費和奶粉錢2000。還房貸2000,3個月還一次借款5000.彼時夫妻兩人每月生活費不超過800,好在公司包食宿,因為是幹部,伙食、住宿條件尚可。期間嘗試開過淘寶、幹過淘寶客、自學建過網站,一度想開個建站公司,除了淘寶客和建網站賺了點錢,總共加起來有1萬多吧,業餘時間自學和接業務,其它均無果而終。

10、品質經理(2010~2012年):座標東莞,升職,月薪7000左右,妻子月薪3500左右,提前還清房貸和借債,房子裝修,第二個孩子出生。再次面臨家人重病打擊,先天性複雜先心病,做手術成功,經濟上雪上加霜,好在有新農合,才沒被迫賣房,人無比壓抑,快精神分裂了。

11.電商運營經理(2012~2014年):座標武漢,妻全職家庭婦女,月薪8K,每天回家,壓抑,爭吵,生活很沒安全感。期間積累創業經驗和自學創業技能、嘗試創業;生活壓力超大。大家可能會奇怪,我是怎麼成功轉行的。其實是之前在職業餘自學和兼職創業打下的基礎,跟大神不能比,但比一般傳統老闆技術不知高多少,工作業績也證實了,我是有能力的,否則老闆也不會給我加薪。轉電商之後,我沒有做其它工作,一直幹運營做了2年,一直是公司的電商負責人。

12.自主創業(2014年~至今):創立貿易公司一個,品牌1個、代理品牌2個,開網店若干,年銷售100~300萬,利潤50~100萬,人獲得了自由,睡到自然醒收入照樣不少,不用依靠賣命錢續命。目前仍在努力中,不過前途光明,且能照顧家庭;兩個孩子入學了,成績上等。目前有房有車有事業,算是基本實現財務自由,本人已經比較滿足。

自己給自己的各方面條件打個分,估計還有高估的水份在裡面,權且看看吧(滿分10分,最差1分,中等5分):

1)學歷:+5,中等師範學校,算是地區重點,在那個年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2)智商:+5,曾獲奧數比賽省一等獎、在全校師範16個班組織的數理化生比賽有獲第二名、後續工廠象棋業餘比賽曾獲第1名,智商不高不低,取中,給5分,暫不欠費,無需充值。

3)外觀:+1,身高、體重、面容均遠不達標。體重70KG、身高166CM,超重。小時候破過相,小眼睛,先天條件不足。婚前一直對長相很自卑,這也是自己社交的障礙,社會可能沒這樣看待,但作為一個又窮又醜的自己,真的沒有什麼自信參與社交。

4)努力程度:+8,先天條件不足的人容易自卑,但也會特別努力,比如努力自學,以彌補先天條件之不足;努力工作,希望獲得命運的垂青。

5)背景:+1,父母農民,上3代還是農民,地少人多災難多,一擊即潰的家庭,脆弱之極,家徒四壁,2間破瓦房連牆壁都因年久失修快倒了,有一條很大的裂縫,家裡老鼠成群出沒。前面努力多年,家庭一個變故,一夜回到解放前,家庭抗擊打能力約等於0。父親能力差,脾氣差,尚不知節約,以賣苦力掙工錢但極少拿工錢回家,自身消耗與產出基本持平;母親溫柔善良勤勞,屬於慈母型的傳統農村婦女,家中實際的頂樑柱。小時候從不知存款和資產為何物。

6)膽量:+7,已經赤貧,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穩中求勝;理科思維偏向計算得失,穩中求勝,但冒險意識仍顯不足

7)執行力:+5,頭腦發熱性,缺乏耐心,有拖延症,有時候喜歡起來,可以熬夜幹活,不知疲倦;但一旦失去興趣,理智告訴我很重要,但身體懶惰,有拖延症

8)情商:+2,冷靜時尚可,但話語容易衝動,得罪人的時候時有發生,整體來說情商較低

9)運氣:+6,家庭運氣差,事業運氣尚可,取中吧

10)婚姻:+6,妻子不錯,一見鍾情,追求時多次被拒仍然一如即往,最終感動女友抱得美人歸,現在覺得這是我一生中幹得最漂亮的事情。在家庭方面老婆絕對是個賢內助,情商比我高得多,智商估計也比我高,沒測過。是一個知書達禮的傳統女性,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創業由激烈反對到不反對再到勉強支持(與事業進展同步)。

11)學習力:+8,無論是工作技能,還是創業技能,自學能力一流,不用別人指導,能自己收集數據並分析和學習,領悟能力較強。

12)身體:+5,雖然運動過少,但很少生病,有也是小感冒發燒,但近來小毛病多起來了,有疲倦感,影響工作情緒。夜間思想活躍,白天睏倦,不知什麼時候養成了夜貓子的習慣,記憶力明顯減退,邏輯思維能力提升。

13)心態:

+10,非常樂觀,即使處於相當不利的位置,仍然會向積極的方面思考,這或許是我這麼多年遇到無數挫折都沒有被擊倒的原因吧

14)理財能力:+5 ,理財能力一般,曾經炒過股票,以失敗告終;不好賭,偶爾親人切磋麻將,小賭逸情;不追求虛榮,購物一切以實用為主。不給自己買好衣服和鞋子,不買貴手機,不買好包包,甚至不給自己買多過3套衣服,價格一般都很低廉,甚至寒酸,國產知名品牌為主,不買國際品牌,偶爾雜牌,淘寶和京東購物重度患者。給孩子和妻子買東西較捨得,對自己不捨得。基本領悟《現金流遊戲》,並指導創業和人生。屬於“該花的一定不吝嗇用最好的,不該花的絕對不浪費”,重實在,輕外在。勤儉節約,比較理性的消費觀念。

綜合分析:

A.正面因素:努力程度+膽量+學習力+積極心態

B.負面因素:背景+外貌+情商

C.中性因素:家庭+身體+學歷+智商+運氣+執行力

我基本上還是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記憶到現在,命運較為坎坷,運氣從未垂青。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的進步,主要還是靠自己努力爭取才獲得的。

作為出身卑微者,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受常人不能受的罪,無數次被社會所擊敗,但從未被擊倒,我就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雖然渺小,但從不絕望。

選擇比努力重要。我的前30年,不可謂不努力。學習努力,工作認真,無論學習還是工作,從不敢懈怠,輕傷不下火線,兢兢業業。然而,命運總是無情的捉弄,挫折接二連三,任你百般努力,機關算盡,也不能改變與老鼠賽跑的軌跡,因為開頭就是錯的。

期間遇到無數挫折,但從未放棄,運氣成分太少(或者可以用差來形容),包括找工作,都是有目的的準備技能和多次跳槽,多次被拒絕不氣妥,最終獲得賞識才獲得機會。正在自己沾沾自喜的時候,命運之神在我身後嘲笑,因為我離擺脫底層的人生軌跡還差十萬八千里,我正在一條不歸路上愈行愈遠。

近幾年,不顧家人激烈反對,不顧經濟的困頓,不顧生活的巨大壓力,堅決放棄以前那種“好好學習,努力工作,一定可以改變命運”的人生信條,辭去一家人耐以生存的工作,毅然投入充滿未知數的商海,終於能看見人生地平線的一絲曙光。

創業也是因為自己的企圖心作崇,主動發掘和學習,試錯,失敗過,才發現了適合自己的創業機會,慢慢走入正軌。

自己明白自己從不是天縱英才,自身先天條件差,只能通過後天努力來彌補,從不怨天憂人。

本人吃喝嫖賭抽均不粘,個人生活成本極低,本人生活可以低於500元1個月,一個包子、一個燒餅都能混一頓,對生活沒啥奢求,沒有小資的意識。

時時刻刻不鬆懈,做好承受失敗的準備。

自己是從負債開始創業的,沒有本錢,真正的白手起家。

由於本人交際能力、背景和外觀條件均不是很好,所以在第一眼容易被歧視,處於社會劣勢,我就是黃勃電影裡說的,一個實實在在、如假包換的LOSER。

但由於自身努力學習,獲得一些技能優勢,加上樂觀積極的心態,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我就會努力東山再起,所以在職場和創業上屢敗屢戰,就會獲得一些機會,這是我慢慢走出赤貧的原因。

結語:

選擇比努力重要,但不是說努力不重要。

選擇一條正確的人生路,通過努力,至少有到達目的地的那一天,無論是早是晚。

人生路選錯了,那可能南轅北轍,愈行愈遠;比如犯險違法;比如走在一條註定富不起來的道路;越努力越不成功。

但人生路選對了,無論有多少艱難險阻,只要自己不放棄,保持樂觀心態,總有一天可以到達成功的目的地。

努力重不重要?同樣重要!但必須是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努力。

殺人犯努不努力?搶劫犯努不努力?煤炭工人努不努力?工廠的底層員工努不努力?他們都很努力,至少大部分比我要努力。但他們沒能實現財務自由,甚至很多人越來越窮困。不是他們不夠努力,是因為努力錯了方向。

先天條件重不重要?當然重要!

先天條件好的,努力一下可以事半功倍;

可是投胎是個技術活,不由我們個體掌控。

但投胎跟遊戲不同。遊戲開局不好,大不了重啟;人生則不同,一生只有一次機會,錯了就是全部,沒有重新再來的可能。

投胎技術不好的我們,必須選擇正確的道路,付雙倍的努力,少犯錯,邊走邊看,不要貪快,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任路上有多少誘惑和無奈仍不改初衷,總有一天會成功(我的成功的定義是:實現財務自由即可)。

套用一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對於草根而言,真的很難脫離現有階層;但難不代表沒有機會。但如果自己努力學習,努力奮鬥,方向正確,還是有機會的。

用我自己的領悟,給草根年輕人的忠告:

1.多學習。

無論是什麼學歷、什麼職位,多學習,不斷增加對職業有用的技能點,才是你脫離底層的必要條件。

2.先付出才有回報。

千萬不要抱著“老闆給多少錢我做多少事”、混日子的態度,這種心態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掉價。

切記,只有多付出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能力才能不斷提升,將來才有更多的機會。“先付出後回報”是正常的邏輯;“先回報後付出”,你就是個天才也得先證明是不是?

如果抱著“老闆給多少錢我幹多少事”的心態,對自己毫無脾益,自己浪費了大把光陰,卻得不到金錢、技能、機會和社會價值認可。

很多職場中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你會發現,他(她)在一個職位上幹很多年,得不到提拔的機會,整天怨天憂人,特別熱衷“剝削論”,他覺得自己多付出了就是老闆多剝削了。這是一種扭曲的心態,這樣的心態只能讓自己一輩子處於人生金字塔的底層。等自己有一天有機會創業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能力有多麼的不足。

3.不要走錯路。

有些人喜歡打擦邊球,走捷徑,行走在法律和道德的邊緣。

比如買福利彩票、賭博、違法犯紀、貪汙受賄、偷機摸狗、欺騙、賣假貨等...無一不是這種心態的體現。

這樣的心態,遲早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別人不走捷徑不代表別人不懂,只是別人更懂得怎麼選擇和取捨。

工作也好、創業也好,務必記得走大道。

什麼是大道?那就是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心安理得的賺錢。別人獲得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你賺到錢,雙贏的局面,這才是財富的大道。

老子說: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知行合一,得到功成;大道至簡,悟在天成。

複雜的事簡單的去做,簡單的事情重複著做,走正道,不走偏鋒,終有所成。

大道雖然擁擠,但你的選擇多,不用擔心安全問題,風險小,終有成功的那天;

小道隱蔽,安全隱患多,看似很近,其實很遠。變數太多,隨時可以讓你出局,沒了機會。

4.不要害怕競爭。

有些人喜歡找一些安穩無風險的工作,喜歡進入“體制”和“平臺”,做平臺或體制依賴者。比如公務員、老師、醫生、國企員工......工作穩定,無論單位效益怎麼樣,工資照拿。我見過太多體制中人,整天拿著微薄的薪水,充斥著對體制和社會的不滿,幾十年如一日,沒有什麼變化,但又沒有膽量跳出體制,多麼悲哀的事情?

只要有競爭,就有失敗的風險,大部分人都害怕失敗,所以拒絕參與競爭,所以寧可依賴“體制”和“平臺”。

但事實告訴我們,害怕競爭,但你不得不面臨競爭。就業、事業、婚姻、升職、人際關係......人生無時無刻不在競爭,你避無可避,殘酷的現實拼命將你推進競爭的洪流,想逃都逃不掉。

由於競爭意識的不足,導致自己創造財富的能力不能得到提升,太依賴“體制”和“平臺”。如果“體制”和“平臺”不能依靠,人生就會出現危機,而且年紀越大,這個危機影響越大。

人生幾十年,誰能擔保“體制”和“平臺”一輩子可以依賴?也許是“體制”崩塌,也許是“平臺”垮臺,也許是自己不再適應......太多老年人的生活困頓告訴我們,任何害怕競爭的心態,在人生中都將付出代價,只是早晚的問題。

所以,年輕的時候,不要害怕競爭,無論是職場還是創業,多競爭才能看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去學習彌補,提升競爭力,而不是等待命運的懲罰。只有自己的技能足夠強,才能在人生中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有人看的話,準備開個答案,講述我開公司並實現財務自由的過程)

我能脫離赤貧,實現財務自由,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

@Lachel

之前寫過一個相似的問題,但有點不盡如意,在這裡再重新整理一下吧 。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窮人之所以貧窮,是因為資源不對稱。窮人所佔有、所能運作的資源太少——比如地位、人脈、影響力——以至於相對於富人,要付出多得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撬動這些資源,實現自己的目標。

可是且慢,這樣解決了一個問題,即窮人舉步維艱,但無法解決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許多人辛勞一生、拼搏一生,依然沒有辦法改善困境?

窮人跟富人——或者說不那麼窮的人,之間對資源的差異真的大到了這種地步,導致窮人窮盡一生都無法前進一步?我認為不是的。

那麼,使窮人無法擺脫貧窮的罪魁禍首是什麼呢?

其實,是烙印在窮人血脈裡、與生俱來、難以攻克的另一種不對稱:信息不對稱。

為什麼說信息不對稱難以攻克?因為,資源不對稱其實並不可怕,它或許會使你的起點比別人落後一些,做事辛苦一些、曲折一些,奮鬥的速度和上限低一些,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你肯奮鬥,有點腦子,你的成就也不至於太差。而最可怕的是什麼呢?是你根本就沒有奮鬥的方向。

信息不對稱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兩點:1. 信息缺失的人,不具備改變當前困境的意識。也就是說,他根本沒有那個意願去「改變貧窮」,他只想著「如何滿足當下的需要」;2. 即使具備了意願,也往往不具備甄別正確、有效方法的能力。窮人常常因為嚴重匱乏的信息,做出許多在我們看來非常愚蠢的行為,以至於付出的努力都付諸流水。

其實,貧窮源自哪裡呢?源自你的家庭。絕大多數貧窮的人,都出身於閉塞的鄉村之中,自幼的家庭環境也是封閉、落後、貧窮的。所以,貧窮是一種原罪。事實上,在社會階層中,一個階級的人,總是傾向於維持現有的階級水平,如果想上升一個階級,可能要付出難以想象的努力。但是,對窮人來說,他們的出身,極大地限制了他們的努力。如果說你我這樣的普通人與富二代們的差距是十倍,那麼窮人與我們的差距,很可能就是千倍、萬倍。

這並非危言聳聽。窮人的出身帶給他們的限制,未必在於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而是見識和眼界。許多家長看不到讓孩子上學的必要性,他們更傾向於讓孩子在家務農、打工——即使他們並非沒有這個能力。即便是那些能夠從農村中脫穎而出、到大城市完成學業的孩子,大多數也會受到幼時信息缺失的影響,並且將相伴終生。

優秀的年輕人固然非常多,甚至在大學就嶄露頭角的也很多,但這種情況很少出現在窮人家的孩子身上,因為他們不具備這個意識。絕大多數人將甘於平庸,並且一直平庸下去。這就是信息缺失所帶給他們的枷鎖。

我與不少所謂的「位於社會底層」的人攀談過,包括建築工人、小販、清潔工、推銷員、中介(無冒犯之意,如不妥,請指出),等等,發現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並不具備強烈的「改變現狀」的意願。他們更多的是一種認命、得過且過的心態,他們覺得當下的生活雖然辛苦但是挺好,他們最大的願望,也無過於就是能夠在老家蓋一棟樓,或者攢錢給下一代娶媳婦,僅此而已。

你能說他們不努力嗎?不可以。他們之中絕大多數人甚至比我們還要勤奮。以我認識的一位地產中介為例,他中專畢業之後就出來跑業務,每週在外面要跑至少五十個小時,週末無休(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週末才有空出來看房),一個月到手也不過3k而已(廣州)。但是,由於他們只能從事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工作,這就註定了,他們勞動剩餘下來的收入是極低的,他們辛勞一天,僅僅剛好餬口。

而剩餘攢下來的那些錢呢?要麼用在享受性消費(比如吃一頓好的,或是給自己買個iPhone)上,要麼攢下來,用在預防大病、在老家蓋房、給下一代結婚等等上面。你讓他們抓住機會,投資自己,提升未來的收入,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這就是信息不對稱的後果。他們知道生活不公,也知道下一代將重蹈自己的覆轍,但可悲的是,他們並不想真正去思考這個問題,也沒有能力去這樣做。正因為缺乏最基本的眼光,他們大多不具備長遠目標,對未來缺乏安全感,每天都位於強烈的「滿足當下需求」的狀態中。因為對他們來說,世界是不可把握的,改變現狀是難以想象的,唯有當下的滿足是真切的。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窮人短視、愚蠢,容易受騙,容易相信謠言,但是,這並不是他們的錯。對於我們來說司空見慣的東西,他們很可能從來都沒有接觸過。所以,他們會去做傳銷,會相信假藥,會輕率去炒股導致血本無歸,是因為他們智商低下嗎?不是的,只是因為他們不具備這樣的知識而已。

一個簡單的思路是,我們的一切際遇,都是由我們的決策導致的。而當你缺乏足夠的信息時,你就很難作出正確的決策。對我們來說,對於一個現實問題,選擇可能有10個,但對於窮人來說,可能只有1個——因為他不知道還有什麼可能性。他需要足夠的運氣、聰慧的頭腦以及一些勇氣,才能發現隱藏在黑暗中的其他選擇。而這樣的過程,在一生中,可能要重複幾萬、幾百萬次,才有機會擺脫困境。你就能想象這有多麼困難了。

這就是一切悲劇的根源。要知道,仍然有許多人,對互聯網的認識侷限於百度和微信。甚至有更多的人,從未接觸過互聯網。我們觸手可及的信息,對他們來說,也許一輩子都接觸不到。

比如最近甚囂塵上的百度推廣事件,當我們在知乎群情激昂的時候,對百度的業務造成什麼影響了嗎?微乎其微。百度推廣的受眾,從來都不是我們,而是那些只懂得百度、不具備甄別信息能力的老百姓,以及圍繞在他們身邊構築起來的人際網絡。對他們來說,百度(以及部分傳統媒體)囊括了他們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除此之外的東西,都不在他們的世界裡。

甚至,更可怕的是,這部分人,因為信息的缺失,他們甚至沒有辦法為自己發聲。每一天,在我們匆匆忙忙行走於城市之中時,有多少人正遭受著不公和痛苦呢?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能夠呼喊,也沒有人聽得到。

這就是貧窮的惡性循環。貧窮導致信息的缺失,信息的缺失導致走出困境的無能為力,繼而導致下一代的貧窮。反反覆覆,生生滅滅。

當然,造成和加劇貧窮的原因,並不僅僅是信息不對稱。有一本書叫《貧窮的本質》,它提到了造成貧窮的其他四種原因:窮人的生活負擔和責任過高;一些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政府並不會因為貧窮而導致失敗(因此他們沒有足夠的動力去解決貧窮);貧窮是一種自我實現。它們與信息不對稱一起,頑強地把所有擺脫貧窮的努力,消解在貧瘠而艱辛的日常生活裡。

但顯然你可以看出,這四個原因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很多時候,貧窮並不是一種外界強加給你的壓力,而是一種內生的意識形態;貧窮不在於你要去擺脫什麼,而在於甚至你都不知道你要去得到什麼。

我所能期望的就是,隨著互聯網與教育的普及,信息壁壘能夠被打破,一切能變得更加平等。

@Qingxun

因為——“努力程度”和“社會層次”,這兩者壓根就沒有一丁點的直接關係。

努力程度+運氣+正確方向=成果 成果X資源轉化率X可持續性=增量 增量+存量=社會層次

因此,很多人辛勞一生,但是他們要麼方向不對,要麼運氣太差,要麼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麼出身太低——只能生活在社會底層。

舉幾個例子吧:

撿廢品的老王每天都努力地撿瓶子,可惜全市爭創衛生城市,扔垃圾重罰,沒人敢扔瓶子,一天撿不到幾個——這個是運氣問題; 撿廢品的老王決定放棄撿瓶子,改撿瓶蓋,然而瓶蓋不值錢,撿到也賣不掉——這個是方向問題; 撿廢品的老王搬到臨市重操舊業,這裡地面髒亂,空瓶子有的是,可是他撿一個只能賣幾分錢,一天收入幾十塊勉強溫飽——這個是因為他沒有資源,所以轉化率太低; 撿廢品的老王學會把空瓶子做成工藝品,每個賣兩塊錢,還在街頭擺了攤。從此,他變成了擺攤的老王,一天能賺100多塊,可惜一個月就被城管趕走了——這個是因為可持續性太差,無法積累財富; 擺攤的老王摸清了城管的出沒規律,從此長期流竄於幾個鬧市區,他終於有了每個月幾千元的穩定收入,幾年下來省吃儉用攢了10萬塊錢。然而,這樣一個人,在知乎er眼裡,也無非是個“社會底層”——

雖然他有了一定的增量,但是存量幾乎為0,所以也只能如此了。

而在幾千公里的另一個城市裡,還有一個小王——為人低調的網紅小王,大名王思聰。

小王看起來就沒有老王那麼辛苦了。他每天的生活是各種愛好,包括養狗,秀美女,玩遊戲……然而,他卻生活在社會頂端。他花起錢來毫不猶豫,賺起錢來也一點都不含糊——

僅僅幾天,說了幾句話,收入就是23萬多,頂的上擺攤老王半輩子的積蓄,這是老王永遠都想不到的吧。

王思聰為啥能站在中國社會頂層呢?按照開頭的公式,我們不看努力程度,往下說: 運氣好壞?還用說嗎! 方向正確?我們看看他的方向!投遊戲投出上市公司,投電競投出世界冠軍,投直播做出熊貓TV,方向上樣樣壓中風口! 資源轉化率怎麼樣?背靠他老爹的萬達集團,投資直接投出生態鏈,個人粉絲無數又節省千萬廣告費,

資源轉化率無人能比; 可持續性?只要這些資源一直在,王思聰就能一直走下去,這個模式受不可抗力的影響非常小,可持續性夠強; 好了,我們不去看努力程度,也不看存量——僅僅以上這些,基本上已經能保證王思聰能擁有長期的正向現金流了。

問題在於,哪怕現金流赤字又如何啊?!!人家有個好爹啊!

不了增量,人家可以拼存量啊!身價將近2000億元,哪怕0資產收益率,每月淨消費1個億,100年之後,萬達還剩下幾百億啊!

明白什麼叫做“很多時候,你所拼搏的終點,卻只是別人的起點”了吧……

把上述的公式都理清楚之後,你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所有因素對於社會層級的影響,排序其實是這樣的:

存量>可持續性>資源轉化率>方向>運氣>努力程度

存量才是決定社會層級的關鍵。之所以把可持續性排在第二是因為它比資源轉化率更關鍵。搶銀行,資源轉化率高到逆天,一杆槍=500萬,然而可持續性幾乎為0,又有何用?方向雖然關鍵,但是隻能屈居第四(有可持續的資源供給,可以不斷找方向)。運氣的影響偶然性強,未必有可比性,排在倒數第二……

而所謂的“努力程度”,就只能放在墊底了。其實,即便把它放在墊底,也有點太抬舉——因為“努力程度”本身就是無法量化的事情。

高考衝刺志在奪魁是努力,沉浸網吧電競爭霸難道不算努力? 走街串巷汗流浹背是努力,運籌帷幄馳騁商海難道不算努力? 十年一日加班工作算努力,投身藝海苦練歌喉難道不算努力?

王思聰的生活看起來引人羨慕,然而你真的敢說,他就不努力嗎?

一個人有多努力,往往只有他自己知道。我只知道:以王思聰的社會層次,努力程度不過是錦上添花。

而相比之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如果你所擁有的只有區區“努力”二字,對於改變社會層次,已經無濟於事了。

@寂寂無名

1沒有學歷,導致了沒有好的平臺,好的工作,好的收入。選擇相當有限。

2.沒有一技之長,導致工作沒有積累,替代性太強,只能從事簡單的勞動,比如客服,開不了單的銷售,前臺等等。

3.沒有人脈,包括沒有一個有實力的父母和有錢,有權的朋友。導致你走錯一步,或者失去了機會後,你都需要自擔風險,無力迴天。

4.沒有進取心,甘於忍受底層的一切,最多發發牢騷。抱怨一下,讓他辭職,不敢。

5.生病的時候發現自己或親人沒有買足額的保險,一場意外或者重病足夠壓垮一箇中產之家。

6.連續創業失敗,債臺高築。奈何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7 選擇了錯誤的行業與公司,比如無數人做直銷,保險,傳銷,努力好幾年,然而依舊付出了相當大的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付出與得到嚴重不成比例。

8選擇錯了伴侶,合作伙伴。比如馬蓉一個人就讓身價過億的王寶強連律師費都付不起。之前好幾年的努力都付之東流。如果不是王寶強還有名氣,還有價值,放一般人那裡,真有可能一蹶不振,落入底層。金山銀山也抵不住伴侶,兒孫的揮霍。

@邏格斯

貧窮的原因,是貧窮。香港的電視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或者可以說明這一點。

參與香港電臺真人秀節目《窮富翁大作戰》拍攝的一天,黃傑龍為了節省車費走路回家,恰巧在旺角看到一家餐廳正在發放已經由好心人付過錢的盒飯。這位養尊處優的香港連鎖餐廳老闆走上前,領了一份免費的晚餐。他發現,“原來在香港大約有10家餐廳在提供類似的服務”。

參加節目拍攝的4天時間裡,這位生活優越、受過良好教育的二代企業家成了超市的小工,每天收入僅50港元(約合39元人民幣),只能住在沒有窗戶的房間裡。“公寓被分成5個隔間,沒有櫃子、風扇,也沒有電視。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在勞作一整天、筋疲力盡後,甚至沒法得到充分的休息。”他告訴香港《南華早報》,“幸運的是,我到的那天,有位女士借給我一臺風扇。那天是我的生日,這颱風扇是最好的禮物,我可以在流通的空氣中睡覺了。”

節目組如此安排,並不是為了挖苦富人取樂,而是希望以一種全新的形式探討日益嚴峻的貧富差距問題。

據聯合國發佈的數據,香港的貧富懸殊居亞洲第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亦表示,2012年,該地區的貧窮狀況正在惡化,貧困人口上升至126萬,為歷來最高數字。幾十年來,原本橄欖型的社會結構已慢慢發展成M型——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中間的中產者出現“塌陷”。

雖然有人對節目嗤之以鼻,批評它只不過是一場政治秀,但《窮富翁大作戰》還是成功推動部分商界人士關注貧窮問題。

對於黃傑龍來說,體會是切身的。最近他發現自己餐廳的員工躲在角落睡覺時,就比以往寬容了許多——“過去,我肯定會非常生氣,但現在我明白了他們的艱難。”他在顧客看不到的地方專門設置了一個區域,允許睏倦的餐廳員工小睡片刻。

黃傑龍承認節目改變了自己的視野。這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人,“雖然沒有在4天的拍攝後變成共產主義者,但至少已經成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老闆”。

前投資銀行家、現烹飪導師陳彥琳則在節目中,與低收入家庭共同體驗了在臨時住房裡的生活。她不僅要照顧兩個小孩的飲食起居,還要到酒店上班。酒店每天丟棄的大量食物,讓她對浪費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香港是美食天堂,但食物分配不均,以前我覺得廚餘是環保問題,現在認為珍惜食物是舌尖上的責任,享有食物是舌尖上的權利。”她告訴香港《大公報》。

前建築師、現在經營連鎖咖啡廳的廖偉芬,也與住在臨時住房的一家人共同度過了幾個夜晚。住在那裡的人沒有永久性的居所,他們不知道下一個打擊非法建築行動的目標是否就是自己。”她說,“他們生活在持續的恐懼中,因為隨時可能被迫搬出去。我的鄰居不敢要孩子,因為他們的未來是一團迷霧。”

讓富人像下層階級那樣生活,能讓觀眾從細節上理解貧困意味著什麼,其中蘊含著怎樣的絕望,而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貧困意味著度日艱難,沒有出路。”節目監製王祿霞告訴《南華早報》。

從體會“窮滋味”到解決“窮問題”

一天,有錢有閒的全職太太茜茜被女兒問了一個問題:“窮”字應該怎麼寫。

對於大部分物質富裕的香港人而言,貧窮是件聽聞多於感受的事,更何況茜茜的女兒算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父親是銀行高管,她在九龍最貴的國際學校讀書,講英文比中文還流利。茜茜一筆一劃地向女兒解釋:“窮字是上面一間屋,屋下一個身,身子還得弓著,連睡覺也不能把身體伸直。”這是有錢人茜茜對於貧窮的想象。

為了體會真實的“窮滋味”,茜茜決定參加《窮富翁大作戰》,去茶餐廳打工。幾天時間,她“把一輩子的碗都洗了”,累得死去活來卻毫無辦法,因為“窮人是沒得選擇的”。

2009年,《窮富翁大作戰》第一季在香港播出,參加者非富即貴,卻得交出所有的現金、信用卡,感受真實的赤貧生活。殊不知,一開始,為了尋找合適的人選出鏡,節目組耗費了近半年時間,因為大部分有錢人不願意拋頭露面,擔心被綁架,擔心公眾形象受損,甚至背上政治作秀的黑鍋。

但到現在,《窮富翁大作戰》已成功播出了三季,共有16名富人及他們的親屬參與其中。在2011年的第二季節目中,富人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貧富到底由誰決定?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是懶惰,還是命中註定?

在奶茶店打工的名流之後周國豐,一連幾個小時打仗似地調奶茶,偏頭痛發作,思維都停滯了,“像齒輪在轉,看不到任何前途”。掃大街的新民黨副主席田北辰發現,自己只能考慮下一頓飯怎麼解決,已無力計劃將來如何。在貧富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弱者只會越來越弱,單有鬥志沒什麼用。

更嚴峻的現實是,由於沒有足夠的金錢和精力培養孩子,貧窮就像世襲般遺傳到下一代,“跨代貧窮”開始成為香港的關鍵詞。

@試試能不能改名

看了很多高票答案,無意冒犯,大部分都答歪了。

題目是為什麼有人操勞一生,仍然在社會底層。請注意,是一生。所以請問那些用青年農民工,剛進公司的大學生,以及所有50歲以下人員舉例的答主,你們說的算哪門子一生呢?

換句話說,大部分答案回答的都是:為什麼現在有些人很辛苦,但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和題目完全是兩回事。

如果題主問的是那些五六十歲,下崗或退休在家,亦或仍然在大城市打工的保潔、工人,為什麼操勞一生仍然在底層。那我只能說,最大的原因就是社會的結構變化。

一個工人,60年生人,78年進入工廠,國企,單位分房,有食堂,並且當時整個社會地位最高的就是工農兵。

然後,這位工人一心鑽研工作,絕不滿足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僅自己本領過硬,還帶著小組一路攻關,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榮獲五四獎章,技術骨幹,市級勞模,廠裡提拔他當了車間主任,這一年,1990年,他30歲。三十而立,他完全做到了。意氣風發的他,接下來的8年裡一心撲在工作上。廠子越來越困難,發的錢也沒法抵禦90年代的通脹狂潮。但他覺得,既然是廠裡栽培的,廠子困難,自己就要和廠子一起撐過去。

1998年,下崗潮開始。

2000年,他下崗了。

一個40歲的工人,一心撲在工作上。沒有學歷,不會外語,不懂電腦,除了工廠裡的專業沒有任何他熟悉的工作。然後,他被他最信賴,最依賴,甚至想過共生死的工廠拋了出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試過再就業,賣過下崗饅頭,甚至還琢磨過去讀書。然而,工人已經被定義為低端職業,自動化流水線一條又一條地建立起來,他的手藝沒有人看重,再就業失敗。下崗饅頭競爭激烈,一座城市,一夜之間彷彿雨後春筍般冒出了10000多個下崗饅頭,下崗煎餅,下崗早點……他想讀書,但是讀書需要精力財力,而孩子已經上了初中,家裡幾乎沒有經濟來源,況且就算花6到8年讀下本科,48歲的他又能怎樣?

他想過去當保安,掏大糞,看自行車。然而,他卻始終放不下身段。畢竟,他曾是國企員工,他曾是受人尊敬的工農兵,他曾是五四獎章獲得者,他曾是市級勞模……

2016年,他坐在單位分給他的房子裡。當年全市數一數二的工廠宿舍,現在已經被列入棚戶區改造項目。他翻出那些泛黃的獎狀,一張一張地看著,不知不覺淚流滿面。

這時,窗外的一位年青人看著他,默默談了口氣,打開知乎,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

這位刷知乎的年青人,今天來到這個棚戶區,是為了給馬上開始的拆遷項目預熱,為銀行吸收存款。他是86年生人,2008年一本大學畢業,進入某大型國有銀行工作。那個時候,銀行是躺著賺錢的。白領,高薪,國企待遇,3年時間買車買房。他不滿足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一心撲在工作上。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沒日沒夜的加班。8年時間裡,他多次獲得優秀員工稱號,受到董事長接見,還獲得市級勞模稱號。

2016年,他升職了,擔任部門經理。這一年他30歲,三十而立,他做到了。銀行業越發艱難,但他覺得只要自己夠專業,夠努力,一定能幫銀行扭轉乾坤。甚至,他看到了20年後自己成為銀行董事長,獲得中國經濟十大人物的場景。

2024年……

中產和底層,只是一次結構轉型的差距。

@館叔

一個人的命運,既要靠自我的奮鬥,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和路線的選擇,學習的好壞,人品的高低,身材的胖瘦,臉長的美醜,家庭的背景,對象的有無,婚姻的質量,面試的表現,公司的遠近,工資的水平,領導的看法,同事的關係,對手的策略,晉升的空間,眼界的範圍,時局的分析,意外的狀況……

人一輩子是由數不勝數的變量組成的。辛勞一生只是變量之一。

@匿名網友

社會階層是一個永恆的現象,有人的地方就有上中下階層,而財富是階層的一個重要標誌。為何很多人辛勞一生,仍是社會底層?

先說結論,可能會有點悲涼——因為他們的父母是社會底層

從社會流動的角度來講,社會有兩種:封閉型社會和開放型社會。

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以及西方的前資本主義社會,都是典型的封閉型社會。人的社會地位是由家庭和出生決定的,王侯將相生而有種,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

我們國家歷朝歷代的革命本質上是一個階層推翻另一個階層,但推翻之後,並沒有帶來新的平等,不過是換了一撥人來統治而已。

對比一下大城市的白領和全國各市縣都有的“黑領”,前者多憑藉知識和技術在體制外謀得收入,辛苦,並且來得慢、少;後者多是憑藉權力和關係在體制內謀得收入,輕鬆,並且來的快、多。

這個比拼中,所謂的白領完敗。

當然,這種“黑領”是少數的“人精”——夠狠、夠拼、夠油、夠不要臉。

大多數的農村或縣城的人呢,徘徊在城鄉之間,土地沒了,就算有也不會或不願種地了,去城市打工但沒法紮根,淪為底層,停留在溫飽的生存階段,連婚戀這種需求都可能成為奢求了

代際傳承的影響

為什麼我說“你窮,是因為你父母窮”呢,就在於代際傳承的影響。

與財富最密切的因素是職業,影響職業的因素是就業,影響就業的因素有很多,教育和家庭是其中關鍵。

社會大背景視野下,家庭和父母的影響從一個人出生起就註定在上學、就業乃至升遷中發揮重要作用,階層有日益固化的傾向,逆襲變得越來越難。(其實本來就難,固化才是常態)

很多時候,你窮,只是因為你父母窮而已。(道理其實都知道,關鍵是能否深刻認知與感受)除非個人資質和稟賦異常,否則真的很難突破這個輪迴。我見過太多家庭貧困的孩子要麼沒上大學,要麼考的大學不怎麼好,或者大學畢業之後生活其實還是不容易,尤其是不怎麼好的學校的學生,又沒人指導。渾渾噩噩、困頓現實,找不到出路和方向的大有人在。

這是個不怎麼美好的事情,但卻是部分現實。

除了這些直接的影響和作用外,決定一個人更深層次的因素在於他的家庭、父母及個人經歷對其人格動機和思維方式的影響。

如果你家庭貧困,父母是窮人,或者你身邊的親戚有窮人,撇開情緒和自我防衛的偏見,冷靜分析和思考下,你很可能會發現典型的“窮人思維”。正是這些思維及其指導下的行為,使得他們最終成了窮人。(其實窮和窮思維是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所以你要警惕,不要“遺傳”了這些思維和習慣。

1. 過度的“節約”

生活中,因為窮,所以我們只能應付日常開支,沒法去合理的消費和投資,包括對自身教育和人力資本的投資。捉襟見肘的生活和預算限制了我們的眼界和進一步的發展,我們沒法進行自我投資和學習,我們耗費了大量的心智努力在各種瑣碎無常卻又幾乎沒有什麼價值的事情上,這又反過來限制我們的長遠發展。個人觀點,節約是必要的,但務必要騰出一些時間和金錢在自我的教育和投資上,否則,為過多瑣碎的事情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只會讓自己在窮困裡越陷越深,直至無法自拔。

2. 吝嗇卻又好攀比、愛面子

好攀比、愛面子,過於看重他人的態度和看法,影響了自己的明智抉擇,甚至阻擋了前進的、通往富裕的道路。

3.不愛錢,甚至鄙視金錢

熱愛金錢並不是錯,相反,是一種美德。對金錢發自內心的熱愛,有這種驅動,想方設法去發現商機、努力掙錢,才是富人的思維和特質。

有人可能會說,窮人怎麼可能不愛錢嘛,他們可愛錢了。不,那不是熱愛錢,而是貪圖錢。熱愛是去了解、研究、分析,並想方設法去努力擁有它;貪圖是,不思考、不行動就想憑空佔有。二者有區區別,好好體味一下。

熱愛並利用金錢,才是該有的、正確的金錢意識和態度,而不是鄙視金錢,自以為清高不凡。

4思維定勢、自我限制

5傳統保守、怕擔風險

6心態和偏激思考

7懶於思考

懶惰有兩種:一是行動上的懶惰,生活中懶散、散漫,一種是思想上的懶惰,懶於思考和動腦。

@Issssssue

簡愛裡有一句流傳很久的名言:“如果上帝賜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使你難以離開我,就像現在我難以離開你。上帝沒有這麼做,而我們的靈魂是平等的,就彷彿我們兩人穿過墳墓,站在上帝腳下,彼此平等—本來就如此!”

我想很多答主的答案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句話能很大程度上的反對他們的語氣和態度,比如底層人民不是笨就是懶,抑或既笨且懶,比如辛勞一生其實窮人努力錯了方向,比如底層人民大多數蔑視別人的成功等等等等。

我想,在任何社會,勤勤懇懇的勞動人民都是不應被如此低姿態的對待和肆意指責的,你們每天吃的每一粒飯每天穿的每一顆釦子每天踩過的每一塊磚都是他們的汗水所凝。是的,他們可能不及你們多數人好運,一出生就明白了努力讀書的重要性,高考輾過千軍萬馬成功進入名校,他們可能沒有一張好的書桌和檯燈,偷偷把教輔的錢拿去上了網;他們也可能不及你們中的很多人有視野,不懂得在這條路走不通的時候選擇切實可行的道路,沒有人教過他們要理性對待傳銷,沒有人可以給他們啟動資金去創業,甚至沒有人告訴他們可以做什麼而不可以做什麼。於是他們付出了可能一生都只能從事低端體力勞動、處於社會底層的代價。

但你們站在高處,是否也應該對勞動者多一些尊重,對貧窮者多一些寬容呢?而不是盲目指責他們的各種不足,卻忽視了他們在那個環境之中的掙扎和無奈。

若是將一個人的貧窮歸為他的原罪,而忽視他為自己的生命、家庭、乃至社會所貢獻的每一點財富,不懷一點感恩和敬畏之心,那麼我只能默默祝願某些答主一輩子都能如此優秀屹立不倒,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我只能祝願你們及你們的親人一輩子免受疾病的痛苦和天災的折磨;我祝願你們永遠練就一雙慧眼,不會遇人不淑被騙錢財;我也祝願你們永遠被溫柔以待,所到之處皆為公正和禮儀之邦。

說到底,為什麼一個人辛勞一生卻仍是社會底層?這個責任不該由任何一個願意辛勞一生創造社會價值的底層人民揹負,而應該由這個讓部分勞動人民操勞半生卻依然無力改變生活狀況,無法自由承擔題主所說的“一頓餃子”,甚至於飽受所謂的“中產階級”白眼嫌棄的社會來反思。在加拿大,我的一個普通廚師室友可以用得起iPhone,住的起大house,另一個認識的服務員可以去健身房健身,他們都不會被我們這些所謂的“名校”(儘管是知乎一百本只是過去交換)學生嘲笑“活在底層”,因為他們可能生活質量比我們這些窮學生高的多。不只是我們,我當軟件工程師的屬於高收入人群的另一室友也並沒有對我們認識的一個無家可睡只能在車裡過夜的黑人另眼相看。在我看來,也許加拿大不同職業從業者之間較小的收入差距模糊了“社會底層”的概念,而這樣導致的相似的社會認可度又為“底層職業者”帶來了更好的生活品質,以此成為了一個良性循環。在這樣的社會之中,是不是一個人辛勞一生,即使無力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但依然看上去相對溫暖和易於接受呢?

最後,作為一個強行被逼乎分類“底層人民”的女兒(寶寶從小衣食無憂,表示不服!),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夠對底層人民多一點寬容和尊重,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在人生的每一步有足夠的能力和底氣去抓住機遇,而且,能自食其力併為社會交稅,不偷不搶不騙不盜,已經足夠贏得不被隨便指責的尊嚴了,不是嗎?如果身處底層卻依然能有不錯的生活質量,並由此獲得應有的社會尊重,那麼辛勞一生也算勞有所獲,仍是底層又有何不可呢?畢竟大部分人辛苦工作不是為了比別人有錢,而是為了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啊。

@魏莊子

如果辛苦勤奮都可以成為中產階級,那金字塔底座誰來墊底?

紡錐型社會只是一個善意的謊言,本質還是金字塔結構。當所謂的中產階級足夠多,那麼低水平的中產就是新的底層。換句話說,底層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即使有少數人真正實現了階層躍遷,他也不應該天真到以為所有人都可以像他那樣。

看到那些對待底層的人,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態度;吐槽我們不勤奮,不吃苦,沒眼界,沒魄力的言論;還有“不要跟窮逼講道理,讓他們貧窮一輩子”的觀點。這種人不是蠢,就是壞。如果所有人都上車了,你們的內心估計又是一番滋味吧。

我們這一代人有更加良好的生活條件,社會環境。但是真的有比農村父輩好很多嗎?

我的回答是,只不過社會整體水平提高了,底層的狀況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是科技和文明的發展水平,讓人誤以為已經擺脫了底層。

過去農村有平房,農用三輪車,家用電器,孩子能正常上學的富裕農民家庭,想必沒有人認為這些農民改變了自己的階層。

而今天你們只是勉強湊夠了房子首付,揹著二三十年的貸款。孩子讀個幼兒園要考慮性價比,還要擔心孩子身心安全;買個十幾萬的車子還是分期付款的,甚至車位靠租,每天要大把時間浪費在找停車位上;如果公司不提供體檢福利,每年體檢一次的錢都不捨得花。幾千塊的品牌衣服一年春夏秋冬各2套都實現不了;每天去超市買菜還要看價格,而不是根據自己想吃什麼就買什麼。

你們還覺得自己實現階層躍遷了嗎?衣食住行,醫療教育方方面面,你們面臨的困擾只不過是父輩的升級版。只要你為了一份工作不得不長期加班,看人臉色;只要你沒有可以維持體面生活的被動收入,十有八九你還是社會底層。

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從古至今到未來,依然如此。靠體力勞動是無法實現階層躍遷的。我經常說很多白領,甚至搞技術的,乾的也是體力活。只不過自己擅長的技能重複使用,能力提升或者發揮空間有限,很多腦力勞動最後也變成了體力勞動。

普通人改變階層的兩種方式(其他沒想到),一,成為精英人士。比如技術大牛,行業專家,公司高管等。二,創業。別無他法。

捫心自問,這兩條容易嗎?

不容易的話,就註定大部分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

我清楚底層之下還有更絕望的人,我也清楚一場意外或疾病,就能讓我們跌入深淵,淪為和他們一樣的人。我也覺得討論誰是底層和最底層沒有意義,所以不參與不討論。

@匿名網友

楊慶祥在《80後,怎麼辦?》一文中,認真剖析了80後中逃脫農村在城市打拼一代知識精英的深刻困境,對70後一代而言,儘管情況沒有如此慘烈,但實際上也僅僅只是抓住了房價剛剛失控之初,及時當上“房奴”的幸運,當中年困境如期來臨時,他們所面對的生存、事業壓力從來就沒有減輕半點。所能給家裡的幫助,也無非是從有限的工資中省出一部分開銷,如此微薄之力,到底又能在多大程度改變家庭的命運?摩羅11年前提出的問題,“改變農民的命運究竟是靠應急的政策還是更需要社會體制、政治體制的配套改革?如果農民享受不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如果他們不能在一個平等的政治構架中享受到所謂國民待遇、如果他們不能在一個開放的社會體制之中以自己的聲音和力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那麼,誰能保證他們的命運能夠得到改變?誰有那樣的能力和良知成為他們的救世主?”(《我是農民的兒子》,載《天涯》2004年第6期)直到今天依然沒有答案,而且也看看不到答案能夠兌現的一天。

我由此想到這樣一個群體:通過個人努力,進入城市,得以改變命運,並擁有相應權力,在現實誘惑下,最終走向貪腐之路。我想到,對他們而言,對一個從小物質匱乏到極致的人,必然在擁有機會以後滋長更為膨脹的慾望,因為他深知一種來自身份差異的殘酷真相,有作家通過文學作品,曾表達這種人物的真實想法,“既然機會這麼多,那麼趕緊撈上幾把吧,否則,在利益分化期結束以後,社會重新穩固,社會分層時期結束,下層人就很難躍上上層階層了。”

事實就是如此,逃出來的家庭成員,若無法通過個人力量改變家族命運,那麼,此生便幾乎永無可能。我在村子裡,也常常看到一棟棟廢棄的房子,一打聽,這種情況,一般都是舉家搬往城裡,再也不可能回到鄉村生活的家庭。我所出生的湖南老家,也有一戶僅僅是通過參軍得以改變命運的軍官,利用各種關係將兩邊兄妹的子女全部弄出去,甚至27歲初中都未畢業的小舅子都能弄到部隊當兵,轉業後再通過關係,安排到公安局。與他們相比,我和丈夫實在是為家庭貢獻最小的人。

幾乎沒有任何契機和資源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親人命運,甚至大外甥女大學畢業,連給她找個好工作都幫不上太多忙。正因為意識到權力的重要,婆婆生前最大的遺憾就是他的兒子沒有當官,她老人家憑藉想象,將博士的頭銜兌換為看得見的官職,卻不知道這個群體的實際生存境況。無力幫助親人的內疚,越發讓我感受到農村家庭難以改變命運的結構性困境。在這一點上,摩羅的感慨讓我深深共鳴,“在所謂現代化過程之中,農民已經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我再也不敢指望那些兄弟姐妹能夠在繼續現代化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明天的命運只會跟昨天的命運一樣嚴酷。在大政府、小社會的境遇中,成為卑賤的墊腳石是弱勢群體的唯一宿命。”

既然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助,無法達到幫助弱勢家庭過上更好生活的程度,改變留守鄉村哥哥一家的命運,從國家和政府層面而言,最好的途徑自然是通過教育。而擺在面前的事實是,鄉村的教育資源已經凋零到無法直視的程度,侄子和侄女在條件極為簡陋的鄉村中學,連初中都沒有辦法堅持唸完。

曾歷數過和他同齡的讀書人,在村裡上過大學的就不下七八個,但到侄子、侄女輩,和他們同齡的孩子,如果父母不早早將子女送往縣城或孝感的初中,連高中都很難考上,就算農村的教育條件能夠和城市媲美,留守兒童的先天缺失,父母素質的差異,都讓他們僅僅在起點就構成了無可挽回的劣勢。社會的結構性差距已經在這個家庭兌現,對哥哥、嫂子、侄子、侄女,他們的孩子而言,通過唸書,社會再也不可能給他們提供如丈夫一般改變命定人生的機會,逃脫鄉村、躋身城市的簡單而樸素的願望,在下一代的身上終將如海市蜃樓一般縹緲。不從根本上促進一種更為持續的發展,和我們曾經同呼吸、共命運的親人,必將在撕裂的社會較量中,被徹底拋入塵埃中的生存,無從反抗,也毫無聲息。

@LeoLyu

在這個金錢社會中,收穫並不與付出成正比,而是與付出的稀缺性成正比。

@NYLE

因為底層獲得的信息都是不真實的。所以越努力越折騰越窮,因為方向完全錯了。

無論洗腦還是雞湯,以及所有傳遞出來的信息,都是為了讓底層努力勤奮但絕對翻不了身的,他們知道勤奮和翻身沒關係,但是可以鼓勵底層更努力賺錢。這些信息不都是統治者發出來的嗎?底層又沒話語權。

窮人創造財富,而富人享受財富。

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這樣的。不特指。

@汗青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某種意義上,這是個徹底的謊言。要是這麼說,那你在公司最勤勞,就可以是CEO了?顯然不可能。你讀書最用功,你就可以拿獎學金?顯然不是。付出終有回報,只能是最直接的因果關係,凡是超出一個環節後的,都不再有絕對的因果關係。

譬如,你最勤勞,那麼你必然最辛苦——這是公平的。

至於你會得到什麼報酬和待遇,那就不知道了。你讀書最用功,你必然看得最仔細——這是公平的。

但是是否成績好以及是否可以拿獎學金,天知道。你幹活最多,如果是計件制,那麼薪水最多——這是公平的。

但是,你是否會升職是否會生活更好,天知道。佔據頂層的永遠是一小部分,絕大部分人在金字塔底層。金字塔結構決定了絕大部分人再努力也只能處在這個位置。宏觀上看,就是這樣。個人有可能通過努力提升,但是大部分人必然依然在金字塔中下層。你個人的這種上升改變,並不會改變金字塔結構,這個金字塔依然是這麼個形狀,依然有這麼多人在下邊,這麼點人在中間,以及上面。

這就好比211、985,哪怕所有學生都努力了,始終只有這麼點人可以進去,其他的都墊底了。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差距,就在於發達國家金字塔的底部海拔線,是不發達國家金字塔的中部甚至上部。但是,這個形狀不會變,就這樣。

@鱈魚寶

辛勞本身並不能讓你完成階級跨越,幫助你完成階級跨越的,是你在辛勞中學到的知識和領悟的道理。處於社會底層的辛勞的人只是做到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卻沒有做到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自我麻痺式奮鬥,也就是密集勞動型工作,只會感動自己,不能產生價值和效益,根本上自身得不到成長。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舜之所以為舜,不是因為他種地種得好,而在於他懂得管理土地和愛護農民的重要性。傅說之所以為傅說,不在於他砌牆砌得好,而在於他本身文韜武略又勤學好問(自身才能)+他砌牆的時候遇見了武丁(機遇)

所以好好教英語只能成為優秀的英語教師,卻成不了馬雲。

(關於稀缺性價值,我不否認其重要性,但感覺偏於投機。它可以讓你從一個又累又窮的打工仔變為一個工作輕鬆又賺得多的打工仔,卻不能讓你變為老闆。而一旦你的稀缺性價值不再稀缺了,又會被打成原型。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日益增長的才能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王笑笑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本主義世界。

勞動必須與資本結合才能創造價值。而在創造成果的分配上,由於資本的稀缺性,以及低知識密集勞動的富裕性,使得資本獲得收益要遠大於勞動所獲收益。也就是資本回報率要高於勞動回報率。

世界上一部分人掌握著大量的資本,僅銀行裡的利息收益就足以讓他們過上高枕無憂的生活,這些人是資本世界中的大貴族。

一部分勞動者,多集中在互聯網、金融這種熱錢湧入、高知識密集的行業,他們勞動收入覆蓋日常開銷富富有餘,在工作若干年後,完成原始資本積累,步入中產階級。

他們將所得資本投入股市、不動產、VC 尋求收益。隨著資本回報在總收入中逐漸佔據更大比例,他們將更少的時間用來勞動。這些人是資本世界中的佃農,辛勞大半輩子攢下積蓄買幾塊土地,過上收租的生活,成為資本世界裡的小地主。

還有一部分勞動者,也許因為勞動附加值太低,也許因為競爭激烈而沒有議價能力,又或許是所在的領域壓根就是資本的荒漠。總之他們單位時間收入太低,僅足以維持日常生活,既沒有積蓄,也沒有再投資的能力。他們無論工作多久也永遠無法邁過那個門檻,他們就是資本世界裡的農奴。

和農奴一樣,有些人不能掌握「土地」,永遠以出賣勞動力為生,辛勞一生也依然處於社會的底層。

最可怕的是,由於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這種差距存在世代性。部分同齡人繼承父母乃至祖父母一代的資本時,你只能依靠出賣勞動力謀生活。無論如何,高昂遺產稅的存在以及公共福利多少縮短了這樣的差距。

這套遊戲規則公平嗎?一點也不,但它出現之前的世界更加不公平。而我們之所以依然遵守著資本規則完全是因為還沒有另外一套能正常運行的規則替代。

然而,在市場遊戲規則下,資本蜂擁湧向高回報率的領域。資本的注入促進科技大步發展,科技的進步又回報給資本高額的回報。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除農業和畜牧外獲得更多資源的能力,生產—消費的資本規則促使人類不斷創造更多的價值。過去的幾百年裡,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相互配合,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雖然「農奴」依舊被壓迫,擁有「土地」的「貴族」依然能享受更多的資源。但得賜於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推動的人類社會不斷擴張,在達到帕累托最優之前,無論是貴族還是農奴多少都能分得一些 GDP 增長的紅利,過上更好的生活。

從這點來說,資本主義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

@任易

社會底層」想實現階層躍遷的最大困難不是沒有機會,而是「輸不起」和「看不準」。辛苦一生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而僅僅是一個重要的加分項。

我本想先定義一下社會底層,再分析如何脫離;但這樣的文字過於枯燥,還是先說幾個故事吧。

我身邊的幾個從「社會底層」脫離的人

1、保潔未阿姨

未阿姨是個很好的保潔阿姨,手腳特別麻利,為人特別厚道,收費是30/小時。我跟她的信任已經達到給她家裡鑰匙,我放心走人的程度。

未阿姨是河北人,今年43歲,她老公在北京做裝修散工;她們用打工掙的錢在老家分別給大兒子和二兒子蓋了新房,而且給大兒子說了媳婦,大兒子20歲,今天(10月6號)辦婚禮;她打算在北京再幹幾年,然後就回老家去帶帶孫子,享享清福。

在她的老家,未阿姨家算是非常體面的人家,能供兩個孩子唸書(大兒子是中專),能給孩子置辦新房,能給孩子娶上媳婦;她是做保潔的,但是真的不是社會底層,可以想象到她孫子這一代,他們家就會得到階層躍遷的機會。

2、內蒙農民王磊師傅

王磊曾經在北京某個酒店打工三年,然後跟媳婦一起回到了家鄉,就是內蒙林西縣大營子鄉,一個全是山地,只有十幾戶人家的村子,他們開始養山羊和綿羊,然後凌晨3點把羊趕上山吃草,中午羊就回圈了。

我10月3號路過他家的時候,他們正在賣羊,14只山羊,6.5元一斤,一共賣了8422元。我饞了,說綿羊9塊一斤,於是自己去圈裡抓了一隻102斤的兩歲綿羊(其實是他抓的,我只是童心發作趕羊玩兒),收了我900元,現殺現剝皮,剩下50斤肉,幫我們卸了四條腿,10斤肋排肉後,把剩下的肉給我們燉了,加了當地的山花椒作料,又用羊湯給我們煮了大頭菜,20個人吃得風捲殘雲,最後吃下來人均才二十。

他這一天一共賣了9300元的羊;

他已經買了一輛汽車;

他說他打算重新蓋個房子,開個農家樂,就賣羊,篝火,手把肉,燒烤;

他現在抽紅塔山;

他兒子今年1歲;

他說如果我們以後還想吃,他可以殺好羊以後給我們快遞過去;

在這種窮鄉僻壤裡,能有這樣一個頭腦清楚,有商業嗅覺,談吐得體,為人本分(我們落下一個iPhone6S,人家直接送回來了)的主兒,我是不相信他們會一直在「社會底層」的。他的兒子乾乾淨淨的,跟城市孩子沒什麼差別。

不過講真,這次吃的好爽,而且好便宜,等於新鮮羊肉才18一斤:)

3、工頭楊師傅

鄰居家破破爛爛的住了20年,終於裝修了;每天都能看見楊師傅在那裡抄著手安排小工幹這幹那;我眼看著一個破破爛爛的房子變成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房間,有天就拎了兩瓶二鍋頭加上熟食去找楊師傅請教——人家是真牛掰。

別看楊師傅一天到晚抄著手,人家對家裡怎麼裝,櫥櫃怎麼打,哪裡的建材水有多深,哪些隊伍活好,水電怎麼安裝,買什麼樣的燈合適,什麼預算買什麼東西,全都門兒清。聊下來我儘管還是滿臉懵逼,但是架不住楊師傅說的頭頭是道,條理分明,最後明白了一個好的工頭能幫主人省不少錢,一個黑心的工頭能黑主人不少錢。

楊師傅口碑好著呢,接的活兒都是客戶互相介紹來的,檔期特滿。為啥?人家在北京城做了二十多年裝修,不會的也慢慢學,逐漸就從上手開始成長,直到開始帶隊伍,樹口碑,攢客戶,混到今天小日子爽著呢。

這樣的人可真的是從「社會底層」一步步爬到中產階級的。

4、道聽途說的小販

說回龍觀那邊賣早點的河北小販,從九幾年就來北京謀生,一直做飲食小車,後來攢了點錢在回龍觀買了房子;然後老家的幾個親戚也過來跟他幹,有幾年北京買房還不限戶口不限購,然後他的親戚都買房了!!!這個事不知真假,但是我覺得很有可能。

怎樣才能脫離「社會底層」

自身努力,貴人提攜,小人監督,菩薩保佑。

還是先說幾個我身邊的真實故事吧。

1、我早婚的表弟

我表弟人特別好,老實憨厚,家雖然是農村的,但是條件不差,家庭一年收入能有15萬;他愛上了初中女同學,於是20歲就堅決要求家裡買房結婚了,現在弟媳還沒工作,一家三口就靠他當保安的3000元工資和父母補貼過日子。

他錯過了幾個機會:

家裡希望他念高中,至少念個大專學個技術,他先後學了麵點師和廚師,但是還是不想學習,不愛念書;

我朋友在雲南有工程,需要一個信得過的人去盯著,我挺希望他去闖蕩歷練,以後從事建築行業也比保安好,但是他表示孩子太小離不開拒絕了——誰讓你21歲就結婚生孩子的!!!

自己開飯館的時候,因為沒有在之前從事相關行業積累經驗,結果在人工、蔬菜、大米都沒列入成本的前提下,還是虧了小十萬,也算是傷筋動骨。

是的,機會來了要抓住,如果條件允許,不應該太早有家室負累,才有階層躍遷的希望。他錯過了這幾個機會真的是因為「看不準」,繼而「做不對」;現在他做了出馬仙,在村裡也算是一號人物,可是總比不上去工程上歷練來得有發展。

2、我不聽人勸的表妹

我表妹性格爽朗,溝通能力很強,很討人喜歡,也是念完初中,死活不肯上學了,便去學了美容。

她還有一個便利條件,我上學離家後,她從19歲起就住在我家,在我家鄉找工作,等於房租和餐費全免,只要她想,工資全能攢下,於是她在23歲時候就攢了十幾萬。

她的問題在於太倔而不聽人勸,她做錯了這樣幾件事:

我勸她趁年輕考個相關資格證,學一門技術比如化妝、紋眉,美甲,針灸之類的,好好練個三年五載的,以後衣食無憂。她非常堅決的表示美容院的銷售是份好工作,她幹得有多好,客戶多麼喜歡她云云,我勸了兩次遂不再勸。今年她27歲,打算學門技術……

攢了錢以後,她覺得在美容院打工受氣,堅決要自己開個美容院,堅信自己的銷售能力很強;全家人做她工作都不聽。我勸她說想自己開店,不如先努力做到美容院的店長,明白裡面的門道,有了客戶資源和團隊,再想著單幹,她非常堅決的表示自己是多麼有信心,這個項目做了一定掙錢云云,我勸了兩次遂不再勸。後來她虧了十幾萬收場……

聽人勸,吃飽飯。想從社會底層躍遷,最好是掌握一門能賣錢的技術;想獨立打拼之前,至少應該積累足夠經驗;40歲之前當事人最多隻能錯過一次機會。錯過兩次機會,基本上爬不起來了。這就是她目前的狀態,她的核心就是「輸不起」。

不知道故事講到現在,是否有朋友明白了我的觀點:從古至今,中國都是一個高流動性的社會,絕大多數草莽豪傑都能取得世俗的成功被納入上層階級,像虯鬚客、汪直或者泰國吞武府王朝的鄭信這種打下獨立王國的還是少數;真正大亂都是由於土地兼併、政治鬥爭、冗官冗員、苛捐雜稅、氣候變化、外敵入侵。

所以,沒必要動輒用中國階層固化當藉口美化自己的不努力,一個家族的興衰本就是以六十年計算的(君子之澤,三世而斬),在現行社會規則下,如果希望靠個人努力用十五年時間走完別人全家十幾口人用六十年走完的路,實現彎道超車,這就需要當事人有全國頂尖的天賦,還能把握住風口,一步也不能做錯。

大部分職業,都有自己的職業成長路徑,比如飯店小工可以慢慢成長成領班或者大廚;酒店服務員可以成長為經理;美容院技師可以成長為化妝師或者店長等等;而有些沒有成長空間的比如保潔(其實美帝的家政女王就是從保潔員打拼出一家公司的)、打更、環衛、網吧管理員、收銀等職業,就應該作為一個站穩腳跟的臨時工作,時刻準備跳槽就是。

貧窮,或者說身在「社會底層」只會讓人輸不起,看不懂,缺見識,少歷練;但是:

輸不起可以勤請教,少走彎路,10年前我們都野蠻生長,哪有這麼多專家資源隨時能請教?

看不懂可以多讀書多實踐聽人勸,比你牛的人願意指點你,那是運氣。我有個很成功的師兄偶爾指點我一二,我每次都恭恭敬敬聽了,然後回去仔細琢磨他說的對不對,但肯定不會頂嘴辯解,免得師兄以後懶得指點我。

缺見識就不應該每天忙著看直播,喝酒,消磨時光;網易公開課可是不要錢的;當然人本性就好逸惡勞。

少歷練就去選擇行業積累經驗,千萬別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就想自己開店自己做主。

最後,強調一下,我定義的「社會底層」指的是倒數5%-50%的農民階層和勉強餬口的市民階層,真正處於5%貧困線下的赤貧階層翻身太難,我並不瞭解;我說的是依靠自身努力和時來運轉出頭的真實故事。補充一下,有人就是希望用一些客觀原因為自己找藉口,對真實的社會視而不見。我沒法叫醒裝睡的人,既然給你指出明路都不走,那你我就各走各路,沒必要再浪費時間辯論交流。

@黑森林慕斯

因為無論社會多麼發達,這些門檻低、收入成長有限、掌控資源少、被他人左右的職業永遠會被認為是社會的最底層。非洲如此、中國如此、美國歐洲也如此。

所以問題可以理解為:為什麼一生辛勞的人跟渾渾噩噩的人一樣都只能困在社會最底層?

答案的關鍵是:階層與社會分工。階層是人類社會的不平均而導致的,而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從理論上來說,這兩者沒有必然聯繫,所以總統的兒子從底層自謀生路也不是什麼難以想象的事情,但實際上社會分工不僅僅依照個人自身的能力與意願決定,更取決於其所擁有的社會關係與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於生產要素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與階層的相關性也越來越高。

由此:主要以付出體力勞動為特徵的職業,註定處於社會底層。當然,也註定有很大一部分人必須從事以體力勞動為主要特徵的行業。

所以,要突破社會分工的限制就是改變以勞動力為主的投入方式。

比如:高考、考證、找關係、中彩票(金錢)等等。

於是就牽出兩個關鍵:

競爭、上升通道。

對於同樣條件的兩個人:

有些職業通道長遠、但是競爭激烈;

有些行業錢途廣闊,但卻風險重重;

有些職業競爭很少、但也缺少通道。

理論上也存在競爭很少、通道長遠的,但必然是極少數並附帶有嚴苛條件。

總之,一生只能在生產關係鏈條中付出勞力的人,在沒有運氣或外力協助下是無法突破階層壁壘的。這個“只能”代表的是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機會,或者兩者都沒有。

不僅僅是社會底層會面臨階級壁壘,中上層同樣也會——隨著生產模式、思維的固定,任何社會分工的要素投入最終也會淪為乏味、單一地機械化作業。

在社會分工中佔有了優勢地位卻並不等於階層的提升。

原因在於,階層代表的是一整個由血緣、地緣、業緣構建的社會關係網絡,只有在這網絡之中獲得了公認的地位,才標誌著階層的穩固與提升。金錢、職業、力量只是其中一種方式而已。

基督山伯爵錢再多,如果在監獄裡沒有接受過系統知識,不知道通過貴族頭銜、莊園、社交,取得廣泛認可與地位,也是無法完成真正的復仇的。

這也是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的深層次原因。

無論怎樣,最終從整體上看,從上至下的社會階層、生產關係體系都相對固定下來。

如果這個社會運轉處於有序、理想狀態:

1、資源適應生產力發展而分配

2、勞動者儘可能被擇優分工

3、階層之間的流轉基於良性競爭的優勝劣汰

4、上升的通道順暢不受阻礙

那麼,即使有很大一部分人一輩子只能處於社會分工底層,但是

1、有相適應的資源可供享用

2、自己與後代存在更多的突破階層壁壘的機會

3、更可能免於被他人利益的擴張侵害(非零和博弈)

4、普遍更為積極主動的人生價值觀。

然而人類社會從野蠻走向文明,並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資本、權力、暴力、血緣等等因素在為幫助建立人類社會分工體系的同時,也會淪為扭曲正常秩序的病根,造成的最典型結果就是:

1、對物:資源分配極端失衡與生產力發展相違背。

2、對人:社會階層板結,階層流動停滯形成政治上的階級對立。

最終:革命。

因此在這種情形下,處於分工底層乃至各個中低階層的人:

1、所得與勞動嚴重不匹配

2、自己與後代無法擺脫階層壁壘,甚至被迫“掉級”一直到遊離社會體系之外。

3、合理權益被以社會名義被普遍壓縮、侵佔。

4、相對消極避禍的人生態度。

所以,同樣兩個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在上述兩種社會體系內其生存狀態是截然不同的,其對於社會發展的意義也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子女教育這方面——前者更可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後代,後者的子女更容易走入極端。

必須認識到,一個正常的社會是不能避免註定有人一輩子處於社會底層的,也不可能讓大多數人處於資源的主導地位。人類群體的生存與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人類社會必須形成自上而下的體系,就註定了大多數人處於被支配地位、很大一部分人從事底層行業。

這種情況下,怎樣才是一個良性運轉社會?

具體太複雜,最關鍵在於,制度體系必須隨著生產力發展不斷變革,來防止血緣、暴力、權力、資本這些在經濟需要之外左右資源分配的因子過於膨脹而干擾資源的合理分配與階層的流轉。

舉個例子:“機會公平”與“結果公平”。

單一所謂的機會公平,只會造成兩極分化;過度追求結果公平,帶來的是社會功能與體系的瓦解。不論哪種公平,強行以政治力矯正的“公平”只會帶來整體的混亂。

比如:美國平權法案。如果真正要解決非裔美國人的教育問題,那就從教育入手,以提高初中等學校入學率、學校數量等方式輔以法律手段提高族裔整體的受教育水平從而自然而然出現高等人才,而不是以政治方式干擾正常的大學錄取流程,導致一種形式上的、特殊情況下的平權姿態。結果完全忽略了整體非裔在教育上真正的劣勢。但前者既不討好,又沒短期效果,政客們自然就沒太大興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