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新股IPO是個僞命題

暫停新股IPO是個偽命題

10月26日,證監會按法定程序核准了2家企業的首發申請,融資總額不超過14億元。這也是繼本月12日、19日之後,證監會連續第三個週五核准過會企業的首發申請。顯然,這也可看作針對前段時間市場呼籲暫停新股IPO的回應。

國慶長假後,受境外市場的影響,滬深股市出現大幅下跌的走勢。其中,10月8日上證指數大跌3.72%,11日更是大跌5.22%。並且,2016年1月份的熔斷底2638點被輕鬆擊穿,上證指數最低曾下探至2449點。短短的10個交易日,股指最大跌幅達到13.19%,許多個股更是跌得面目全非。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市場上呼籲管理層出手救市的聲音不絕於耳,措施包括取消印花稅、收緊限售股的套現、鼓勵上市公司增持與回購、建立平準基金,以及暫停新股IPO等。其中,暫停新股IPO無疑又最受關注。

事實上,只要股市出現極端低迷行情或異常波動時,新股IPO往往會成為千夫所指,市場上總會出現要求新股暫停發行的聲音。而自中國資本市場誕生以來,新股發行曾經九次被暫停。除了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的第六次暫停是由於股改的原因外,其餘的基本上都是由於市場低迷或下跌的因素導致的。不過,從新股發行暫停後的市場表現看,則是有漲有跌,暫停新股IPO並不意味著股市就會上漲。

但暫停新股IPO常常被認為是幫助股市走出泥潭的方法之一,則與新股發行所產生的抽血效應有關。比如2017年,438家企業成功IPO,居歷史之最;募資2301.09億元,居歷史第四位。2017年的股市雖然出現小幅反彈,但只是藍籌股與白馬股的盛宴,更多個股跌得慘不忍睹,箇中與IPO加速發行,導致市場失血嚴重密切相關。

暫停新股發行雖然能減少IPO對市場的抽血作用,但負面影響同樣不可忽視。比如,暫停新股IPO後,資本市場就無法流入新鮮血液。一個沒有新鮮血液加入的市場,就會變得死氣沉沉,缺乏生機與活力,其吸引力無形中會降低。再如,新股IPO暫停後,必然會面臨著再次重啟的問題。出於對新股IPO的恐懼,新股重啟發行,會加大投資者心理上的壓力,打擊其對於市場的信心,波及市場的行情走勢,反過來又會影響到新股IPO。

目前新股發行已經實現了常態化,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結果。但新股IPO的常態化,卻也不應與新股加速發行劃等號。而且,新股IPO常態化,也需要綜合考慮市場環境、承受能力以及投資者的感受等方面的問題。實際上,像國慶長假後股市出現大跌,但企業的首發申請照常核准,每週新股照常發行顯然是不可取的。其實,像資本市場每月都有新股發行,甚至一月只發行一隻新股,同樣是新股發行的一種常態化。因此,呼籲新股發行暫停不可取,不顧市場行情與環境、承受能力與投資者感受的新股發行,同樣是不可取的。

A股市場歷經多次新股發行暫停,與A股仍是一個“新興+轉軌”的市場有關,更與新股發行沒有實現市場化有關。目前的新股發行,發行價格有23倍市盈率的“高壓線”,有“窗口指導”。而哪家新股能發行,核准哪家企業的首發申請,什麼時候發行,則由證監會把控著。也正因如此,每當市場有風吹草動,市場就會要求證監會採取暫停新股發行的舉措。

在新股發行問題上,筆者以為理應是“監管的歸監管,市場的歸市場”。監管部門所要做的,是把好上市企業的質量關,特別是對於上市企業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把好關。至於發行價格如何,什麼時候發行,發行是否成功等,市場自然會選擇用“腳”投票還是用手投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