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才是硬道理

沒有長生不老的人

粗略查了一下和"窮"有關的成語,就有:窮鄉僻壤、窮山惡水、窮兇極惡、窮兵黷武、窮奢極欲、窮愁潦倒、窮途末路,等等,除了"窮則思變"還有點積極意義外--其實之所以要"變",還是因為對"窮"持否定態度--其他的都讓人心情沉重,可見"窮"不是個好字。

相反,和"富"有關的成語,就有點揚眉吐氣的味道了:富可敵國、富國強兵、富庶之地、富甲一方、富貴榮華、富麗堂皇,等等,除了"富貴浮雲"有點虛無的感覺,其他都是很實在的。話又說回來,人為什麼要感嘆富貴如浮雲?還不是因為富貴太好,太讓人留戀。有誰聽到過有人用惋惜的口氣,感嘆窮困如浮雲轉瞬即逝的呢?可見"富"是個好東西。

人只要是正常的,沒有誰故意想窮。然而富人畢竟只是少數。這就註定,在一個社會里,大多數人的願望難以實現,大多數人心懷不滿。所以說起窮富的問題,大多數人的心態難以平和。

不平和往往就要出問題,大則危害社會,影響安定團結;小則傷及肝膽,影響身體健康。古人云,"千夫所指,無疾而終",為什麼?憤怒是一種毒,所傷害的絕不僅僅是憤怒者本人,在一個充滿憤怒的社會里,誰也不要想長命百歲。

還是平和一些好。

古希臘(或者是古羅馬)一位哲學家(記不清叫什麼名字了)說,在討論問題之前,先把概念搞清楚。之所以還記得這句話,是因為高中的數學老師每次在講一個定理之前都要強調這句話。在講完這句話之後,他就從概念入手,一步一步推導出正確的結論。他是我所遇到的少有的幾個好老師之一。

現在我又想起了老師的口氣,我想說的是,在我們憤怒之前,在我們對窮富問題得出結論之前,先把概念搞清楚,然後再推斷。

什麼是窮?什麼是富?為什麼窮?為什麼富?窮的結果,富的結果,分別是什麼?還有沒有第三種狀態?由窮到富,或者由富到窮,我們處在怎樣的趨勢之中?

……

天氣變化之時,人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就要吃藥。仔細研究各種感冒沖劑,方子雖然不一樣,但功能是相同的,就是清熱解毒。

當今天下,"財富"早就熱到了炙手的地步,不管窮也好,富也罷,萬事失了度,也就到了該清熱解毒的時候了。

"窮""富"都是一種毒,只要過了度。

賺錢是種享受

實行計劃生育有一個最根本的難點,就是男女之間始終要頻繁地勞動,播了種不讓他收穫,自然是費神的。假如有誰發明一個絕招,讓男女之事變得痛苦不堪,那豈止是計劃生育,連整個人類的面貌都將徹底改變。

快樂原則是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所有生物都是因為這個原則才得以存在,得以繁衍。

富人是最會賺錢的人,他之所以會賺錢,因為賺錢是快樂的。

想想周扒皮,從來沒有睡過囫圇覺,每天半夜就得起床,天寒地凍,擔驚受怕,他容易嗎他?說穿了,還不是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如果賺錢沒有強烈的快感,周扒皮,他怎麼可能有如此強烈的自覺性!

以現在的眼光看,周扒皮之類只能算個土財主,和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老頭差不多,他們賺錢的快感,在於錢本身給他們帶來的滿足,在於對錢的擁有。

擁有就是一切,活著就是不斷地擁有。人都有擁有的慾望,就像舊時的太監,雖然已是廢人,還是要結婚,而且不止結一個,深刻說明了,太監也是人,是人就有共同點,割是割不掉的。

其實,錢再多,一天只能吃三頓飯,睡覺只需要一張床,金銀財寶又不能帶進棺材,從需要的角度講,很多錢財都是多餘。所以周扒皮們的財富觀,在現代人看來,可笑且可憐。

有錢的感覺,並不在於錢本身。且不說周扒皮並沒有享受多少,就算是他捨得吃,捨得花,但口腹之慾太容易滿足,山珍海味吃不了多久,也就膩了,最終百吃不厭的,還是粗茶淡飯。

幸福和金錢有關

有一個故事,一個遲暮之年的百萬富翁,在冬日的暖陽中散步,碰到一個流浪漢在牆根處曬太陽,他問流浪漢:"你為什麼不去工作?"

流浪漢答:"為什麼要工作?"

"你可以掙錢呀。"

"掙錢做什麼?"

"掙錢可以住大房子,可以享受美味佳餚,可以和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

"然後呢?"

"當你老了,可以衣食無憂,像我一樣,每天散散步,曬曬太陽。"

"難道我現在沒有在曬太陽嗎?"

這一定是一個哲學愛好者的作品,聽起來味道不錯,不少窮人一定在其中找到安慰。

的確,幸福很多時候與窮富無關。但就這一個故事來說,只在一個特定的場景中展開,它恰恰選擇了流浪漢最明媚的生活片斷,並且賦予它哲理和詩意。這樣一來,流浪的生活不僅不可悲,反而還令人羨慕了。

但如果富翁反過來問他,難道曬太陽就是生活的全部?太陽落山以後你怎麼辦呢?流浪漢又如何回答?

把富國的故事照搬過來,試圖說服窮國的人民,這本身就是一種謬誤。

對富國的窮人來說,窮可能主要是個面子問題,而對窮國的窮人來說,可能就是肚子問題。肚子承受不了的東西,面子也絕對承受不了,與肚子相比,其他一切都只能退到次要,事情就是這樣簡單。

窮人只有正視自己的窮,才能找到擺脫現狀的辦法。畢竟我們都是現實的人,很多時候窮和富,的確與幸福有關。

窮人不要被嚇倒

有一個詞叫"引導消費",被"引導"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事情要一分為二來看,在你迷惘的時候,不知所措的時候,有人善意地引導你走出迷局,你當然是要感謝人家的。大城市的路口常常有領路人,帶領外地司機在他不熟悉的城市裡行車,司機要付費給他,這是一種正當職業。

但在你並不需要引導的時候,或者在需要正確引導的時候,一個引路人卻把你引向了歧途,那就不僅僅是走錯路的危險了,這引導後面的企圖,顯然會讓你付出高昂代價。

能夠引導消費的人,肯定就是有"消費"要提供給你的人。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純粹只是利益關係,商家的引導本來就動機可疑。商家並不是隨時都在吆喝,那是低級的促銷形式。更高明的是在觀念上改變你,讓你乖乖就範。

我們每天被各種信息包圍著,漸漸變成一個時尚的人,住高尚社區,開私家汽車,穿品牌服飾,吃流行菜餚,聽明星的歌,讀熱門的書,玩超酷的遊戲……我們以為那就是生活,是我們自己需要的生活。但是,是誰把這一切灌輸給你的呢?誰在制定時尚的標準?是那些生產商品的人,包裝模特的人,印製廣告的人,炮製各種概念的人,這些人顯然不是為了好玩,而是要把錢從我們的口袋裡掏出來。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是會不擇手段的。

幾年前,報紙上披露過一個很著名的營銷方案,叫"每天一杯奶"。他先不推銷產品,而是發表很多文章,拿中國人和日本人對比。對比點主要集中在體格上,對比結果是中國人比日本人矮,且弱,智力也差一點。不禁讓人毛骨悚然!我們這輩人不如小鬼子,倒也罷了,關鍵是我們的孩子也不如,這還了得!文章繼續分析,這又矮又弱智力又差的原因,就在於日本人的牛奶消費量是中國人的N倍。最後順利得出結論--每天一杯奶,事關民族生死存亡!

說實話,中國人的骨子裡,最不服氣的就是日本人。這種比較擊中了我們內心最敏感的地方。正因為這樣,文章末尾那句"為了民族"格外地正氣凜然,"每天一杯奶"也變得如同八年抗戰一樣意義深遠。

如果所有商人都是這樣推銷,我們整個的生活,將深陷在無窮無盡的惶恐之中。他們會把每一件事都找出令你惶恐的理由,再讓他們的產品去幫你解決這個惶恐。最後你就成了離開這些商品就無法生活的人,你的自信,你的自在,你的踏實感、安全感,統統都被徹底毀了。

浪費是極大的犯罪

有句西方諺語:富人想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

富人的罪惡首先源於對資源的霸佔。世界上資源是有限的,森林、土地、礦藏,以及人力、財富等等,占人口少數的富人,卻霸佔了資源的大部分。富人佔得多了,窮人所得就少了。有人大口吃肉,有人只能喝湯,多寡懸殊太大,社會問題也隨之產生,這是一種樸素的辯證觀。

小時候看過一本全民皆兵的書,講的是軍事知識,其中有一節是如何目測距離。書中詳細列舉,當肉眼能清楚地看見一個人時,距離為N米;當肉眼能清楚地看清一棵樹時,距離為X米;當肉眼能清楚地看到一座山時……這已是一本老書了!

不久前,當北京的報紙全部在顯著版面歡呼:"今天空氣質量優級,市民能清楚地看見西山!"當全城都在登高遠眺這珍貴的西山倩影時,我突然想起了那本書。不知寫書的人當時是否想到,他那套肉眼測距的本領,在僅僅二三十年間,就完全失去意義!我們視覺的清濁,早就不由距離決定了,不知不覺間,自然的規則全被打破!

我們看流星,要移到郊外的山頂了,看月亮,也越來越模糊不清。"天上星,亮晶晶,青石板上釘銀釘",那天鵝絨一般的夜空,月光皎潔,繁星閃爍,別說這樣的景象對今天的眼睛來說是種奢侈,就連這樣的句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句子,在現在的都市小說中也難得一見了。

是什麼改變了自然,讓這一切不復存在?不就是人類無休止的慾望嗎!拼命地享受,拼命地製造,不僅消耗著能源和材料,也把我們的閒暇和生命吞噬掉了。

如果說我們曾經為了應對人口增長帶來的生存壓力,填海造田,毀林種地,那還是一種可以原諒的愚蠢,那麼今天為了奢靡的享受而浪費資源,破壞自然,就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犯罪!

每天,只要你站在任何一家飯店酒樓的後門,耐心地等到裡面抬出潲水,就會看到有多少糧食,多少山珍海味,就那麼白白倒掉。再去看看飯店的大廳、包間,看那些吃得正歡的男女,有幾個有一點心痛的神色,哪怕面前的美味,動都沒動過,就被拿去倒掉,女人也一樣的紅光滿面,男人一樣的談笑風生--因為他有錢!付了錢,一切都問心無愧了。

小學生都會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知道農民伯伯不容易。但浪費是極大的犯罪,這並不單純是從尊重勞動成果,同情勞動人民出發,哪怕是用機械化耕種,農民再不用親自流汗了,破壞一塊植被,就等於揭開一塊大地的皮膚,給地球添一塊傷和痛,而用這樣的代價換來的食物,卻被無恥地浪費掉了,地球的犧牲竟然毫無意義!我們應該問問,水土是怎麼流失的?物種是怎麼滅絕的?浪費的人難道不該負責!

很多人不明白,美國人為什麼總是和中東較勁,每一次中東的事端都有美國的摻和。不就是中東有石油嘛!沒有石油,整個現代文明就沒有了驅動力。美國現在每年消費的石油是9億噸,平均每人3噸,美國本土的石油,就是全部開採出來,也不夠他使用20年的,他能不把中東抓緊!

"9·11"事件後,很多美國人認為,對伊拉克的戰爭是一場保衛美國人生活方式的戰爭,而所謂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美國人的汽車、房子和種種現代化的物質享受、精神享受,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控制石油的基礎上的。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我們在竭澤而漁!世界上的許多事情都是如此。

窮人和富人正在聯手毀滅著地球,窮人以他的生存慾望,富人以他的生活方式。

應該向瑞士人致敬。富而節儉,並不僅僅為了多省幾個。地球是全體人的地球,誰也沒有資格揮霍!當我們的物質產品越來越豐富,生存空間卻越來越小時,必須吶喊,浪費就是極大的犯罪!

生活簡單就是幸福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鳥為什麼要為食亡?就因為它有一個肚子,不吃就只有餓死。

人也一樣,想想人為什麼而整日奔波?還不是因為要吃飯。

人不比鳥活得痛快,鳥被關在籠子裡就有很多人同情它,人呢?何嘗又不是在籠子裡生活!一個出租車司機,你以為他願意整日蜷在幾尺寬的車廂裡,重複著幾個簡單的動作,剎車、油門、離合,兩隻腳的活動範圍就這三點,要是身上再箍個安全帶,你說哪個鳥兒受得了?可人就受下來了。

別以為白領的狀況就比他好。人活天地間,就這幾十年,可我們這幾十年又有多少時間是在天地間痛痛快快活著的?3歲關進幼兒園,7歲關進教室,20歲關進辦公室,一關就是幾十年,退了休還可以放幾年敞,可惜你也跑不動了。然後就是在病床上躺幾年,最後到骨灰盒裡安息。

人有什麼意思!這也叫活過?!

許多鼓勵人發財的書,我懷疑是居心叵測。人窮的時候就想拼命掙錢,掙了錢就拼命吃肉,吃胖了又拼命減肥。你就不能少吃點?

發財其實就是一個折騰的過程,吃不飽要折騰,吃飽了還是要折騰,吃得太飽更要折騰。其實,就生存的基本需求來說,你並不需要那麼多。吃得太多不僅對身體有害,從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來看,純粹是浪費資源。別以為中東和平與你無關,如果大家都不走路了,都不騎車了,都不坐公交了,都把私家車當成奮鬥目標了,出門就要坐飛機了,那石油不緊缺才怪,中東不多事才怪。

世界如此動盪,大家都要負責。

拼命地追求財富,實際上是對自身的戕害,也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錢夠花就行了。可問題是到底多少才算夠了?

當你還沒有一個銀行戶頭時,你的理想是除了吃飯,能稍有節餘,好買一套時裝或幾本好書;後來你終於有了存款,又希望達到4位數、5位數、6位數,最好無限;有了彩電、冰箱,你還想有汽車、股票,還想當個法人代表。你其實心裡很清楚,錢再多也永遠不夠,你會永遠感到窘迫,感到壓力巨大。

後記

訪談

(2005年12月18日《燕趙都市報》刊登的記者王坤對古古的訪談)

記者:您憑什麼有資格寫《窮人缺什麼》這本書?因為您是富人?還是因為您曾經是窮人?

古古:我寫這本書的資格不在於我是否擁有的財富(物質財富),而在於我擁有的思想,在於我對窮富問題的關注和思考。並且當下我們對很多問題的資格審定,應該考量的更多的是人。我還很想問問你:你關注窮人嗎?

記者:什麼是您所界定的"窮人"?

古古:給"窮人"下定義,曾經讓我很頭痛。通常人們說的"窮人"就是沒錢的人。那麼缺錢達到什麼程度才算"窮"呢?每個時期的標準不一樣,每個地方的標準不一樣,每個人的標準也不一樣。同樣數量的財產,對於一個人來說可能是很大一筆財富,但對另一個來說,簡直就可以忽略不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沒法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心目中又都有自己的判斷,會"覺得"誰是窮人,誰是富人。這個"覺得"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我書中所指的窮人,主要是指身處困境的人。這種困境可能是由於物質的匱乏造成,也可能是由別的原因造成。

記者:看這本書時,常常會覺得心被戳得很痛。窮人已經夠不幸了,可是您還要一塊一塊地揭窮人的傷疤。比如,你說窮人缺錢就可能導致缺志,還以"知足常樂"自慰,久而久之,窮人不僅缺錢,還缺"鈣",整個人的精神都變軟了。再比如,你寫"窮人的惡",說貧窮所導致的缺乏教化,使人窮的同時,不僅志窮,還有著更多的智窮和德窮。真是一語中的,也真的好殘忍。

古古:揭傷疤是為了治療。關雲長刮骨療毒,痛不痛?痛!但是敢於承受那樣的痛,是英雄!一個地方長了膿瘡,必須先割開膿瘡,擠去膿血,剔除腐肉,然後才能夠上藥,讓它長出新肉來。如果因為怕痛就捂著藏著,那是諱疾忌醫,是不負責任,只能延長痛苦,加重病情。

這本書確實是比較"殘忍",一改書市上常見的平庸的憐憫心態,直面貧窮帶給人的種種劣勢,直面窮人身上某種狹隘的思維方式,直面阻擋他們改善自身生存環境的癥結所在。用剖析代替安撫,而不再以習慣性的同情的姿態來看待貧窮的問題。這其實正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這裡面蘊藏著對窮人真正的善意。我不是偽善者,我不需要去給窮人送米送面。我心目中的那些渴望改變的窮人,他們需要的是我真誠的激勵。

記者:您對富人的感情好像也很複雜。書中提及富人時,有欣賞,但更多的是不屑,一些地方還欲言又止。在中國,"陽光下的財富"是不是太少了?"財富"和"靈魂的提升"是不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古古:是的,很複雜,就像我對窮人的感情很複雜一樣,因為人性本身就是很複雜的,窮人富人都是人。我欣賞富人,是欣賞他們的能力,一個人,他能成為富人,不管怎麼說,都不簡單,必有過人之處!我對富人的不屑,甚至痛恨,則大多是從道德的角度出發。

富人,不能簡單地去評價。首先,"富人"是一個群體的概念,這個群體的共同點是"有錢",但錢的來源和途徑卻各不相同,這些"有錢"人的性格、品質、觀念、學識、背景等也都不相同。就像窮人裡面有好人壞人一樣,富人裡面也是良莠不齊,很難從整體上對他們有一個明確的褒貶。人都有道德上的缺陷,但如果這種缺陷損害到旁人,就要受到社會規則的約束。如果一些人能損害旁人利益而達到自己的發達,卻不會受到約束和懲戒,那就不是他個人的缺陷,而是整個社會的缺陷了。可以想像,比賽場上如果到處是搶跑的,抓扯衣服的,襲人下身的,收買裁判的---並且他們都贏了,昂首闊步上臺領獎,那些輸了的人,以及廣大的觀眾,會是怎樣的心情!

人們對富人反感,其實並非是單純的嫉妒和仇恨,很多時候包含著對不公平、不健全的社會規則的抗議。好了,這個問題不宜多談,大家都可意會。

記者:這本書寫得很有激情,對窮人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是恕我直言,我們畢竟不能只靠激情活著。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我覺得還不如一本《致富手冊》對窮人更有實際的幫助。

古古:在戰爭中,"戰略"和"戰術"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戰略是全局的、概括的,戰術是局部的、具體的。可以說《窮人缺什麼》提供的是戰略性的思考,而《致富手冊》則是對具體戰術的學習。

窮人當然需要實際的幫助,需要學習具體的方法,但是如果沒有清晰的思想,沒有正確的觀念,別人就是給了你一大堆方法,擺在你面前,你也分不清誰是好的,誰對你真正有用。改變觀念就四個字,但真正做起來很難很難。如果你覺得《窮人缺什麼》真不如到處可見的《致富手冊》,那隻能說明我很悲哀!

記者:最後,請您用簡短的話告訴我們,窮人到底缺什麼?窮人的出路在哪裡?

古古:"窮人到底缺什麼?"我不在這裡回答,怕人說我太殘忍。請自己在書裡去找答案,受得了的就讀,受不了的就不讀,怪不得我。

窮人的出路在哪裡?解決了這個問題,應該得諾貝爾獎!但絕對不是我。(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