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才是硬道理

没有长生不老的人

粗略查了一下和"穷"有关的成语,就有:穷乡僻壤、穷山恶水、穷凶极恶、穷兵黩武、穷奢极欲、穷愁潦倒、穷途末路,等等,除了"穷则思变"还有点积极意义外--其实之所以要"变",还是因为对"穷"持否定态度--其他的都让人心情沉重,可见"穷"不是个好字。

相反,和"富"有关的成语,就有点扬眉吐气的味道了:富可敌国、富国强兵、富庶之地、富甲一方、富贵荣华、富丽堂皇,等等,除了"富贵浮云"有点虚无的感觉,其他都是很实在的。话又说回来,人为什么要感叹富贵如浮云?还不是因为富贵太好,太让人留恋。有谁听到过有人用惋惜的口气,感叹穷困如浮云转瞬即逝的呢?可见"富"是个好东西。

人只要是正常的,没有谁故意想穷。然而富人毕竟只是少数。这就注定,在一个社会里,大多数人的愿望难以实现,大多数人心怀不满。所以说起穷富的问题,大多数人的心态难以平和。

不平和往往就要出问题,大则危害社会,影响安定团结;小则伤及肝胆,影响身体健康。古人云,"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为什么?愤怒是一种毒,所伤害的绝不仅仅是愤怒者本人,在一个充满愤怒的社会里,谁也不要想长命百岁。

还是平和一些好。

古希腊(或者是古罗马)一位哲学家(记不清叫什么名字了)说,在讨论问题之前,先把概念搞清楚。之所以还记得这句话,是因为高中的数学老师每次在讲一个定理之前都要强调这句话。在讲完这句话之后,他就从概念入手,一步一步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他是我所遇到的少有的几个好老师之一。

现在我又想起了老师的口气,我想说的是,在我们愤怒之前,在我们对穷富问题得出结论之前,先把概念搞清楚,然后再推断。

什么是穷?什么是富?为什么穷?为什么富?穷的结果,富的结果,分别是什么?还有没有第三种状态?由穷到富,或者由富到穷,我们处在怎样的趋势之中?

……

天气变化之时,人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就要吃药。仔细研究各种感冒冲剂,方子虽然不一样,但功能是相同的,就是清热解毒。

当今天下,"财富"早就热到了炙手的地步,不管穷也好,富也罢,万事失了度,也就到了该清热解毒的时候了。

"穷""富"都是一种毒,只要过了度。

赚钱是种享受

实行计划生育有一个最根本的难点,就是男女之间始终要频繁地劳动,播了种不让他收获,自然是费神的。假如有谁发明一个绝招,让男女之事变得痛苦不堪,那岂止是计划生育,连整个人类的面貌都将彻底改变。

快乐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生物都是因为这个原则才得以存在,得以繁衍。

富人是最会赚钱的人,他之所以会赚钱,因为赚钱是快乐的。

想想周扒皮,从来没有睡过囫囵觉,每天半夜就得起床,天寒地冻,担惊受怕,他容易吗他?说穿了,还不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如果赚钱没有强烈的快感,周扒皮,他怎么可能有如此强烈的自觉性!

以现在的眼光看,周扒皮之类只能算个土财主,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老头差不多,他们赚钱的快感,在于钱本身给他们带来的满足,在于对钱的拥有。

拥有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不断地拥有。人都有拥有的欲望,就像旧时的太监,虽然已是废人,还是要结婚,而且不止结一个,深刻说明了,太监也是人,是人就有共同点,割是割不掉的。

其实,钱再多,一天只能吃三顿饭,睡觉只需要一张床,金银财宝又不能带进棺材,从需要的角度讲,很多钱财都是多余。所以周扒皮们的财富观,在现代人看来,可笑且可怜。

有钱的感觉,并不在于钱本身。且不说周扒皮并没有享受多少,就算是他舍得吃,舍得花,但口腹之欲太容易满足,山珍海味吃不了多久,也就腻了,最终百吃不厌的,还是粗茶淡饭。

幸福和金钱有关

有一个故事,一个迟暮之年的百万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散步,碰到一个流浪汉在墙根处晒太阳,他问流浪汉:"你为什么不去工作?"

流浪汉答:"为什么要工作?"

"你可以挣钱呀。"

"挣钱做什么?"

"挣钱可以住大房子,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可以和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然后呢?"

"当你老了,可以衣食无忧,像我一样,每天散散步,晒晒太阳。"

"难道我现在没有在晒太阳吗?"

这一定是一个哲学爱好者的作品,听起来味道不错,不少穷人一定在其中找到安慰。

的确,幸福很多时候与穷富无关。但就这一个故事来说,只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展开,它恰恰选择了流浪汉最明媚的生活片断,并且赋予它哲理和诗意。这样一来,流浪的生活不仅不可悲,反而还令人羡慕了。

但如果富翁反过来问他,难道晒太阳就是生活的全部?太阳落山以后你怎么办呢?流浪汉又如何回答?

把富国的故事照搬过来,试图说服穷国的人民,这本身就是一种谬误。

对富国的穷人来说,穷可能主要是个面子问题,而对穷国的穷人来说,可能就是肚子问题。肚子承受不了的东西,面子也绝对承受不了,与肚子相比,其他一切都只能退到次要,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穷人只有正视自己的穷,才能找到摆脱现状的办法。毕竟我们都是现实的人,很多时候穷和富,的确与幸福有关。

穷人不要被吓倒

有一个词叫"引导消费",被"引导"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事情要一分为二来看,在你迷惘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人善意地引导你走出迷局,你当然是要感谢人家的。大城市的路口常常有领路人,带领外地司机在他不熟悉的城市里行车,司机要付费给他,这是一种正当职业。

但在你并不需要引导的时候,或者在需要正确引导的时候,一个引路人却把你引向了歧途,那就不仅仅是走错路的危险了,这引导后面的企图,显然会让你付出高昂代价。

能够引导消费的人,肯定就是有"消费"要提供给你的人。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纯粹只是利益关系,商家的引导本来就动机可疑。商家并不是随时都在吆喝,那是低级的促销形式。更高明的是在观念上改变你,让你乖乖就范。

我们每天被各种信息包围着,渐渐变成一个时尚的人,住高尚社区,开私家汽车,穿品牌服饰,吃流行菜肴,听明星的歌,读热门的书,玩超酷的游戏……我们以为那就是生活,是我们自己需要的生活。但是,是谁把这一切灌输给你的呢?谁在制定时尚的标准?是那些生产商品的人,包装模特的人,印制广告的人,炮制各种概念的人,这些人显然不是为了好玩,而是要把钱从我们的口袋里掏出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是会不择手段的。

几年前,报纸上披露过一个很著名的营销方案,叫"每天一杯奶"。他先不推销产品,而是发表很多文章,拿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比。对比点主要集中在体格上,对比结果是中国人比日本人矮,且弱,智力也差一点。不禁让人毛骨悚然!我们这辈人不如小鬼子,倒也罢了,关键是我们的孩子也不如,这还了得!文章继续分析,这又矮又弱智力又差的原因,就在于日本人的牛奶消费量是中国人的N倍。最后顺利得出结论--每天一杯奶,事关民族生死存亡!

说实话,中国人的骨子里,最不服气的就是日本人。这种比较击中了我们内心最敏感的地方。正因为这样,文章末尾那句"为了民族"格外地正气凛然,"每天一杯奶"也变得如同八年抗战一样意义深远。

如果所有商人都是这样推销,我们整个的生活,将深陷在无穷无尽的惶恐之中。他们会把每一件事都找出令你惶恐的理由,再让他们的产品去帮你解决这个惶恐。最后你就成了离开这些商品就无法生活的人,你的自信,你的自在,你的踏实感、安全感,统统都被彻底毁了。

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有句西方谚语:富人想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

富人的罪恶首先源于对资源的霸占。世界上资源是有限的,森林、土地、矿藏,以及人力、财富等等,占人口少数的富人,却霸占了资源的大部分。富人占得多了,穷人所得就少了。有人大口吃肉,有人只能喝汤,多寡悬殊太大,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观。

小时候看过一本全民皆兵的书,讲的是军事知识,其中有一节是如何目测距离。书中详细列举,当肉眼能清楚地看见一个人时,距离为N米;当肉眼能清楚地看清一棵树时,距离为X米;当肉眼能清楚地看到一座山时……这已是一本老书了!

不久前,当北京的报纸全部在显著版面欢呼:"今天空气质量优级,市民能清楚地看见西山!"当全城都在登高远眺这珍贵的西山倩影时,我突然想起了那本书。不知写书的人当时是否想到,他那套肉眼测距的本领,在仅仅二三十年间,就完全失去意义!我们视觉的清浊,早就不由距离决定了,不知不觉间,自然的规则全被打破!

我们看流星,要移到郊外的山顶了,看月亮,也越来越模糊不清。"天上星,亮晶晶,青石板上钉银钉",那天鹅绒一般的夜空,月光皎洁,繁星闪烁,别说这样的景象对今天的眼睛来说是种奢侈,就连这样的句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句子,在现在的都市小说中也难得一见了。

是什么改变了自然,让这一切不复存在?不就是人类无休止的欲望吗!拼命地享受,拼命地制造,不仅消耗着能源和材料,也把我们的闲暇和生命吞噬掉了。

如果说我们曾经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填海造田,毁林种地,那还是一种可以原谅的愚蠢,那么今天为了奢靡的享受而浪费资源,破坏自然,就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犯罪!

每天,只要你站在任何一家饭店酒楼的后门,耐心地等到里面抬出潲水,就会看到有多少粮食,多少山珍海味,就那么白白倒掉。再去看看饭店的大厅、包间,看那些吃得正欢的男女,有几个有一点心痛的神色,哪怕面前的美味,动都没动过,就被拿去倒掉,女人也一样的红光满面,男人一样的谈笑风生--因为他有钱!付了钱,一切都问心无愧了。

小学生都会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知道农民伯伯不容易。但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并不单纯是从尊重劳动成果,同情劳动人民出发,哪怕是用机械化耕种,农民再不用亲自流汗了,破坏一块植被,就等于揭开一块大地的皮肤,给地球添一块伤和痛,而用这样的代价换来的食物,却被无耻地浪费掉了,地球的牺牲竟然毫无意义!我们应该问问,水土是怎么流失的?物种是怎么灭绝的?浪费的人难道不该负责!

很多人不明白,美国人为什么总是和中东较劲,每一次中东的事端都有美国的掺和。不就是中东有石油嘛!没有石油,整个现代文明就没有了驱动力。美国现在每年消费的石油是9亿吨,平均每人3吨,美国本土的石油,就是全部开采出来,也不够他使用20年的,他能不把中东抓紧!

"9·11"事件后,很多美国人认为,对伊拉克的战争是一场保卫美国人生活方式的战争,而所谓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美国人的汽车、房子和种种现代化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控制石油的基础上的。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在竭泽而渔!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

穷人和富人正在联手毁灭着地球,穷人以他的生存欲望,富人以他的生活方式。

应该向瑞士人致敬。富而节俭,并不仅仅为了多省几个。地球是全体人的地球,谁也没有资格挥霍!当我们的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时,必须呐喊,浪费就是极大的犯罪!

生活简单就是幸福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鸟为什么要为食亡?就因为它有一个肚子,不吃就只有饿死。

人也一样,想想人为什么而整日奔波?还不是因为要吃饭。

人不比鸟活得痛快,鸟被关在笼子里就有很多人同情它,人呢?何尝又不是在笼子里生活!一个出租车司机,你以为他愿意整日蜷在几尺宽的车厢里,重复着几个简单的动作,刹车、油门、离合,两只脚的活动范围就这三点,要是身上再箍个安全带,你说哪个鸟儿受得了?可人就受下来了。

别以为白领的状况就比他好。人活天地间,就这几十年,可我们这几十年又有多少时间是在天地间痛痛快快活着的?3岁关进幼儿园,7岁关进教室,20岁关进办公室,一关就是几十年,退了休还可以放几年敞,可惜你也跑不动了。然后就是在病床上躺几年,最后到骨灰盒里安息。

人有什么意思!这也叫活过?!

许多鼓励人发财的书,我怀疑是居心叵测。人穷的时候就想拼命挣钱,挣了钱就拼命吃肉,吃胖了又拼命减肥。你就不能少吃点?

发财其实就是一个折腾的过程,吃不饱要折腾,吃饱了还是要折腾,吃得太饱更要折腾。其实,就生存的基本需求来说,你并不需要那么多。吃得太多不仅对身体有害,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来看,纯粹是浪费资源。别以为中东和平与你无关,如果大家都不走路了,都不骑车了,都不坐公交了,都把私家车当成奋斗目标了,出门就要坐飞机了,那石油不紧缺才怪,中东不多事才怪。

世界如此动荡,大家都要负责。

拼命地追求财富,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戕害,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钱够花就行了。可问题是到底多少才算够了?

当你还没有一个银行户头时,你的理想是除了吃饭,能稍有节余,好买一套时装或几本好书;后来你终于有了存款,又希望达到4位数、5位数、6位数,最好无限;有了彩电、冰箱,你还想有汽车、股票,还想当个法人代表。你其实心里很清楚,钱再多也永远不够,你会永远感到窘迫,感到压力巨大。

后记

访谈

(2005年12月18日《燕赵都市报》刊登的记者王坤对古古的访谈)

记者:您凭什么有资格写《穷人缺什么》这本书?因为您是富人?还是因为您曾经是穷人?

古古:我写这本书的资格不在于我是否拥有的财富(物质财富),而在于我拥有的思想,在于我对穷富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且当下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资格审定,应该考量的更多的是人。我还很想问问你:你关注穷人吗?

记者:什么是您所界定的"穷人"?

古古:给"穷人"下定义,曾经让我很头痛。通常人们说的"穷人"就是没钱的人。那么缺钱达到什么程度才算"穷"呢?每个时期的标准不一样,每个地方的标准不一样,每个人的标准也不一样。同样数量的财产,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很大一笔财富,但对另一个来说,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没法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又都有自己的判断,会"觉得"谁是穷人,谁是富人。这个"觉得"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我书中所指的穷人,主要是指身处困境的人。这种困境可能是由于物质的匮乏造成,也可能是由别的原因造成。

记者:看这本书时,常常会觉得心被戳得很痛。穷人已经够不幸了,可是您还要一块一块地揭穷人的伤疤。比如,你说穷人缺钱就可能导致缺志,还以"知足常乐"自慰,久而久之,穷人不仅缺钱,还缺"钙",整个人的精神都变软了。再比如,你写"穷人的恶",说贫穷所导致的缺乏教化,使人穷的同时,不仅志穷,还有着更多的智穷和德穷。真是一语中的,也真的好残忍。

古古:揭伤疤是为了治疗。关云长刮骨疗毒,痛不痛?痛!但是敢于承受那样的痛,是英雄!一个地方长了脓疮,必须先割开脓疮,挤去脓血,剔除腐肉,然后才能够上药,让它长出新肉来。如果因为怕痛就捂着藏着,那是讳疾忌医,是不负责任,只能延长痛苦,加重病情。

这本书确实是比较"残忍",一改书市上常见的平庸的怜悯心态,直面贫穷带给人的种种劣势,直面穷人身上某种狭隘的思维方式,直面阻挡他们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症结所在。用剖析代替安抚,而不再以习惯性的同情的姿态来看待贫穷的问题。这其实正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这里面蕴藏着对穷人真正的善意。我不是伪善者,我不需要去给穷人送米送面。我心目中的那些渴望改变的穷人,他们需要的是我真诚的激励。

记者:您对富人的感情好像也很复杂。书中提及富人时,有欣赏,但更多的是不屑,一些地方还欲言又止。在中国,"阳光下的财富"是不是太少了?"财富"和"灵魂的提升"是不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古古:是的,很复杂,就像我对穷人的感情很复杂一样,因为人性本身就是很复杂的,穷人富人都是人。我欣赏富人,是欣赏他们的能力,一个人,他能成为富人,不管怎么说,都不简单,必有过人之处!我对富人的不屑,甚至痛恨,则大多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

富人,不能简单地去评价。首先,"富人"是一个群体的概念,这个群体的共同点是"有钱",但钱的来源和途径却各不相同,这些"有钱"人的性格、品质、观念、学识、背景等也都不相同。就像穷人里面有好人坏人一样,富人里面也是良莠不齐,很难从整体上对他们有一个明确的褒贬。人都有道德上的缺陷,但如果这种缺陷损害到旁人,就要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如果一些人能损害旁人利益而达到自己的发达,却不会受到约束和惩戒,那就不是他个人的缺陷,而是整个社会的缺陷了。可以想像,比赛场上如果到处是抢跑的,抓扯衣服的,袭人下身的,收买裁判的---并且他们都赢了,昂首阔步上台领奖,那些输了的人,以及广大的观众,会是怎样的心情!

人们对富人反感,其实并非是单纯的嫉妒和仇恨,很多时候包含着对不公平、不健全的社会规则的抗议。好了,这个问题不宜多谈,大家都可意会。

记者:这本书写得很有激情,对穷人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恕我直言,我们毕竟不能只靠激情活着。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还不如一本《致富手册》对穷人更有实际的帮助。

古古:在战争中,"战略"和"战术"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战略是全局的、概括的,战术是局部的、具体的。可以说《穷人缺什么》提供的是战略性的思考,而《致富手册》则是对具体战术的学习。

穷人当然需要实际的帮助,需要学习具体的方法,但是如果没有清晰的思想,没有正确的观念,别人就是给了你一大堆方法,摆在你面前,你也分不清谁是好的,谁对你真正有用。改变观念就四个字,但真正做起来很难很难。如果你觉得《穷人缺什么》真不如到处可见的《致富手册》,那只能说明我很悲哀!

记者:最后,请您用简短的话告诉我们,穷人到底缺什么?穷人的出路在哪里?

古古:"穷人到底缺什么?"我不在这里回答,怕人说我太残忍。请自己在书里去找答案,受得了的就读,受不了的就不读,怪不得我。

穷人的出路在哪里?解决了这个问题,应该得诺贝尔奖!但绝对不是我。(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