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诚者,天之道,非人之道

今日阳光灿烂,吃完早饭停歇了昨日思虑,躺在沙发上观赏完了一部日本导演森田芳光拍摄于1985年的老电影,名字叫《其后》。

《其后》:诚者,天之道,非人之道

这部电影大咖云集,原作是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男主人公是酷似张学友的松田由作,片中演老父亲的配角是小津安二郎的御用演员笠众智,女主角是位安静的大美人,肌肤通透,典型的东方传统之美。整部影片有浓浓的怀旧唯美风,适合一个人静看。

电影中的某些画面像油画,特写镜头旨在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主体幽暗,但有明亮的边缘。

在影片中,常出现两个镜头,一是有情男女撑油纸伞,胸前捧盛开百合花,无言依偎在雨中,背景则是典型的东方小桥流水风物,另一是主人公常独自一人坐公车在自己家和女方家往来,画面犹如梦境。

《其后》:诚者,天之道,非人之道

我们知道,日本文学从来有表现个人内心苦闷的传统。这种题材对宏大叙事不感兴趣,始终关注的是不完整的个人,喜欢不遗余力地体现。

据说到80年代,日本影评界已抛弃了天皇般的黑泽明,不搭理他。老黑为此而愤怒,但无奈日本电影的时代再一次向日本传统回归。

《其后》故事挺有意思,因其表现个人,故今天看来仍不感乏味。老电影常使人安静,给人老友对坐的安定之感。

日本影评家说,这部电影体现了人的倦怠和无为。或可看出,无论大时代如何发展,人的七情六欲变化却迟缓。人是恋旧的动物,常因此而受困。但人的有趣之处,也常在于生活的不如人意。

《其后》:诚者,天之道,非人之道

男主人公是个现代废物,不参与家族事务,多年独居,拒绝相亲,养尊处优。整日悠哉悠哉,看起来不食人间烟火。父亲和哥哥常替他着急,逼着他见女人,而他一概挑剔拒绝,只有嫂嫂有些理解她。他一个人是一个阵营,无可救药,好在衣食无忧。家人也不明白,为什么他这么不懂事。

《其后》:诚者,天之道,非人之道

实际上,主人公有悔恨的心事。他有心上人,只是这个女人三年前已嫁给了好朋友。但他发现,女人并不幸福,好朋友由于失业,脾气暴躁,常为生计借钱,女人又有心脏病,得不到应有的体恤。

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由于礼法的约束,他不能深入别人的家庭,只能在有需要时想办法出钱支援。事实上,他借钱并不顺利,家里人只希望他结婚,他没有富余的钱,只够自己花。

《其后》:诚者,天之道,非人之道

一来二往中,男主人公对女人的爱逐渐强烈,两人有感情默契,但事实残酷。他俩曾错失结合,当年有感觉的时候,两个人都昏了头,相互把对方推出去,结果女人嫁给了好朋友,而他则选择不娶妻来惩罚自己。糟糕的是,三年后的他看到了希望,感到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找回女人。

两人恋情终于显露,好朋友来他家中质问。他请求好朋友把女人还给他,自责当年自己是出于一种朋友间的正义感才做了退让。

他的朋友则告诉他,可以还给你,但女人病得很重,要送个好人给你。随后,这家伙给男主人公家里写了封举报信。哥哥大怒,老父亲则气愤地叫他滚出家。

《其后》:诚者,天之道,非人之道

他彻底成了孤家寡人。老父亲的居所中悬有一幅书法:诚者,天之道也。大概是《孟子》或《中庸》里的话。而他则加了一句:诚者,天之道,非人之道。也有是说,一旦可爱的主人公打算找回做人的意义时,他就立刻被逐出了现实。现实不接受逾矩的人,更不可能有人理解他的做法。

《其后》:诚者,天之道,非人之道

他有自己的人道,跟现实中的所谓人道完全是两码事。但他的不幸在于试图不自量力地挑战现实。事实上,他多年不接触社会,如果不是家里人养他,他不可能安静度日,当然,也没有时间建立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碰触现实时,他的完败和忧伤是必然的,内心的委屈不堪一击。

《其后》:诚者,天之道,非人之道

影片好戏在于男女之间那种内心通款却又不得不保持距离的纠结之情,因为得不到,产生得不到的哀伤之美。为了烘托这种美,电影用光也相对讲究,配乐也很好听。这也是日本人的擅长。

我不知道这种情绪在今天的中国还有没有市场。印象中,日本人在情欲面前同样有一种执拗的性格。或许是因为岛国,人内心细腻倔强,常有哀物伤逝人生之感。审美重点与我华大相径庭。

《其后》:诚者,天之道,非人之道

不在沉默中坚守,就在沉默中爆发,不计后果。日本人似乎挺欣赏这种人生态度,正如片中主人公对诚的思考。我想,他最后理解的诚,是诚实于自己的内心,哪怕自己从现实的角度看,一无是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