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聽|聊聊擡槓,及如何優雅地反擊擡槓

青听|聊聊抬杠,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青听|聊聊抬杠,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

聊一個有趣的事兒。

之前有過一篇文章,作者提到“我一年讀500本書,你呢?”

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這是在批判「集郵式閱讀」、沒事就炫耀自己讀了多少本書的行為。起這麼個標題,是一種引用,同時也是反諷。

結果有人在文章下面留言:

一年讀500本書?平均每天1本多?莫非除了吃飯睡覺之外都在讀書?吹吧!

別笑,這樣的留言大概有十來條。

作者回復說:你好,或許你可以先讀讀文章,再留言?

結果有人又這樣回覆:沒空,我要考試呢。

青听|聊聊抬杠,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文章轉到知乎,標題原樣不改,結果留言更慘烈了:一百條多留言裡面,大概有3-4成是這種畫風。

突然就有點理解,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同行,都不再寫東西了。

以知乎為例。現在刷知乎,看到好的文章,都要剋制自己不打開評論區,否則一定會看到這樣的言論:

「兩句話能講清楚的事情說這麼多?」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你說的不對嗎?」

「你太年輕了,你以為你看到的就是事實嗎?」

特別心疼這些作者。

而且,這種行為,還不能定義成「噴」,也沒法舉報,因為人家沒亂說話。

更貼切的描述,還是「抬槓」。

聽起來不舒服,但也沒法生氣。要是吵起來,在別人眼中,你就是沒涵養的那一方。

為什麼講這個呢,因為這幾天又有一個詞火了,叫做「槓精」,就是指特別愛抬槓的人。

畢竟生活中,這種軟刀子捅人、你還沒辦法跟他慪氣的行為,幾乎到處都是。

青听|聊聊抬杠,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行為,算是「抬槓」呢?

總結了一下,主要有這四條特徵:

1)習慣性反駁

喜歡抬槓的人,無論你說什麼,他們的第一反應永遠是「不」,然後才是表達觀點。

儘管很多時候,他們說出來的東西,跟你講的並無二致,也一定要用自己的話重新講一遍。

在他們眼中,溝通不是為了達成共識,而是分出勝負。我不管你說什麼,一定要反對你。只要這樣,我就能感到「我贏了」,從而獲得優越感。

2)雞蛋裡挑骨頭

常見情形:

把一個很小的點無限放大,否定你的所有內容;

強調極少數的例外情況、特殊情況,來反駁你的普遍情形;

把你的話極端化,造成謬誤,從而對你進行攻擊。

3)陰陽怪氣

常見情形:

使用「您」明褒暗貶,表示諷刺;

使用「呵呵」「幼稚」等語言,貶損對方;

能用反問一定不用陳述句;

……

這些方法合起來用效果拔群。舉個例子:

「非得分出一二三四?呵呵,您還是好好想想再發言吧。」

類似這樣的句子,能夠噎死許多人。

4)非建設性

像前面這些,都還只是形式,如果內容非常有價值、很有建設性,那也還罷了。

但很多時候,他們是不會給出建設性發言的,通常留下一句陰陽怪氣、雞蛋裡挑骨頭的反駁之後,就腳底抹油。你要是一定要問清楚,他們通常只會甩下一句「你自己想想」「懶得跟你說」。

要不就是不說話:「我說不出哪裡不對,反正就是不對!」

這也就是抬槓跟「吐槽」「質疑」最大的區別:後者有用,能夠擊中弱點,你就算不舒服也無話可說;但抬槓呢,通常避重就輕、以偏概全、難以回應,除了讓對方不爽,沒有任何正面意義。

青听|聊聊抬杠,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為什麼會有「抬槓」這種行為存在呢?

除了大家常說的「刷存在感」之外,其實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一是自我意識過剩,二是缺乏共情能力。

自我意識過剩:有些人社會化不完整,他可能就會一直保持原有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對他來說,他是主體,是經驗者、觀察者、思考者,其他人都是客體,是被經驗、觀察、思考的對象,他需要維持這種主導性。

這樣的人會有什麼特徵呢?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每一段關係,都會追求「主導」和「統治」。

其實缺乏共情能力,也來自這個原因。因為,只有你把他人視為對等的存在,看作跟你一樣的主體,你才會想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換位思考,體會對方的情緒、反應、心態。

當然,這些人,是缺乏這方面的能力的。毋寧說,他們根本就不存在這個意識。

這些內在原因,映射到行為模式上,會有很多不同的表現。

抬槓,分出輸贏,優越感,操縱和影響他人,都只是表現之一。

講了這麼多,那麼,下次遇到抬槓,可以如何優雅地反擊呢?

不妨甩給他一句:你違反了 Grice 四準則。

什麼是 Grice 四準則呢?它是語用學的基本框架。語用學家 Grice 認為,對話的基礎是「合作」。良好的信息溝通,必須在雙方充分釋放善意、充分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得以進行。否則,對話就是無效的。

在這個基礎上,Grice 提出了「合作原則」,用來對日常對話溝通進行規範,具體來說,包括下面四條準則:

1)質的準則:對話必須真實、有充分依據;

2)量的準則:對話必須包含必要的信息量;

3)關聯準則:對話必須切合主題;

4)方式準則:對話必須清晰明確,避免歧義。

Grice 把「對話」理解為一次合作的發起和應答。發起對話的一方,就是拋出了一個「合作」的信號,對方想維持這種合作,就必須遵循這幾條原則。若違反這些原則,就視為拒絕了這次合作,對話就是無效的。

當然,這四條準則是不是100%適用的呢?也不是。它們是對話溝通的底層基礎,但很多時候,出於某些原因,我們可能會違反它們。

為了解釋這種情況,語用學家 Leech 提出了「禮貌原則」,用來完善「合作原則」,覆蓋人們絕大多數場合下的對話。

禮貌原則同樣有四條準則:

1)得體準則:使他人受損最小、獲益最大;

2)慷慨準則:使自己獲益最小、受損最大;

3)讚譽準則:最大化對別人的讚譽,最小化對別人的貶損;

4)謙遜準則:最小化對自己的讚譽,最大化對自己的貶損。

那麼,我們再回過頭看看「抬槓」,把 Grice 四準則套進去:

1)質:抬槓往往言之無物,不會給出任何有價值、有建設性的發言。

2)量:抬槓往往非常簡短,不具備任何信息量。

3)關聯:抬槓往往避重就輕、自說自話、雞蛋裡挑骨頭,迴避重點和主要內容。

4)方式:抬槓往往含糊其辭、陰陽怪氣,缺乏正常溝通的誠意。

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我們對溝通的期望是「穩態」,亦即雙方能夠基於良好的共識下進行合作,但抬槓恰恰是一種「不合作」,是一種對穩態的打破 —— 因此,不妨直接讓他知道:對不起,你不具備跟我直接對話的資格。

青听|聊聊抬杠,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最後,總結一下。

其實按照我一向寫作的套路,你一定看出來了:這篇文章,是寫抬槓,又不僅僅是在寫抬槓。

更主要的,還是想重申這幾點:

1)溝通永遠不是為了分出誰輸誰贏,這壓根就不重要。溝通的本質,是在雙方互相合作的基礎上,通過信息的交換,將碎片拼湊起來,最終更加接近真相全貌 —— 這才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2)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時,請不要忘記:對方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合理的理解和情緒。請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你要怎麼說,才能更好地讓對方接受,將對話進行下去。

3)對事物的理解,永遠沒有誰對誰錯,只有誰的理解更全面、更準確。因此,時刻都要反省「如果我錯了,會怎麼樣?」不斷地接受和吸收反向觀點,追求正-反-合的螺旋上升。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拔高自己的視角和層次。

願每個人都能好好說話。

也願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槓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