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讀書」這件事

聊聊「讀書」這件事

©️TITLE圖片基於攝圖網版權協議

我常常說,這個世界上除了死亡,已經沒有什麼讓我真正害怕的事。現在我想收回這句話,應該說第一怕死,第二怕沒書讀。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就聊聊讀書這件事吧。

著名的投資大師查理芒格說,“我見過的聰明人,沒有不愛閱讀的”,被很多人奉為箴言。於是常常有人跑過來問我“讀什麼書能變聰明啊”,或者直接索要書單,好像真的會存在神奇秘方,大把服用下去,就能改變你的人生似的。

據我觀察,並不是聰明人或者有錢人都愛讀書。你讀書肯定讀不成芒格或馬雲的,我認識一個身家幾十億的老闆,小學都沒念完就出來做生意了,他也不讀書,但是這樣的人本身就有生意天賦、有從社會中觀察學習的能力,以及異於常人的膽識和運氣,並且善於抓住大的機遇。

我還認識一個同齡人,熟讀古籍和中外哲學,言必引經據典,學生時代覺得他還不錯,看起來文質彬彬。但是工作之後,發現他在單位裡鬱郁不得志,越來越刻板和狹隘,被同事邊緣化,朋友也對他敬而遠之。

讀書多並不等同於擁有入世的智慧。讀書和財富沒有必然的聯繫,恐怕我們必須要正視這個事實,並且從狹窄的功利主義裡走出來。

在讀書這件事上,一定要摒棄功利的價值觀,用平常心看待它,才能得到真正的趣味和益處。

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讀書的意義在哪裡呢?

在於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於審美的感受和趣味,在於獲得更開闊的生命體驗,從而理解社會的運行規律和複雜人性。

讀書是一件極為私人的事。覆盤一下我從6歲開始的閱讀史,驅動我不斷閱讀的內在動力,就是好奇心和求知慾。

小孩子天然有好奇心的,他們會問天空為什麼是藍色,會津津有味地看螞蟻怎麼搬家,白雲怎麼飄散,露水怎麼凝結,我記得小學時候同學裡流行買一種塗改液,我回到家用石灰粉和膠水反覆實驗,希望自己能夠製作出來(當然失敗了)。

1990年代的小鎮沒有書店,我把家裡有字的書籍和信件全部翻了個遍,當然是飢渴不能滿足的。週末我爸就騎著自行車帶我去縣城唯一的一家新華書店,買作文書和世界名著。到了初中,我有零花錢了,就哪怕不吃飯餓肚子,也要攢錢去地攤上買便宜的盜版書來看。

中學時代愛上三毛,余光中,林清玄等臺灣散文作家,在一個封閉的內陸小城鎮,一個少女對於世界奇幻美好的想象,都是透過閱讀帶來的。讀書讓我覺得心靈特別豐盛,那種豐盛怎麼形容呢?就是雖然你身處在一個雞毛蒜皮的世俗世界,但讀書帶你飛昇到一個繁花似錦的,充滿種種奇遇和可能性的審美世界中來。

一個小鎮少女必須面臨的現實生活的單調,苦悶和貧瘠,好像也沒那麼可怕了。因為我已經在書中,跟隨者作家們的眼睛和足跡,度過了千千萬萬種人生。

青春期是危險的。人在十幾歲的時候,有著相似的苦悶,迷惘,和想要衝破現實枷鎖的衝動,以及對於人生終極意義的追索。現在想來,我在20歲之前,為什麼讀了那麼多哲學書,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想搞清楚我是誰,我為什麼而活,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高中的時候讀了《論語》《道德經》《莊子》,最愛的是《道德經》。回想起來,是《論語》讓我對儒家入世的規則和智慧,有了隱約朦朧的印象。

在我進入社會之後,遇到很多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問題,又延續著入世這條脈絡,去讀了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這兩本也值得反覆研讀,讀透了它們,你就懂得了農耕文明和宗族制度下,中國人最深層的心理結構和性格淵源。理解了自己的原生文明,世俗中很多困惑就會迎刃而解。

《道德經》裡的辯證思維和豁達的人生觀,對我的影響最大。它也是入世的,但是入世之外,又有著一份出世的情懷。這個我最喜歡的,我這一生都會用出世的情懷,去做入世的事業,這個價值觀,也是我十幾歲時就已經建立。

舉個例子。比如“福禍相依”的思想,我從十幾歲開始就深深認同,並且貫徹到我的觀念和行動中。此後在遇到壞事情,我不會那麼恐慌焦慮,而是從中尋找機遇;好運降臨,我也不會膨脹到得意忘形,心中總有一份敬畏感存在。

再比如,“柔與剛”的關係,它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它讓我懂得,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內心堅韌,有彈性,而不是一味地剛和硬。不管情感關係還是職場,這條都可以奉為真理。其實真理不用左顧右盼,尋尋覓覓,它就在我們老祖宗的智慧裡。

到了大學,我又讀了一些西方哲學。印象深刻的,比如羅素,黑格爾,培根,海德格爾。

當時雖然讀得一知半解,但是興趣盎然,孜孜不倦。有一陣子特別喜歡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對加繆,薩特,波伏娃的情事也是如數家珍,後來去到巴黎,漫步在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腦海裡浮現的就是薩特波伏娃和一群朋友在咖啡館辯論的情形。

關於西方哲學,有一本書啟蒙書叫《蘇菲的世界》,如果有興趣可以先讀讀這本。

除了哲學,我青少年時期還有一個愛,那就是唐詩宋詞。

它們首先是讓你覺得意境優美。對漢字精煉濃縮到極致,又可以精準地傳遞思想和情感,本身就是奇蹟。另外,詩詞裡有一種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感,要朗讀出來,你才能感受到它的美。

我爸說我四歲就能背誦唐詩三百首,我覺得定有吹牛的嫌疑,但是,我依稀能記得四五歲的時候,看到姥爺家堂屋的古畫,那種蒼茫悠遠和孤獨的意境,會隨口說出“遠上寒山石徑斜”這樣的詩句。

詩詞裡我最愛的是李白和蘇軾。(會有中國人不愛他們嗎?)

我公眾號的名字就取自於李白的《將進酒》,“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但我覺得“銷”這個字太過堅硬,凌厲和決絕,就私自改成了“消”。更溫柔一點,一方面我也覺得,愁沒什麼可怕的,我很享受憂愁。說到這裡,再安利一個法國女作家,薩岡,她18歲時寫了一本書叫《你好,憂愁》,也是她的代表作品,我很喜歡。

蘇軾大家也很熟悉,我喜歡他跟多數人的原因一樣,他在任何境遇裡都能自得其樂,那份開闊與豁達,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有一年夏天我特意去了一趟眉山,在三蘇祠裡待了一整天,蘇軾家的那口井還在,我彷彿還能看到王弗“小軒窗,正梳妝”的情形,我知道千年之後追隨著他足跡而來的人,都是因為感動著到千年前的那份感動。

李白和蘇軾,對我性格最大的塑造和影響,就是我一再強調的“樂觀與浪漫”。就像英國作家毛姆說“閱讀是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一樣,失意的時候,我就去跟李白蘇軾聊聊天,覺得風雨也沒什麼好怕的,因為蘇軾告訴我,“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所以就享受著風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才寫到我青少年的閱讀記憶。說說我喜歡的小說吧,《紅樓夢》和《金瓶梅》自不必說,我讀了很多年很多遍,也寫過一些評論,是值得讀一輩子的。

國內的小說家,我最喜歡的有張愛玲,畢飛宇,嚴歌苓,王小波,蘇青,蘇童,王安憶,餘華,汪曾祺,沈從文等等(排名按照我喜歡的程度順序!)。

國外的小說家,當然首推我男朋友村上春樹!因為喜歡村上春樹,去讀了他喜歡的美國作家的作品,比如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等等。

這裡告訴大家一個讀書人喜歡的方法,就是按圖索驥,你喜歡一個人的作品,然後在他的作品裡讀到對他有影響的,或者他喜歡的作家,再找到這些作家來讀,很有意思的。除了村上春樹,我比較完整研究過並喜歡的外國作家有:毛姆,杜拉斯,簡.奧斯汀,福樓拜。

關於文學,有一本書叫《文學回憶錄》,是陳丹青記錄木心的講稿,當然也很自私人化的,但是想了解文學大概的框架可以讀木心的這套書。

我一直都是憑著高興去讀書,當下對什麼感興趣,就找相應的書來研究。所以,很多人問我怎樣開始讀書?或者推薦一個書單?抱歉,我沒什麼好推薦的,你對什麼好奇就去讀什麼,就像談戀愛一樣,喜歡誰就跟誰在一起就可以啊!但是,有兩類書千萬別讀,雞湯和成功學(偏偏它們最暢銷)。

自從全職寫作之後,我讀書的範圍更寬泛了,現在已經拓展到藝術,設計,娛樂,心理學,社會學,宗教等等。讀書對我來說,就像吃飯和呼吸一樣自然。每次出門包裡也必定帶一兩本書,坐地鐵的時候,排隊的時候,等人的時候,就拿出來讀幾頁,它讓我獲得心靈的平靜,把我從世俗生活中的瑣碎和噪音裡隔絕開來。

一起讀書吧!

ps,關於閱讀今天可以在留言回答任何問題。歡迎提問~

END

本期作者:李娜,一個瘋狂又理性的水瓶座少女。愛美愛文藝,也非常獨特非常清醒。已出版《你走的彎路,每一步都算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