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廣島、長崎兩座城市,爲何很快就有人類居住?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上空投下一顆原子彈,原子彈在離地600米左右高空燃爆。

在閃光、聲波和蘑菇狀煙雲之後,火海和濃煙籠罩了全城,在方圓14平方公里內有6萬幢房屋被摧毀。

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廣島、長崎兩座城市,為何很快就有人類居住?

原子彈轟炸後的廣島

彼時的廣島是日本本土防衛軍第二總軍的司令部所在地、附近還有海軍基地,擁有世界一流的造船廠。

但是廣島的原子彈轟炸並未讓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於是美軍在1945年8月9日在長崎再次空投一枚原子彈。

兩顆原子彈的爆炸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步伐。

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廣島、長崎兩座城市,為何很快就有人類居住?

廣島和長崎位置

但疑問隨後就來了,相比於後來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件,日本這兩座城市的恢復速度相當神速,人類很快就搬入這兩座城市繼續生活,歸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

預估的100年,可能是不靠譜的---政治需要

在原子彈爆炸和日本投降後,美日兩國不約而同地向世界宣稱,"遭原子彈轟炸的廣島和長崎,至少100年不能住人"。

現在來看,根本不需要100年,爆炸後的第二年,日本人就開始重建。

美國這樣的宣傳,目的很簡單,在二戰後重構世界霸權中宣示自己的拳頭,此時作為世界上唯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這個武器的能力很強大。

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廣島、長崎兩座城市,為何很快就有人類居住?

美蘇爭霸

日本則是配合著來博取同情,作為戰敗國,日本這樣的宣傳讓許多國家放棄了戰爭索賠。

實際威力與後世的核洩漏不是一個數量級

由於是空投,廣島和長崎的這兩顆原子彈的威力並沒有後世的地面核洩漏大。

作為世界上的第一顆投入戰爭中的原子彈,其實際的威力與現如今的原子彈差別還是很大的。雖然號稱有20噸,但是實際估計也就只有2噸左右,產生的核物質也就幾十千克左右。

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廣島、長崎兩座城市,為何很快就有人類居住?

一片廢墟的廣島

再加上,這兩顆原子彈屬於空中燃爆,對於地面的直接傷害要少於後來切爾諾貝利的核洩漏事件。

地理環境的因素

原子彈的殺傷力是衝擊波、光輻射、爆炸時的放射性輻射以及爆炸之後形成的放射性物質的核輻射,而原子彈爆炸後,前三種經過一定時間就消散了,只有第四種可能會對人產生持續性傷害。

但日本的地理位置弱化了第四點影響,日本是一個島國,海洋環境加上臺風影響,這些放射性核物質的危害被極大弱化。

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廣島、長崎兩座城市,為何很快就有人類居住?

廣島和長崎地理位置

相比之下,切爾諾貝利才更具有威脅

1986年4月26日當地時間1點24分,蘇聯的烏克蘭共和國切爾諾貝利核能發電廠4號反應堆發生嚴重洩漏及爆炸事故,大約有16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輻射。後續的爆炸引發了大火併散發出大量高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涵蓋了大面積區域。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以上。事故導致32人當場死亡,上萬人由於放射性物質的長期影響而致命或患上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響而導致畸形胎兒的出生,整個城市被完全放棄。

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廣島、長崎兩座城市,為何很快就有人類居住?

切爾諾貝利核汙染

直至今天,切爾諾貝利仍然是人類的禁區。最後看看如下幾組數據來感受這場核洩漏事件的危害:

800年:專家稱消除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後遺症需800年,而反應堆核心下方的輻射自然分化要幾百萬年;

9.3萬人:20年前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數約為9.3萬人左右;

27萬人:27萬人因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萬人;

34萬人:核洩漏事故發生後,前蘇聯疏散了11萬多人,隨後數年,又從汙染嚴重地區搬遷了23萬人,前後共疏散34萬餘人;

50萬人:參與搶救切爾諾貝利的英雄們有五十萬;

20億人:建立在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研究成果上的報告說,全球共有20億人口受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