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向南開闢「一帶一路」新高地

四川是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核心腹地之一,是連接我國西南西北、溝通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通走廊,也是西部地區最大的消費市場、要素市場。而成都平原及川南區域,自古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起點和通道。當前,重振和拓展南向大通道已經成為四川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突破口,這一新格局的加速推進,正為我國西部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蜀道”向南开辟“一带一路”新高地

近日,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昌果特大橋開始鋪設行軌排、架設梁片,標誌著川藏鐵路拉林段正式進入鋪軌階段。記者 覺果 攝

南向開放優勢突出 西南腹地受益

最近一年,由於“南向班列”開行越來越頻密,因“中歐班列·蓉歐快鐵”而興的成都國際鐵路港更加繁忙。運往南亞、東南亞各地的化工品、燈具、傢俱、機械設備等貨品源源不斷從周邊地區向這裡彙集,目前每週穩定開行6-7列方能滿足需求。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成都南向鐵海聯運班列2018年度去程回程合計已開行143列、2743車。

不僅是成都,川南各地也在搶抓“南向通道”發展機遇。今年5月22日,從四川宜賓啟程的“川-桂-港(馬)”南向通道(宜賓-欽州)集裝箱測試班列開行,運行63小時後順利到達廣西欽州港,50標箱摩托車配件、玻璃纖維等貨品經此出海運往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隨後的6月15日,“成都-宜賓-欽州”集裝箱班列首發;6月30日,“欽州-宜賓”集裝箱班列滿載而歸。

據瞭解,目前四川以成都為中心向南經廣西出海的“川—桂—港(馬)”國際物流通道,主要有東、中、西三條路線,而這條途經宜賓的線路,在鐵路運輸功能,運行線路、運管效率等方面均具備比較優勢。

“以前這條通道被忽視了,現在看它是四川南向出海運距最短的鐵路通道。”宜賓市委書記劉中伯說,該鐵海聯運線路的開通實現了“蓉歐”班列與南向通道的無縫連接,使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四川形成閉環。同時,還通過宜賓港實現了“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在四川的疊加和融合發展。

記者調研瞭解到,得益於成都-貴陽、重慶-昆明四市“X”形交匯處的突出地理位置,作為“萬里長江第一城”及63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宜賓市正迎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大交通網絡建設浪潮:在建高速鐵路4條、在建在研高速公路7條、即將竣工的新機場1座,四川最大的內河綜合樞紐港——宜賓港也在擴能,使其逐步構建起川滇黔渝結合部最完善的鐵公水空立體交運體系。

“南向通道輻射面廣,貨源物流充足。”宜賓市臨港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劉海昌說,經初步調查,目前僅川南各市和滇東北及黔西北部分區域,適合集裝箱運輸貨物的運量就接近1000萬噸。其中,上行進口主要是來自南亞、東盟等地的礦產、糧食、水果等,下行出口主要是輻射區域出產的成品酒、汽車零配件、化工產品等,能夠形成南向通道貨物的有效對流,保障班列持續開行。

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尹響博士分析,進一步暢通四川南向通道,有利於四川對接“六大經濟走廊”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立與南向國家(地區)的新型合作關係和產業供應鏈,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更廣領域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加快聚集高端要素資源,全面參與國際產業分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通道建設條件成熟 未來大有可為

作為長江干線航道零公里所在地,臨江而建的宜賓擁有天然的水運優勢,但此前未能在現代交運體系的建設中走在前列,高速公路長期不足,高速鐵路尚未通車。實際上,與周邊區域相比,整個川南地區都面臨高鐵通達性差、鐵路貨運“老舊繞”、水路運輸潛能未有效發揮等問題。

回顧歷史,成都平原和川南地區自古就是南絲綢之路的起點和重要節點,是連接中原經濟區並向南輻射交往的支撐腹地。早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後即向漢武帝證實,在西域看到了成都平原出產的“邛竹杖、蜀布”等商品。秦始皇時期開鑿、貫通西南的“五尺道”遺蹟至今在宜賓境內清晰可見,石板上深深的騾馬印痕訴說著千年來的商貿繁華。加上川滇交界金沙江沿岸的水運碼頭,明清以來就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滿的敘府(北宋至1949年前宜賓的舊稱)”之說。

“歷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為現實發展提供了參照。”四川省區域協調發展研究智庫首席專家楊繼瑞教授認為,整個西南區域的地形地貌,除成都平原外幾乎都是高原和山區,至今仍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代表。在“一帶一路”建設引領下,補齊該區域交通短板,進而構建向南的大交通體系、大物流通道和大產業格局,將為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注入新動能。

正是以國家戰略為指針,川南地區的高質量發展要素正在加速聚集。在宜賓,以白酒、竹為代表的傳統產業正逐步走向產業鏈高端,以智能終端、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快速興起。“目前智能終端企業已簽約138家,全國30強手機企業有10家已在此落戶,全面達產後可實現年產值2000億元。”劉海昌說,南亞、東南亞市場將是這些產品的重要流向。

不僅在宜賓,記者在內江、自貢、瀘州、攀枝花等川南城市也瞭解到,一批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資源在政府規劃和市場導向作用下正向這些區域轉移,一些城市還吸引了相當數量的南向國家留學生;同時,一批抗戰和三線建設時期在此佈局的工業企業又被新的開放環境激活,煥發出新的生機。

據悉,近年來,四川與南向國家貿易額已佔到全省的1/4左右。東盟成為四川省第二大貿易伙伴,2017年四川對東盟出口99.2億美元、增長1.3倍;進口33.8億美元、增長25.6%。同時,全省已有2444家企業與南向市場建立了貿易往來,貨物貿易涵蓋147個大類4160種,其中2017年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出口增幅達345.3%。

專家分析,從成都平原、川南地區以及所輻射的川滇黔結合部發展態勢來看,面對南亞、東南亞這個擁有2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大力推進以南向通道為重點的開放大通道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對西部地區搶抓國家戰略機遇,優化結構、轉換動能、補齊短板,支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大力推動區域合作 攜手譜寫新篇

9月19日,在第十七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開幕前,四川省人民政府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在成都簽署《深化川桂合作共同推進南向開放通道建設框架協議》。兩省區將按照“政府推動、企業主體、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進一步強化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網絡和港口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物流一體化和通關便利化,共同打造區域聯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南向通道,推動南向貿易便利化,擴大南向國際產能合作。

這是四川持續深化與南向國內沿線地區交流合作,不斷拓展南向通道“朋友圈”的一個縮影。今年5月,四川與香港簽署《川港合作會議合作機制安排》和第一次會議備忘錄,6月與重慶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9月與甘肅簽署《川甘經濟社會發展合作行動計劃(2018-2022年)》,不斷提升南向通道國內沿線地區戰略合作水平,重點加強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配套、貿易便利化、人文經貿交流等方面合作。

在一系列高層謀劃和助推下,一批南向通道區域合作項目正有序推進。比如,由成都港投集團、廣西北部灣集團、中遠海運物流、香港新華集團共同出資組建的南向通道平臺公司——成都川桂南拓鐵海國際多式聯運有限公司已正式成立。四方將充分發揮各方在港口、物流、貿易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共建共享加快南向通道擴展,構建起西部陸海互濟、東西暢達、南北貫通的新亞歐大陸橋,促進中國與南亞及東盟各國的經貿往來。

同時,四川宜賓與廣西欽州也正加強南向通道、物流、產業園區等重點領域合作交流。雙方將共同推進四川乃至中國西部地區南向出海里程最短、時間最短、成本最低通道建設,積極爭取相關通道功能定位納入國家規劃,進入國家開發開放戰略內容。兩地還將以通道建設為基礎,開展以集裝箱運輸方式為主的產品物流和以兩地產業協同合作為載體的客貨運輸,推動宜賓至欽州集裝箱海鐵聯運班列常態化運行。

四川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四川將繼續推廣運用“高層帶動、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合作模式,進一步夯實與桂渝滇黔等省(區、市)合作基礎,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加強交流合作。專家分析,只有西部地區攜手合作,才能將南向通道打造成為運營主體有市場競爭力、貨源組織有充分保障、進出貨量基本平衡、多種運輸方式良性互補、能持續穩定發展的複合型國際貿易通道,助推我國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