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一座座跨河大橋見證著城市的變遷

南陽市:一座座跨河大橋見證著城市的變遷

上世紀80年代的白河大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曾經是南陽城最真實的寫照。在白河大橋建成之前,因跨河交通不便,南陽城長期停靠在白河的臂彎裡,難以向東、向南擴展。不過,改革開放以來,市城區7座跨河大橋相繼新建或重建,兩岸漸漸融為一體,白河從“繞城而過”,變成“穿城而過”,城市框架不斷拉大。

橫跨白河的大橋,給南陽城區帶來了便捷的交通,美麗的景觀,還有說不盡的水城情懷。

南陽市:一座座跨河大橋見證著城市的變遷

白河大橋:市城區第一座通汽車的橋

1965年,白河大橋建成。當時的南陽,只有盆窯西白河上有一座木橋,這座橋建成後,成為城區唯一一座能夠通行車輛的新式大橋,可謂跨河交通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白河大橋承擔著城區通往南陽南部各縣以及江南諸省的大量車流,使得荒蕪貧瘠的白河南岸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此後42年間,隨著時代發展和車輛快速增加,白河大橋漸漸不能適應群眾通行需求。經反覆論證,市委、市政府最終確定:拆除老橋,建一座新白河大橋。

2006年10月16日,新橋正式開工建設,按照百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雙向6個機動車道和2個非機動車道,配兩個人行道。2007年,新白河大橋建成通車,連接著市區主幹道獨山大道,成為通行量較大的一座橋樑。

臥龍大橋:曾是南陽最繁忙的橋

1985年,位於文化路南頭的臥龍大橋開建,南陽市民奔走相告。1986年,臥龍大橋建成通車,成為當時南陽最寬的橋。作為改革開放以來南陽市區最早修建的跨白河大橋,它承接著臥龍路、人民路、文化路與白河南的交通,可謂車水馬龍,人流如織。

走在橋上,大多數人都已經忘了臥龍大橋的修建過程,但參與過修建過程的老交通人記得。那時的工程還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力,每天,工地上都是人來人往,手拉肩扛或者手推車,把沉重的鋼筋水泥混凝土等運送到工段上。

在此之前,白河之南一片荒蕪的沙灘。一河之隔,河北岸是繁華的市區,河南岸卻是偏僻的鄉村。臥龍大橋建成後,讓曾經一個個經濟落後的小村莊,慢慢進入城區的版圖,也讓附近的居民出行更便捷,生活更精彩。不過,洶湧而來的人流、車流,沒幾年就讓臥龍大橋成為“堵橋”,有時候甚至橋頭上百輛汽車排隊等待通行。直到後來的幾座橋陸續通車,加上道路整修等其他因素,這裡的通行壓力才有所緩解。

南陽市:一座座跨河大橋見證著城市的變遷

淯陽橋:“彩虹橋”深入人心

1993年,淯陽橋建成通行之時,無數老南陽人拍手稱快。因橋型主體狀似彩虹,大家便暱稱其為“彩虹橋”。

大家對它的喜愛很容易理解。在此之前,這裡原本是一座漫水橋,雨水少時跨橋而行,每逢汛期漲水,就只能靠人力乘船擺渡過河,生產生活用品也只能依靠渡船擺渡,嚴重阻礙了兩岸來往和城市的發展。

1993年,淯陽橋在原漫水橋位置上建成,全橋長430米,橋上有8個弧形觀景臺,每當華燈初上,便如彩虹般倒映水中,成為南陽人心頭一道特別的風景。那時,凡有外地賓朋來訪,大多數人能想到的觀光之地,都會包含這座烙在心底的“彩虹橋”。

但由於原設計荷載過低,這座橋從2017年8月起,被認定為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而實施限行,不久後封閉。淯陽橋何去何從,牽動著全城人的心。

南陽市:一座座跨河大橋見證著城市的變遷

南陽大橋:敞開了南陽的東大門

1993年,還有一座橋建成通車,那就是位於現在信臣路東段的南陽大橋。

原市公路工程處工程師楊先生曾經深入參與南陽大橋的建造施工。提起南陽大橋,他至今滿滿自豪:“當時的南陽大橋在南陽建橋史上從技術上實現了7個第一的突破,影響非常大。”雙向4車道、21米橋寬,大大提高了人車通行、物流運送的能力。這座大橋的建成,敞開了南陽的東大門,進一步加快了南陽改革開放、走向全國的步伐。

2012年,南陽大橋加寬改造,變成了現在的雙向8車道,同時在橋兩頭設計了兩對漢闕,配以漢畫護欄及仿古路燈,盡顯南陽曆史文化名城的底蘊。竣工通車之時,上萬群眾前往觀禮,見證南陽東大門的威武壯觀。

南陽大橋的建成,使位於盆窯西的老白河橋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幻化成人們心中一段久遠的記憶。

仲景大橋:建橋方案曾引市民熱議

在解放廣場附近,連接仲景路和嵩山路的,便是2010年5月建成的仲景大橋。

在2008年前後,市委、市政府提出,擬在白河上在修建3座跨河大橋:仲景大橋、雪楓大橋和光武大橋。3座大橋如何建,除了召開專家論證會,還曾經公開徵求市民意見,在全市引起了廣泛熱議。一位網友在南陽貼吧裡對大橋的橋高、橋型、橋頭通行方式等提出多項專業建議,點擊量高達百萬。

最終,仲景大橋採用鏤空連續鋼結構設計方案,全長834米,雙向六車道,加上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總寬度51.5米,橋頭設有引橋,成為跨河交通的又一咽喉要道。

橋上設有觀景臺,加上全橋淺藍的色彩基調、主樑及鏤空部分的泛光照明和射燈照明,使得橋樑在夜色之下色彩斑斕,韻律十足,彷彿與白河之水共同演奏一首的美妙而輕靈的樂章。

南陽市:一座座跨河大橋見證著城市的變遷

光武大橋:斜拉式大橋,突出一橋一景

最早的時候,橋樑更多的是承載者交通重任,人們更注重其實用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實用的同時,美觀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仲景大橋、雪楓大橋和光武大橋修建時,已經明確提出了一橋一景的理念。光武大橋的拱形塔斜拉式方案以其迥異於白河上其他大橋的造型深受關注並最終勝出。

2010年12月,光武大橋開建,2012年7月,與南陽大橋(加寬改造)、雪楓大橋同時建成通車。從此,從光武路直達機場,同時連接鄭渝高鐵的通道被打開,成為城市交通的另一條重要紐帶。2019年10月,鄭萬高鐵將建成通車,作為高鐵站通向市區的交通要道,光武大橋的通行作用將更加重要,成為名符其實的“南陽之門”。

南陽市:一座座跨河大橋見證著城市的變遷

雪楓大橋:南陽首座跨河立交橋

從臥龍大橋沿河往下游約兩公里,便到了南陽首座跨白河立交橋——雪楓大橋,它是中心城區第七座開工建設的跨白河大橋,為紀念彭雪楓將軍而得名。

雪楓大橋的建成,使G312國道橫跨白河,是南陽東西大通道的要塞。大橋雙向8車道,全長2100餘米,2012年6月底完工。

大橋採用組合連續箱梁結構形式,利用玉白色作為主基調,夜晚時通過對橋樑欄杆、主樑、異型曲線橋墩的泛光照明及射燈照明,盡顯橋樑光影效果,宛如白河兩岸間的一條白色玉帶,融入到南陽的藍天碧水中。

南陽因白河而具靈性,因橋更顯勃興。擁河而居的南陽人,就這樣幸福地生活在這座依河而建的水美之城。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楊東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