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與共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與共

山水絕配

“路、景、產”三位一體,實現交通供給側改革新突破。赤水河谷旅遊公路項目要求轉變和提升原來公路建設的理念,將公路建設充分與沿線產業開發、城鎮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扶貧開發等有機結合,將旅遊公路、旅遊景點、風景名勝、沿線產業作為一個完整的旅遊景區來打造。努力實現交通基礎設施從單純滿足出行功能向交通、生態、文化傳播、旅遊、消費等符合功能轉變。沿著赤水河公路一路行駛,鎮美、河靈、路奇。陶醉其中,樂享其中。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與共

寧靜與青春 張曦 攝

鎮美 顯繁城百態

土城依山勢起伏而建。從山腳往上看,赤水河漫起的霧氣如同輕紗,繚繞得整個古鎮如同在雲端。

七千年的建鎮歷史,註定了土城如同它的古地名古滋,古意深深、百味交集。

沁人心脾的酒香。街頂宋窖酒廠經年散發的酒香,把整條街浸潤得如同泡在酒甕裡,街上的住戶、行人的臉上都掛著醉熏熏的微笑。

微笑中抽抽鼻翼,甘醇的茶香隨之飄蕩過來。這片原本生長於山野的香醇綠葉,兩晉南北朝時期就載入了古書《華陽國志》。那時,土城的茶葉經由足跡踩踏出的山路,銷往四川的瀘州和成都市場。茶香綿長,清朝時飄蕩到了國外,越南商人穿越巴蜀來到土城收購茶葉。光緒時期,土城銷售茶葉的商戶達到了五百餘家,土城十八幫中的茶幫就是在此時建立的。時至而今,隨便走進土城的任意一條街巷,茶香仍然濃烈得讓人忘了歲月。

比茶香更為悠遠的是鹽漬。1900多年前的東漢,土城背鹽人踩踏出的跡印就銘刻在懸崖邊的羊腸小道上。清乾隆十年,赤水河疏浚後,土城航運才一躍成為川鹽入黔的重要轉運站和銷售站,土城十八幫中的鹽幫、船幫應運而生。鹽幫專銷貴州仁岸鹽,資金龐大,設有成金號、太和號、永盛隆、德謙裕四大號口。川鹽入黔的運輸體制是以鹽運鹽。自貢井鹽出廠打包時一袋重約200斤,無論是經過水路還是陸路,到土城鹽號時每袋必須達到145斤,所耗的55斤便作為土城以下區域的運費。從元厚運到土城,每袋僅得鹽2-3斤維持生活。那些在運輸途中損耗的鹽巴,滲入了千里鹽路,也滲入了赤水河邊的月亮臺鹽碼頭。鹽味太深太重,船幫老大張半單的住宅門前懸掛的對聯“萬壑風清花世界,雙河浪靜錦乾坤”在歷史的風中簌簌飄蕩時,也散發著深重的鹹味。

走進“十八幫博物館”,仿若走進了明清時期的土城。“文明伊始”、“興商立市”、“繁城百態”、“走進行幫人家”四個展廳,全面展現了明清時期土城商業的繁華。尤其是那一個個模擬人物此起彼落的聲音和鮮活生動的場景佈置,更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看到布幫店門口纖纖玉手遞過來的花布,忍不住想上前摸摸料子;特別是見到茶幫經營的茶館裡栩栩如生地坐著喝茶的長辮子們,忍不住坐到他們中間去,和他們一起悠閒品茶,隨性擺擺龍門陣……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與共

醉美驛站

河靈 流光陰故事

一條河,地理意義上是地質切割的結果,可在人們心中,它的意義顯然不一樣,尤其是在當下。茅臺鎮的釀酒奇蹟,不管是在昨天還是在今天,都足以令人興奮許久。四季飄溢著酒香的河谷,是一個怎樣的奇觀?只有親自到過茅臺,你才知道那種神秘的感覺。一瓶酒,當年晃晃蕩蕩搖到遙遠的巴拿馬,在那裡製造出一個在當時看來都甚覺驚奇的故事,於是時間之軸就誕生了一個沒有盡頭的傳頌,以至今天茅臺酒成為名滿天下的國酒。這得感謝那條河,它的流淌原來包藏著那麼多的故事因子,不管酒香飄到哪裡,人們都記得這瓶酒的根長在何處。記憶的核心,就是河水與泥巴,酒甑與高粱,它們從來都不可分割,這樣的對應關係,在赤水河谷一直是時空遞進的天然邏輯。

慕名而來一睹國酒產地芳容的人實在太多了,茅臺人說,乾脆就做旅遊吧!於是茅臺鎮成了以酒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點。出中樞鎮一直向下往河谷走,酒香就開始毫不猶豫地往車窗裡鑽,奮不顧身地往鼻孔裡拱,簡直就是一副融合、融化的架勢。沒有誰刻意渲染這種香氣,赤水河谷的特殊結構,才是挽留香氣的高手。那赤水河谷的古鎮,可以說是赤水河一手打造而成的,除了茅臺鎮,還有土城,還有丙安。在赤水的交通運輸史上,茅臺鎮碼頭應該是最遠的一站,它距離長江入口十分遙遠,但這擋不住當年人們的商貿夢想,川鹽照樣風雨無阻地抵達茅臺。

再往下,是丙安古鎮。丙安沒有土城這般風光,它基本上是赤水河過往船隻的一個歇腳所在,只是時間不斷流轉,這裡也因為生意人和腳伕的頻繁駐紮而形成一個小鎮,人聲鼎沸的時候,膽大的人可以向上遊的土城叫板:瞧,我的熱鬧不比你差!那勁頭,不會讓人生厭,反倒勾起生意人和腳伕的一番感慨,幾許鄉愁。

商船裝滿的貨物偶爾被心懷不軌的人覬覦,但因為在巨石上可以一箭或一槍可以射穿腦袋,所以沒有人敢冒險一試。丙安的逐漸繁榮,與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密切相關,最後這裡成了一個鎮,成了文人墨客經常揮灑情緒的地方。

順著赤水河行走,貴州境內的最後一站便是赤水市區。如果說茅臺鎮、土城、丙安是赤水河谷一個個的地理節點,那麼赤水市區就是這些節點的最後綜述。當年,下行的、逆行的商船在此停靠,過夜歇腳,清理貨物,以迎接上游更為艱鉅的逆行。

赤水市區不像上游的鎮子那樣建於偏坡之上,開闊的地勢,讓這裡得以迅速繁華,最後成為一個政治、商貿和文化中心。市區的對面就是四川的九支鎮,兩地頻繁密集的人與物的交流,成就赤水河谷的商貿盛景。從陸路的角度看,這裡遠離貴陽和成都,但就水路而言,從這裡出發到長江,線路最近。其實赤水河的能量一直存在,商貿的出現,使它得到空前的開發。在文明時代,開發意味著生存、生產、生活按下了快進鍵。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與共

山水絕配

路奇 覽風光無限

清晨,我們從習水土城出發,經丙安古鎮,至赤水市區,一路風景如畫,美不勝收。常會看到公路兩旁的竹子相向而長形成交叉之狀,為我們路人搭成遮陽避雨的美觀竹頂;一座挨一座的青山腳下,赤水河順著山勢蜿蜒流淌,河面上不時出現大大小小的船隻,偶爾還會看到河邊停放的小木船,靜靜隨性著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愜意。就在我們行車的旅遊公路主線和赤水河之間,有一條紅色的自行車道,一路追隨綠水青山延伸,紅色的紗巾和綠色的玉帶,把青山、古鎮、村莊、農舍妝點得浪漫夢幻。

一路行來,山是景,水是景,船是景,路是景,古鎮是景,村莊是景,農舍是景,自行車道上飛馳而過或閒暇漫步的人也是景……美景令人應接不暇,此時方知赤水河谷旅遊公路“貴州第一、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定位分毫不虛。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與共

土城時光

這樣的怡人美景中,沿路的每一個驛站,更是景中之景。

第一個張開雙臂迎接我們的,是九龍屯驛站。

此前就曾聽說過,九龍屯為軍事屯堡,修建於明代,有三道修建在山脊上的關隘,第一關、第二關均建在懸崖峭壁中的一處埡口上,最後一道關隘極少有人抵達,原有對聯“任勞任怨異日幾人稱樂土,議功議過他年萬姓依長城”。關後一塊空地,清代曾在此修建廟宇。九龍屯驛站位於習水縣和赤水市交界處,中國工農紅軍一渡赤水時期曾在這裡活動過。坡屋頂形狀,紅色丹霞石貼面並輔以小青磚、小青瓦裝飾,立面設有拱劵造型,據說這是對紅色年代時期建築的回應,以體現當地紅色文化和地域建築文化特色。

走進接待大廳,迎面是青春靚麗熱情的笑臉,遞過來的是熱氣騰騰的紅茶,坐在寬敞明亮大廳的舒適沙發上,喝一口暖心的茶,伸伸在車裡受了委屈的雙腳,旅途的疲累立即緩解。站起身轉一圈,只見餐廳、廚房、衛生間、浴室、客房、陽臺一應設施齊備,而且從不同層級的觀景平臺眺望出去,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景緻,好一個集旅遊觀光、住宿憩息、休閒養神於一體的現代大型綜合驛站!聽說山上的九龍屯遺址尚存,礙於時間關係,我們抱憾離開了這片厚重的土地。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與共

宋窖古窖池

接著在一路風景一路歌的赤水河谷旅遊公路前行,我們到達此行的第二個驛站——藺州驛站。

下了車,順石梯往下走幾步,就看到一塊高3米寬1.4米、正中行楷直書“黔中生佛”四個大字的青石碑,兩旁有楷書題記,走近細看字跡依稀。這是為原民國貴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歌功頌德的“德政碑”,是以赤水縣第四區的四民(士農工商)名義於1925年公立的,當時周西成尚在赤水。此碑1982年被列為赤水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再往下走即為藺州驛站的臨河觀景棧道。站在寬闊的紅褐色木棧道上,前後都是蒼綠蔥翠的青山,上下即是赤水河。帆影點點,古樹森森,石板小橋,曲水流觴,好一處環境幽雅之地!

走進接待大廳,溫暖心靈的一張張笑臉,寬大明亮的咖啡廳,躺椅靜臥的觀景臺,使人深感此處為休憩身心的佳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長相清秀的站長,用那套古色古香茶具表演的功夫茶……

車過“青山綠水丹霞情,俊美赤河不了戀”的風溪驛站——清代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西征、紅一軍團林彪部一渡赤水途經的地方後不久,我們來到了緊鄰赤水市遊客集散中心的復興驛站。這裡是赤水河谷旅遊公路的終(始)點驛站,設有自行車博物館、屋頂出發平臺,喜愛騎行的遊人來到這裡,可以在琳琅滿目的隊伍裡租一輛中意的自行車,從驛站屋頂沿室內坡道繞下,開啟騎行旅程。

赤水河谷之美,要沿著這條公路去細細品味。

(胡 靜 胡 彥 陸青劍 本報記者 鄧鉞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