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与共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与共

山水绝配

“路、景、产”三位一体,实现交通供给侧改革新突破。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要求转变和提升原来公路建设的理念,将公路建设充分与沿线产业开发、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扶贫开发等有机结合,将旅游公路、旅游景点、风景名胜、沿线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来打造。努力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从单纯满足出行功能向交通、生态、文化传播、旅游、消费等符合功能转变。沿着赤水河公路一路行驶,镇美、河灵、路奇。陶醉其中,乐享其中。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与共

宁静与青春 张曦 摄

镇美 显繁城百态

土城依山势起伏而建。从山脚往上看,赤水河漫起的雾气如同轻纱,缭绕得整个古镇如同在云端。

七千年的建镇历史,注定了土城如同它的古地名古滋,古意深深、百味交集。

沁人心脾的酒香。街顶宋窖酒厂经年散发的酒香,把整条街浸润得如同泡在酒瓮里,街上的住户、行人的脸上都挂着醉熏熏的微笑。

微笑中抽抽鼻翼,甘醇的茶香随之飘荡过来。这片原本生长于山野的香醇绿叶,两晋南北朝时期就载入了古书《华阳国志》。那时,土城的茶叶经由足迹踩踏出的山路,销往四川的泸州和成都市场。茶香绵长,清朝时飘荡到了国外,越南商人穿越巴蜀来到土城收购茶叶。光绪时期,土城销售茶叶的商户达到了五百余家,土城十八帮中的茶帮就是在此时建立的。时至而今,随便走进土城的任意一条街巷,茶香仍然浓烈得让人忘了岁月。

比茶香更为悠远的是盐渍。1900多年前的东汉,土城背盐人踩踏出的迹印就铭刻在悬崖边的羊肠小道上。清乾隆十年,赤水河疏浚后,土城航运才一跃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转运站和销售站,土城十八帮中的盐帮、船帮应运而生。盐帮专销贵州仁岸盐,资金庞大,设有成金号、太和号、永盛隆、德谦裕四大号口。川盐入黔的运输体制是以盐运盐。自贡井盐出厂打包时一袋重约200斤,无论是经过水路还是陆路,到土城盐号时每袋必须达到145斤,所耗的55斤便作为土城以下区域的运费。从元厚运到土城,每袋仅得盐2-3斤维持生活。那些在运输途中损耗的盐巴,渗入了千里盐路,也渗入了赤水河边的月亮台盐码头。盐味太深太重,船帮老大张半单的住宅门前悬挂的对联“万壑风清花世界,双河浪静锦乾坤”在历史的风中簌簌飘荡时,也散发着深重的咸味。

走进“十八帮博物馆”,仿若走进了明清时期的土城。“文明伊始”、“兴商立市”、“繁城百态”、“走进行帮人家”四个展厅,全面展现了明清时期土城商业的繁华。尤其是那一个个模拟人物此起彼落的声音和鲜活生动的场景布置,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看到布帮店门口纤纤玉手递过来的花布,忍不住想上前摸摸料子;特别是见到茶帮经营的茶馆里栩栩如生地坐着喝茶的长辫子们,忍不住坐到他们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悠闲品茶,随性摆摆龙门阵……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与共

醉美驿站

河灵 流光阴故事

一条河,地理意义上是地质切割的结果,可在人们心中,它的意义显然不一样,尤其是在当下。茅台镇的酿酒奇迹,不管是在昨天还是在今天,都足以令人兴奋许久。四季飘溢着酒香的河谷,是一个怎样的奇观?只有亲自到过茅台,你才知道那种神秘的感觉。一瓶酒,当年晃晃荡荡摇到遥远的巴拿马,在那里制造出一个在当时看来都甚觉惊奇的故事,于是时间之轴就诞生了一个没有尽头的传颂,以至今天茅台酒成为名满天下的国酒。这得感谢那条河,它的流淌原来包藏着那么多的故事因子,不管酒香飘到哪里,人们都记得这瓶酒的根长在何处。记忆的核心,就是河水与泥巴,酒甑与高粱,它们从来都不可分割,这样的对应关系,在赤水河谷一直是时空递进的天然逻辑。

慕名而来一睹国酒产地芳容的人实在太多了,茅台人说,干脆就做旅游吧!于是茅台镇成了以酒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出中枢镇一直向下往河谷走,酒香就开始毫不犹豫地往车窗里钻,奋不顾身地往鼻孔里拱,简直就是一副融合、融化的架势。没有谁刻意渲染这种香气,赤水河谷的特殊结构,才是挽留香气的高手。那赤水河谷的古镇,可以说是赤水河一手打造而成的,除了茅台镇,还有土城,还有丙安。在赤水的交通运输史上,茅台镇码头应该是最远的一站,它距离长江入口十分遥远,但这挡不住当年人们的商贸梦想,川盐照样风雨无阻地抵达茅台。

再往下,是丙安古镇。丙安没有土城这般风光,它基本上是赤水河过往船只的一个歇脚所在,只是时间不断流转,这里也因为生意人和脚夫的频繁驻扎而形成一个小镇,人声鼎沸的时候,胆大的人可以向上游的土城叫板:瞧,我的热闹不比你差!那劲头,不会让人生厌,反倒勾起生意人和脚夫的一番感慨,几许乡愁。

商船装满的货物偶尔被心怀不轨的人觊觎,但因为在巨石上可以一箭或一枪可以射穿脑袋,所以没有人敢冒险一试。丙安的逐渐繁荣,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最后这里成了一个镇,成了文人墨客经常挥洒情绪的地方。

顺着赤水河行走,贵州境内的最后一站便是赤水市区。如果说茅台镇、土城、丙安是赤水河谷一个个的地理节点,那么赤水市区就是这些节点的最后综述。当年,下行的、逆行的商船在此停靠,过夜歇脚,清理货物,以迎接上游更为艰巨的逆行。

赤水市区不像上游的镇子那样建于偏坡之上,开阔的地势,让这里得以迅速繁华,最后成为一个政治、商贸和文化中心。市区的对面就是四川的九支镇,两地频繁密集的人与物的交流,成就赤水河谷的商贸盛景。从陆路的角度看,这里远离贵阳和成都,但就水路而言,从这里出发到长江,线路最近。其实赤水河的能量一直存在,商贸的出现,使它得到空前的开发。在文明时代,开发意味着生存、生产、生活按下了快进键。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与共

山水绝配

路奇 览风光无限

清晨,我们从习水土城出发,经丙安古镇,至赤水市区,一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常会看到公路两旁的竹子相向而长形成交叉之状,为我们路人搭成遮阳避雨的美观竹顶;一座挨一座的青山脚下,赤水河顺着山势蜿蜒流淌,河面上不时出现大大小小的船只,偶尔还会看到河边停放的小木船,静静随性着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惬意。就在我们行车的旅游公路主线和赤水河之间,有一条红色的自行车道,一路追随绿水青山延伸,红色的纱巾和绿色的玉带,把青山、古镇、村庄、农舍妆点得浪漫梦幻。

一路行来,山是景,水是景,船是景,路是景,古镇是景,村庄是景,农舍是景,自行车道上飞驰而过或闲暇漫步的人也是景……美景令人应接不暇,此时方知赤水河谷旅游公路“贵州第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定位分毫不虚。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与共

土城时光

这样的怡人美景中,沿路的每一个驿站,更是景中之景。

第一个张开双臂迎接我们的,是九龙屯驿站。

此前就曾听说过,九龙屯为军事屯堡,修建于明代,有三道修建在山脊上的关隘,第一关、第二关均建在悬崖峭壁中的一处垭口上,最后一道关隘极少有人抵达,原有对联“任劳任怨异日几人称乐土,议功议过他年万姓依长城”。关后一块空地,清代曾在此修建庙宇。九龙屯驿站位于习水县和赤水市交界处,中国工农红军一渡赤水时期曾在这里活动过。坡屋顶形状,红色丹霞石贴面并辅以小青砖、小青瓦装饰,立面设有拱劵造型,据说这是对红色年代时期建筑的回应,以体现当地红色文化和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走进接待大厅,迎面是青春靓丽热情的笑脸,递过来的是热气腾腾的红茶,坐在宽敞明亮大厅的舒适沙发上,喝一口暖心的茶,伸伸在车里受了委屈的双脚,旅途的疲累立即缓解。站起身转一圈,只见餐厅、厨房、卫生间、浴室、客房、阳台一应设施齐备,而且从不同层级的观景平台眺望出去,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致,好一个集旅游观光、住宿憩息、休闲养神于一体的现代大型综合驿站!听说山上的九龙屯遗址尚存,碍于时间关系,我们抱憾离开了这片厚重的土地。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与共

宋窖古窖池

接着在一路风景一路歌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前行,我们到达此行的第二个驿站——蔺州驿站。

下了车,顺石梯往下走几步,就看到一块高3米宽1.4米、正中行楷直书“黔中生佛”四个大字的青石碑,两旁有楷书题记,走近细看字迹依稀。这是为原民国贵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歌功颂德的“德政碑”,是以赤水县第四区的四民(士农工商)名义于1925年公立的,当时周西成尚在赤水。此碑1982年被列为赤水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再往下走即为蔺州驿站的临河观景栈道。站在宽阔的红褐色木栈道上,前后都是苍绿葱翠的青山,上下即是赤水河。帆影点点,古树森森,石板小桥,曲水流觞,好一处环境幽雅之地!

走进接待大厅,温暖心灵的一张张笑脸,宽大明亮的咖啡厅,躺椅静卧的观景台,使人深感此处为休憩身心的佳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长相清秀的站长,用那套古色古香茶具表演的功夫茶……

车过“青山绿水丹霞情,俊美赤河不了恋”的风溪驿站——清代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西征、红一军团林彪部一渡赤水途经的地方后不久,我们来到了紧邻赤水市游客集散中心的复兴驿站。这里是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终(始)点驿站,设有自行车博物馆、屋顶出发平台,喜爱骑行的游人来到这里,可以在琳琅满目的队伍里租一辆中意的自行车,从驿站屋顶沿室内坡道绕下,开启骑行旅程。

赤水河谷之美,要沿着这条公路去细细品味。

(胡 静 胡 彦 陆青剑 本报记者 邓钺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