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給孩子們講講元宵節的故事吧!

今日給孩子們講講元宵節的故事吧!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燈節,是繼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象徵著一元復始,大地回春,人們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慶賀新春的延續。

今日給孩子們講講元宵節的故事吧!

眾所周知,元宵節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但是元宵節所隱藏的情人節屬性你知道嗎?

歐陽修說:“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道:“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在封建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提供了一個相識的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為自己物色對象。

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今日給孩子們講講元宵節的故事吧!

有許多經典的愛情故事都是以元宵節為背景展開的。

皮影相思

相傳,“傾國傾城”的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

今日給孩子們講講元宵節的故事吧!

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

今日給孩子們講講元宵節的故事吧!

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今日給孩子們講講元宵節的故事吧!

傳統習俗有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

吃元宵

今日給孩子們講講元宵節的故事吧!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鬧花燈

今日給孩子們講講元宵節的故事吧!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

猜燈謎

今日給孩子們講講元宵節的故事吧!

打燈謎,是元宵節的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偷青菜

今日給孩子們講講元宵節的故事吧!

所謂“偷青”,即是偷人家菜園子裡面的青菜。據記載,一遇元宵佳節,“不論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飯後即出,到處洶洶,勢同掠奪,各園主稍為疏防,即被一掃而空。”

除了偷菜,人們也還偷燈——送燈或偷燈以祝願生子,《歲時廣記》引《本草》稱,宋時人認為正月十五日的燈盞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婦共同去別人家把燈偷來,放置床下,當月可懷孕。古時元宵節的晚上,家家戶戶門前都燃一些用豆麵捏成的或用水蘿蔔刻成的燈,有女子婚後三年不育的,元宵節就上街去偷燈吃,一般偷劉姓和戴姓的,“劉”音“留”、“戴”音“帶”,取其諧音,意為“留住孩子”,“帶上孩子”,雖是迷信的說法,但也喜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