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十周年」,出問題的不是奶粉,而是人心

「三聚氰胺十週年」,出問題的不是奶粉,而是人心

蘇州已發現35例三鹿問題奶粉患兒

10 年前,石家莊市和平西路坐落的三鹿集團總部,五層大樓拔地而起,頂層 " 三鹿集團 " 四個紅色大字尤為明顯,它象徵著當時中國乳業的制高點;

10 年後,偌大的三鹿集團總部已人去樓空,廠區門口," 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的字樣已被拆除,原生產車間與銷售樓之間," 以母愛為最高標準 " 的紅色漆字蒙上一層厚厚的灰。

變遷源於一次轟動全國的毒奶粉事件。

2008 年 9 月 11 日,原《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的一篇報道《甘肅 14 名嬰兒疑喝 " 三鹿 " 奶粉致腎病》,曝光了三鹿奶粉添加了可致人結石乃至死亡的三聚氰胺。

幾乎是一夜之間,曾登上國家最高科技領獎臺的一代民族品牌三鹿轟然倒塌——公司破產、高管被判刑,全國民眾也記住了一個拗口的化學名詞——三聚氰胺,國產奶籠罩在一篇質疑聲中,並在其後的年份裡,影響了人們對國貨質量的信賴。

知恥而後勇。面對消費者的信任值下滑和國外品牌的攻城略地,國產奶粉品牌在夾擊中也開始了艱難卓絕的重建之旅。十年過去,失地在收復,口碑在回升,經營在擴大,監管在加強。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國產奶粉的復興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事發 5 天董事長被拘獲無期徒刑

「三聚氰胺十週年」,出問題的不是奶粉,而是人心

12月31日,原三鹿集團董事長田文華受審。受害者家長呼籲嚴懲兇手,要求公正賠償

66 歲的田文華怎麼也沒想到,餘生也許會在陰暗、壓抑的深牆中度過。

2008 年,在市場化和國際化浪潮的衝擊下,飲品行業許多民族品牌搖搖欲墜:匯源果汁被飲料界大佬可口可樂收購,宗慶後的娃哈哈面臨與洋巨頭達能的糾紛。反觀三鹿,不僅登上國家最高科技領獎臺,還成為當時即將發射的神七指定專用奶,形勢一片大好。

噩耗來得猝不及防。

2008 年 9 月 11 日,隨著《甘肅 14 名嬰兒疑喝 " 三鹿 " 奶粉致腎病》一文的爆出,公眾和監管部門的目光開始投向三鹿。公開資料顯示,截至 2008 年 9 月 21 日,因使用嬰幼兒奶粉死亡人數達 4 人。在此之前,嬰幼兒奶粉摻假事件已被眾多媒體爆出,由於未點名具體企業,並未形成廣泛關注。

事件的發展速度也超乎想象。

報道刊出 5 天后,原三鹿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田文華所有職務被罷免,同時被當地公安機關刑拘。2008 年的最後一天,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內,站在被告席上的田文華當庭落淚,此後被判處無期徒刑,並於 2014 年減刑至 17 年 3 個月。按照這一時間計算,田文華仍需服刑 8 年,將在 2026 年出獄,彼時已 84 歲高齡。

掀起輿論風暴前,三鹿並非沒有察覺到自家牛奶產生了問題。

據三鹿此前公開的資料顯示,2008 年 3 月開始就陸續接到消費者反饋,有嬰幼兒食用三鹿奶粉後,出現尿液變色等不正常現象,6 月以後接到嬰幼兒患腎結石等症狀去醫院治療的消息, 8 月份在查出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物質後,三鹿開始小範圍內非公開停產召回,並於 9 月公佈調查結果——是由不法奶農為獲取更高利潤向鮮牛奶中摻入三聚氰胺。

這一說法當然未能讓公眾信服,甚至被扣上 " 推卸責任 " 的帽子。次年 2 月,三鹿集團宣佈破產,並被在此次事件中未檢出有害成分三聚氰胺的三元收購。

國產乳業大洗牌

三聚氰胺事件中,涉事企業的破產只是中國乳業噩耗的開始。

2008 年,擁擠的超市貨架上,奶粉一欄空曠了許多。三鹿、搖籃、古城、蒙牛等一大批被檢測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已被下架。

" 毒奶粉 " 事發後,曾經的奶業巨頭幾乎是以自由落體的速度下跌。另一個層面上,也為沒有檢出有害成分的奶粉品牌開通了一條高速通道。

曾在 " 大頭娃娃 " 和 " 三聚氰胺 " 兩次奶業大地震中存活的貝因美,2009 年銷售收入實現同比增長 67%,一度扛起了民族品牌對抗洋奶粉的大旗。2011 年,貝因美在深圳中小板掛牌上市。此時,國產奶粉第一梯隊完成大洗牌,三鹿、蒙牛讓位於後來者飛鶴、貝因美、輝山。飛鶴乳業還在 2018 年喊出銷售額 100 億的口號。

為了生存,眾多民營乳企開始尋找新的銷售渠道,並在鄉鎮母嬰這塊處女地覓得了新的生機。

2010 年經歷了 " 乳粉疑致兒童性早熟 " 危機的聖元,一年之間銷售額從 3000 萬元縮水至 300 萬元。2013 年開始涉水鄉鎮母嬰店這一銷售渠道後,業績才開始回暖。2013 年— 2015 年,聖元總營收從 2.66 億美元增長至 4.14 億美元。

瘋狂的海淘

「三聚氰胺十週年」,出問題的不是奶粉,而是人心

中國將試點嬰幼兒奶粉食品生產企業信用評級

問題奶粉炸出的大窟窿,除了由迅速補位的民營乳企填補,還讓海外品牌成了香餑餑。

尼爾森數據顯示," 三聚氰胺 " 事件發生後第二年的 2009 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前三名已經全部為國際品牌,多美滋、美贊臣和惠氏的市場份額分別為 14.2%、11.6% 和 8%。

中國人的購買力是驚人的,尤其是焦慮中的中國人。除了激增的奶粉進口量," 掃貨客 "" 代購 " 等一批過去處於邊緣的職業人開始忙碌起來,同時,瘋狂的奶粉代購群體也讓國外商場聞之色變。

2018 年 5 月 17 日,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澳大利亞一家連鎖超市決定要把奶粉從開放的貨架上 " 鎖 " 進櫃檯,供真正有需求的消費者購買。

持續性的供需不平衡讓進口奶粉身價不斷高漲。據《每日電訊報》消息,在澳大利亞售價約 30 澳元(約人民幣 145 元)的罐裝配方奶粉,轉售到中國後價格高達 100 澳元(約人民幣 483 元)左右。

不斷激化的矛盾在 2012 年開始爆發,多地紛紛推出限購令開始應戰。

哪裡有 " 壓迫 ",哪裡就有 " 反抗 "。限購新政下,貼吧、論壇裡開始出現 " 限購令下如何在海外淘奶粉 " 的攻略帖。數據顯示,限購令後,國內奶粉進口量不減反增,並在 2013 年和 2014 年達到峰值,從 2008 年的幾千噸躥升至 90 萬噸左右。

在洋奶粉急速擴張的背景下,經歷了幾次震盪的國內乳業,幾乎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進行了整頓。

2016 年 10 月,被稱為史上最嚴新政的 " 奶粉註冊制 " 開始實施,主要針對消除嬰幼兒奶粉品牌雜亂的現象。

根據規定,無論是國產品牌還是洋奶粉,每個企業原則上不超過 3 個配方系列 9 種產品配方。企業現有產品和品牌的註冊期限到 2018 年 1 月 1 日,自 2018 年起,這些嬰幼兒配方奶粉如果要在中國市場銷售,必須獲得產品註冊證書,未註冊者將被勒令退出市場。

這與近年來十分搶手的金融牌照功能一樣,相當於入行許可證。新政後,中國的乳品工廠從三聚氰胺事件前的 2000 多家,2017 年逐步收縮到 600 多家。

2017 年,在二孩政策紅利下,眾多本土乳企紛紛曬出成績單:飛鶴整體銷售增長超 60%,君樂寶收入同比增長超過 108%,銷售收入進入 " 百億俱樂部 "。

銷售額大漲的信號表明,消費者的信心正在恢復,國產奶粉品牌迎來一個巨大窗口期。然而從依然火爆的奶粉海淘市場來看,信任創口的痊癒,仍需要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