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爲何不選擇北進而是南下

二戰中由於日軍深受能源的困擾,已經對日軍的戰略產生了影響,為了能達到最終的目的,1941年日軍發動了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的珍珠港偷襲戰,此戰日軍收穫甚大,但也同時加速了美軍參戰的進度,美國參戰為日本註定失敗埋下了禍根。

日軍發動侵華戰爭後,一路順風順水,不僅攻佔了中國許多重要城市,而且英法控制的東南亞也在日本侵略計劃中,並取得了勝利,佔領了東南亞大部分地區,隨著戰爭深入,國共兩黨合作,日本在中國戰場陷入僵持局面。持久性戰爭對日本這樣的小國來說頗為不利,在東北佔領區也沒有找到石油這一重要資源。再加上美國對日本禁運石油,令日本的石油危機加重,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有兩條路打開局面,一是全面侵佔東南亞,東出太平洋,打破美國的石油壟斷,包括美屬的東南亞,獲取那裡的石油資源,另一條是北上,侵佔蘇聯遠東地區,事實上,日本如果北上攻佔蘇聯的遠東地區可能相對容易些,畢竟當時蘇聯正在和德國交戰,抽調了大部分遠東地區的軍隊,遠東的軍事力量已經很小了,但日本偏偏和美國抗上了,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日本對自己的實力盲目自信,尤其是海軍,日本當時有四艘主力航母,零式戰鬥機是當時先進的戰鬥機之一,速度快,靈活。擁有大和號這樣的宇宙級戰列艦,日本的確有自信的資本。況且日本在東南亞橫掃英法列強,認為列強都是不堪一擊,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日本管理層認為中國是個貧油國,東南亞地區擁有大量石油,還可以打破美國的石油壟斷,對取得太平洋霸權有利,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

第二,日本計劃過北上,曾和蘇聯發生過沖突,尤其是諾門坎戰役,日本深深被蘇聯的坦克集群戰震撼,日本損失嚴重,自此不在敢北上,心裡上對蘇聯產生了恐懼感,蘇聯的坦克水平之所以高,那是因為有大量資源,不像日本的鐵皮坦克,在蘇聯坦克面前就是紙糊的,也讓日本感覺到只有有資源才能增強國力。

第三,日本需要打破美國封鎖才能更好與德國法西斯匯合,打下東南亞,也可以切斷國際對中國的援助,對中國戰場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