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環境「一塵不染」的背後是嚴苛到極致的垃圾回收體系

小龍剛剛到日本的時候,拿到租住房子的鑰匙,就開始整理房間。實際上,交給我的房子裡面是空蕩蕩的,沒有任何的傢俱和雜物,連電燈泡也沒有。我著急的把從國內帶來的東西開拆,隨手把撕掉的外包裝,一些瓶子和金屬外殼,裝進一個自己不用的黑色紙袋裡。整理好後,在出門的時候就隨手把這個袋子拎著。在樓下不遠處有一個垃圾點,我扔過的去的時候裡面是空的,我還納悶怎麼都沒人扔垃圾啊,也沒再多想就放到裡面了。吃過飯回到家,就睡了。第二天一早,天剛矇矇亮,忽然外面有人敲門,我還尋思不能是送快遞的吧,我也沒有郵寄啥東西啊,打開門發現是房東站在外面,右手拎著一個黑色紙袋,沒錯,就是昨晚我扔出去的那個。由於我一開始日語不太好,後面房東烏拉烏拉說的一大通,我一點也沒明白。他臨走時交給我一本生活指南這本指南,我足足用了一個月算搞明白,裡面詳細記錄各種信息,包括垃圾分類標準、方法和收集時間等。

日本環境“一塵不染”的背後是嚴苛到極致的垃圾回收體系

日本有明確的垃圾分類標準,每個區有各類垃圾固定的回收時間

剛開始難免掛一漏萬。有一天大早,我趕著上班,忘記扔餐餘(可燃)垃圾了。晚上回來,那個四帖半(一帖相當於一個榻榻米大小)的空間裡充滿了酸腐味。第二天,我把它和不可燃垃圾裝進一個更大的袋子,心懷僥倖地扔到了最近的垃圾收集點。日本的垃圾收集點,一般在主幹道兩旁的某個電線杆下面。通常每隔二三十米,就設置一個點;使用同一個點的,就那麼5-8戶人家。

日本環境“一塵不染”的背後是嚴苛到極致的垃圾回收體系

垃圾收集點,有各類垃圾回收的時間告示


傍晚回家,剛想進入公寓正門,突然後面有人說了聲“すみません。(Sumimasen、對不起)”。我回過頭,原來是對面餐館的老闆,手裡拿著早上我扔的垃圾袋,問是不是我家的。

我漲紅了臉點了點頭。他說,他拆開垃圾袋,看過裡面的紙片,知道是我家的,然後另外找了個袋子,把裡面的不可燃垃圾分開,放在了垃圾收集點;這些可燃垃圾就留在原袋子裡,一直等著我回來。他叮囑說:週三是扔不可燃垃圾的時間,不能扔可燃垃圾 。

真是萬分羞愧,我連聲道歉,接過了那袋垃圾。

日本環境“一塵不染”的背後是嚴苛到極致的垃圾回收體系

每個地區都有指定的各類垃圾專用袋


在日本,垃圾分類是從幼兒園就開始要求的,我在電視裡就看到他們幼兒園每天把午飯喝過的牛奶盒子,要先用水洗乾淨,再剪開,曬乾!曬乾!然後才能分類丟棄。 因此他們把這個過程當成了吃飯睡覺一樣,成了習慣。我很長時間都不太習慣,總是會把該丟的垃圾漏過去,後來我發現,距離我房子不遠的地方有一個超市,門口有幾個分類回收的垃圾桶,我就開始取巧把錯過時間的垃圾放在那裡。但我也很快發現,我丟了幾次總是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在日本人看來,把個人的生活垃圾丟到公共超市的垃圾桶是讓費解的,於是不得已又開始從嚴自我要求,開始挖空心思,減少垃圾產生。同時把垃圾分類表和回收時間段打印出來貼在牆上,沒事就瞅幾眼。慢慢的生活垃圾算能搞定了。

日本環境“一塵不染”的背後是嚴苛到極致的垃圾回收體系

油類沒有用完,需要把剩餘的油倒在報紙上面完全吸收然後扔掉

不過,很快又在垃圾這件事上遇到問題了,那就是大件的垃圾傢俱。我在日本這邊一個華人論壇裡求購了幾把椅子,後來放回屋裡發現空間只能放2把,多出來的一把要扔掉。我於是翻開生活指南那本書去找,發現扔傢俱是要預約的,而且是要垃圾回收的人上門取。最重要的是要收費。一把椅子要2000日元,我暈,當時買這把椅子才500日元。我這才明白,在日本垃圾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從你賣一件東西開始,怎麼丟甚至考慮清楚了。這是這件東西價格的一部分。

日本環境“一塵不染”的背後是嚴苛到極致的垃圾回收體系

丟大件傢俱,需要在傢俱上貼上這個回收券,我的一把椅子貼了2000日元

日本人對公共空間的責任心

有一次,我跟著一個日本人,去東京都足立區搞清潔。工作內容是,弄掉他們前天傍晚不小心傾倒在馬路上的白色油漆。足立區在東京都的東北部,屬於一個偏遠落後的地方,那裡最出名的也許就是一個監獄。我們搞清潔的地方,就離那監獄不遠。油漆面積有半平方米大,外加斷續的一條尾巴。我們三個人,用鏟子鏟、鐵刷刷,還倒了香蕉水,在烈日下幹了一個多小時,都於事無補。我心裡吐槽,這麼偏僻的一個地方,這麼大條馬路,倒點油漆怎麼了?於是建議老闆放棄算了。誰知道老闆連聲說道“dame!dame!(不行不行)”。沒辦法,我心裡一邊罵老闆“死腦筋”,一邊繼續幹活,鐵刷刷在瀝青路上,都是對老闆的怨氣。烈日暴曬下,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兩個日本工友衣服上全是一圈圈的淺白鹽跡。後來,還是我腦子轉得快——想起安裝熱水器時,連接銅管所使用的小型燃氣噴火器。我們買了幾瓶燃氣,很快就把那些油漆燒得乾乾淨淨。幹活的時候,我對中西老闆充滿了怨氣。後來,這件事反而成了我對日本人的印象標記——他們對於公共空間責任的那份執著,讓人印象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