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环境“一尘不染”的背后是严苛到极致的垃圾回收体系

小龙刚刚到日本的时候,拿到租住房子的钥匙,就开始整理房间。实际上,交给我的房子里面是空荡荡的,没有任何的家具和杂物,连电灯泡也没有。我着急的把从国内带来的东西开拆,随手把撕掉的外包装,一些瓶子和金属外壳,装进一个自己不用的黑色纸袋里。整理好后,在出门的时候就随手把这个袋子拎着。在楼下不远处有一个垃圾点,我扔过的去的时候里面是空的,我还纳闷怎么都没人扔垃圾啊,也没再多想就放到里面了。吃过饭回到家,就睡了。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忽然外面有人敲门,我还寻思不能是送快递的吧,我也没有邮寄啥东西啊,打开门发现是房东站在外面,右手拎着一个黑色纸袋,没错,就是昨晚我扔出去的那个。由于我一开始日语不太好,后面房东乌拉乌拉说的一大通,我一点也没明白。他临走时交给我一本生活指南这本指南,我足足用了一个月算搞明白,里面详细记录各种信息,包括垃圾分类标准、方法和收集时间等。

日本环境“一尘不染”的背后是严苛到极致的垃圾回收体系

日本有明确的垃圾分类标准,每个区有各类垃圾固定的回收时间

刚开始难免挂一漏万。有一天大早,我赶着上班,忘记扔餐余(可燃)垃圾了。晚上回来,那个四帖半(一帖相当于一个榻榻米大小)的空间里充满了酸腐味。第二天,我把它和不可燃垃圾装进一个更大的袋子,心怀侥幸地扔到了最近的垃圾收集点。日本的垃圾收集点,一般在主干道两旁的某个电线杆下面。通常每隔二三十米,就设置一个点;使用同一个点的,就那么5-8户人家。

日本环境“一尘不染”的背后是严苛到极致的垃圾回收体系

垃圾收集点,有各类垃圾回收的时间告示


傍晚回家,刚想进入公寓正门,突然后面有人说了声“すみません。(Sumimasen、对不起)”。我回过头,原来是对面餐馆的老板,手里拿着早上我扔的垃圾袋,问是不是我家的。

我涨红了脸点了点头。他说,他拆开垃圾袋,看过里面的纸片,知道是我家的,然后另外找了个袋子,把里面的不可燃垃圾分开,放在了垃圾收集点;这些可燃垃圾就留在原袋子里,一直等着我回来。他叮嘱说:周三是扔不可燃垃圾的时间,不能扔可燃垃圾 。

真是万分羞愧,我连声道歉,接过了那袋垃圾。

日本环境“一尘不染”的背后是严苛到极致的垃圾回收体系

每个地区都有指定的各类垃圾专用袋


在日本,垃圾分类是从幼儿园就开始要求的,我在电视里就看到他们幼儿园每天把午饭喝过的牛奶盒子,要先用水洗干净,再剪开,晒干!晒干!然后才能分类丢弃。 因此他们把这个过程当成了吃饭睡觉一样,成了习惯。我很长时间都不太习惯,总是会把该丢的垃圾漏过去,后来我发现,距离我房子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超市,门口有几个分类回收的垃圾桶,我就开始取巧把错过时间的垃圾放在那里。但我也很快发现,我丢了几次总是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在日本人看来,把个人的生活垃圾丢到公共超市的垃圾桶是让费解的,于是不得已又开始从严自我要求,开始挖空心思,减少垃圾产生。同时把垃圾分类表和回收时间段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没事就瞅几眼。慢慢的生活垃圾算能搞定了。

日本环境“一尘不染”的背后是严苛到极致的垃圾回收体系

油类没有用完,需要把剩余的油倒在报纸上面完全吸收然后扔掉

不过,很快又在垃圾这件事上遇到问题了,那就是大件的垃圾家具。我在日本这边一个华人论坛里求购了几把椅子,后来放回屋里发现空间只能放2把,多出来的一把要扔掉。我于是翻开生活指南那本书去找,发现扔家具是要预约的,而且是要垃圾回收的人上门取。最重要的是要收费。一把椅子要2000日元,我晕,当时买这把椅子才500日元。我这才明白,在日本垃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你卖一件东西开始,怎么丢甚至考虑清楚了。这是这件东西价格的一部分。

日本环境“一尘不染”的背后是严苛到极致的垃圾回收体系

丢大件家具,需要在家具上贴上这个回收券,我的一把椅子贴了2000日元

日本人对公共空间的责任心

有一次,我跟着一个日本人,去东京都足立区搞清洁。工作内容是,弄掉他们前天傍晚不小心倾倒在马路上的白色油漆。足立区在东京都的东北部,属于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那里最出名的也许就是一个监狱。我们搞清洁的地方,就离那监狱不远。油漆面积有半平方米大,外加断续的一条尾巴。我们三个人,用铲子铲、铁刷刷,还倒了香蕉水,在烈日下干了一个多小时,都于事无补。我心里吐槽,这么偏僻的一个地方,这么大条马路,倒点油漆怎么了?于是建议老板放弃算了。谁知道老板连声说道“dame!dame!(不行不行)”。没办法,我心里一边骂老板“死脑筋”,一边继续干活,铁刷刷在沥青路上,都是对老板的怨气。烈日暴晒下,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两个日本工友衣服上全是一圈圈的浅白盐迹。后来,还是我脑子转得快——想起安装热水器时,连接铜管所使用的小型燃气喷火器。我们买了几瓶燃气,很快就把那些油漆烧得干干净净。干活的时候,我对中西老板充满了怨气。后来,这件事反而成了我对日本人的印象标记——他们对于公共空间责任的那份执着,让人印象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