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勒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爲什麼現在看不到了?

說起草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句詩“風吹草低見牛羊”。但去過內蒙的朋友都知道,這樣的景色幾乎見不到了。別說“草低見牛羊”,草能長到羊膝蓋都算不錯的了。

為啥會這樣?是草不行了還是牛羊長高了?這就得請你往下看了——

《刺勒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為什麼現在看不到了?

《刺勒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為什麼現在看不到了?

刺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刺勒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為什麼現在看不到了?

《刺勒歌》賞析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面的背景而來,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宏。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野”兩句承上,且蘊涵著詠歎抒情的情調。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最後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描繪出一幅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

整個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元代詩人元好問為《刺勒歌》還特意寫了一首讚賞的詩:“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刺勒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為什麼現在看不到了?

維吾爾族最早的民歌

《敕勒歌》最早見錄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據《北史》卷六《齊本紀》記載:公元546年,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大敗而歸,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於是高歡帶病設宴面會大臣,席間命部將斛律金唱《敕勒歌》,讓將士們想起家鄉,由此大振軍心。

《刺勒歌》裡面提到的刺勒川,素有爭議。但如果結合歌中“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來看,能遮住牛羊的牧草,只能是生長在河西鹼性土壤草原上的特產芨芨草,而且河西走廊西部就有疏勒河。再加上《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鮮卑語的牧歌,而敕勒人在北齊時也是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帶,所以基本可以確定刺勒川就在河西走廊一帶。

敕勒,在漢代時稱為丁零,魏晉南北朝時稱狄歷、敕勒,到隋朝時稱作鐵勒。因所用車輪高大,亦稱高車。敕勒人在北魏時期大量參加北魏的戰爭,其中大部和鮮卑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敕勒中北方的一部在550年之後臣服突厥汗國,後來成為回紇,是現代維吾爾族的祖先。因此,把《刺勒歌》看作是維吾爾族最早的民歌也並不為過。

《刺勒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為什麼現在看不到了?

為什麼我們現在看不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了?

還值得說的就是,我們現在已經很少能夠看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了。這主要是因為2點:

1、高大的草因為需水量較大,難以生長在年平均降水量相對較少的地方。中國大部分草原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都少於500毫米,所以我國大部分是矮草為主的草原。

2、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人類的破壞活動,導致草原出現大面積退化。由於草原屬於脆弱的植被,土壤又薄又貧瘠。有些地方盲目開荒,把草原墾殖為農田,開頭幾年還有一定收成,但幾年之後土壤肥力耗盡,不但沒有收成,而且使土壤失去了植被的覆蓋,很快被風吹走,草原就退化成為荒漠;還有的地方過度放牧,放養的牲畜數量超過草原的承受能力,優質的牧草被啃食殆盡,也造成了草原的退化;還有些地方為了開發地下礦產資源,在草原上挖掘了不少礦洞,也大大加快了草原退化的速度。

要知道,草原退化不僅會對當地環境、經濟造成損害,也會嚴重影響鄰近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比如中國北方春季常有沙塵天氣,沙塵的一大來源就是草原退化的荒漠。所以,我們要愛護草原,合理規劃,甚至還要退耕還牧,休牧植草,才能讓“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再現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