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感覺自己懷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淵明吧!

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在求職時碰了幾次壁,就哀嘆上天不公,沒人識才。

對此,一位古人表示:你們那都算不了事兒,我才叫懷才不遇。

但這位古人很豁達,照樣苦中作樂。

他是誰?

他就是陶淵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下他的詩作,看看他到底有才無才。

《歸園田居》,感覺自己懷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淵明吧!

歸園田居 其一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感覺自己懷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淵明吧!

《歸園田居》,感覺自己懷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淵明吧!

《歸園田居》,感覺自己懷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淵明吧!

歸園田居 其一 賞析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所以遵從本性,迴歸自己所“愛丘山”。這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回頭想起來,進入官場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髒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心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嚮往新生活的情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回應“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鑽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於俗世;“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衝突,在這裡得到了解決。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緻,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沒有喧囂和煩躁之感。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願乾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裡生活得很悠閒。不過,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閒,而在於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

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歸園田居》,感覺自己懷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淵明吧!

《歸園田居》,感覺自己懷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淵明吧!

《歸園田居》,感覺自己懷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淵明吧!

懷才不遇?學學陶淵明吧!

陶淵明出生在四分五裂的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有名的亂世。那時靠篡位得天下的西晉已滅,幾乎遭遇民族滅絕的漢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東晉,統治著江東的大部分地區。

那是一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時代,幸好陶淵明的曾祖陶侃在東晉建立之初,用戎馬一生為後代拼得了一個躋身上流社會的門第。但畢竟是“後起之秀”,比不上那些老牌豪門,加上陶淵明的父親早逝(陶淵明八歲亡父),所以陶淵明二十九歲才得到一個江州祭酒的位置。

陶淵明的頂頭上司叫王凝之,“舊時王謝堂前燕“的”王“,貴族中的貴族。他的眼裡只有出身。陶淵明就算是再兢兢業業,又能如何?所以,陶淵明憤而辭職。

這不是陶淵明最後一次踏入仕途。從29歲到41歲,陶淵明曾五次出仕,五次辭官。

第二次是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桓玄處當僚佐;第三次是元興三年(公元404年),在劉裕手下任參軍;第四次,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在建威將軍劉敬宣部下任參軍;同年秋天,第五次出仕,任彭澤令。——別怪陶淵明跳槽太過頻繁,每一次離開他都是情非得已。

當陶淵明快鞭策馬奔跑在驛站上為桓玄送信請兵的時候,他沒有想到,桓玄有篡位的野心!

失望的陶淵明以母喪為由離開桓玄,投奔另一個梟雄劉裕,又發現自己才出虎穴又入狼窩。

能在亂世中脫穎而出的人,非忠即奸,任何有能力有思想的人都不會願意長久地屈居人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不能說誰對誰錯。然而陶淵明的內心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陶淵明覺得自己就像是一隻失群的鳥一樣,和這個時代如此格格不入!

公元405年,為了老婆孩子不餓肚子,陶淵明決定接受彭澤縣令的職務,在這個沼澤湖泊星羅棋佈的地方兢兢業業地查戶口,得罪了隱瞞實際人口逃稅的大地主,他的上司督郵大人三番五次借檢查工作為藉口刁難陶淵明,要他必須著官服來見。僅僅在這裡工作了八十天而已,還要不要堅持?但是難道因為那點俸祿,就把尊嚴低到塵埃裡嗎?他留下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憤然掛印而去。——這一次,他再也沒有回頭。

在歸途中,陶淵明寫下了《歸去來兮辭》,“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這次他是真的決定離開,一口氣寫了五首《歸園田居》,來表達他重獲心靈自由的喜悅。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公元427年,陶淵明去世,留下了詩125首,文12篇。他生前貧困、詩文不為時人所接受,然而他為中國詩壇開闢了田園詩這一新的領域,他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把“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

陶淵明是魏晉風流的一位代表。他的《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等作品,都是其藝術化人生的寫照。他的清高耿介、灑脫恬淡、質僕真率、淳厚善良,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後世的士大夫築了一個“巢”,形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推崇,幾乎到了愛不釋手地步。他編的《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文人專集。鍾嶸《詩品》說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孟浩然在詩中說:“賞讀《高士傳》,最佳陶徵君。“歐陽修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蘇軾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

後世文人在仕途失意或厭倦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除了上面所說的名人外,白居易、陸游、辛棄疾等也是陶淵明的粉絲,尤其是“不為五斗米折腰”,更變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