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渊明吧!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在求职时碰了几次壁,就哀叹上天不公,没人识才。

对此,一位古人表示:你们那都算不了事儿,我才叫怀才不遇。

但这位古人很豁达,照样苦中作乐。

他是谁?

他就是陶渊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他的诗作,看看他到底有才无才。

《归园田居》,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渊明吧!

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渊明吧!

《归园田居》,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渊明吧!

《归园田居》,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渊明吧!

归园田居 其一 赏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所以遵从本性,回归自己所“爱丘山”。这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回头想起来,进入官场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归园田居》,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渊明吧!

《归园田居》,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渊明吧!

《归园田居》,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看看人家陶渊明吧!

怀才不遇?学学陶渊明吧!

陶渊明出生在四分五裂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乱世。那时靠篡位得天下的西晋已灭,几乎遭遇民族灭绝的汉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统治着江东的大部分地区。

那是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时代,幸好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建立之初,用戎马一生为后代拼得了一个跻身上流社会的门第。但毕竟是“后起之秀”,比不上那些老牌豪门,加上陶渊明的父亲早逝(陶渊明八岁亡父),所以陶渊明二十九岁才得到一个江州祭酒的位置。

陶渊明的顶头上司叫王凝之,“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贵族中的贵族。他的眼里只有出身。陶渊明就算是再兢兢业业,又能如何?所以,陶渊明愤而辞职。

这不是陶渊明最后一次踏入仕途。从29岁到41岁,陶渊明曾五次出仕,五次辞官。

第二次是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桓玄处当僚佐;第三次是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在刘裕手下任参军;第四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在建威将军刘敬宣部下任参军;同年秋天,第五次出仕,任彭泽令。——别怪陶渊明跳槽太过频繁,每一次离开他都是情非得已。

当陶渊明快鞭策马奔跑在驿站上为桓玄送信请兵的时候,他没有想到,桓玄有篡位的野心!

失望的陶渊明以母丧为由离开桓玄,投奔另一个枭雄刘裕,又发现自己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人,非忠即奸,任何有能力有思想的人都不会愿意长久地屈居人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能说谁对谁错。然而陶渊明的内心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陶渊明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失群的鸟一样,和这个时代如此格格不入!

公元405年,为了老婆孩子不饿肚子,陶渊明决定接受彭泽县令的职务,在这个沼泽湖泊星罗棋布的地方兢兢业业地查户口,得罪了隐瞒实际人口逃税的大地主,他的上司督邮大人三番五次借检查工作为借口刁难陶渊明,要他必须着官服来见。仅仅在这里工作了八十天而已,还要不要坚持?但是难道因为那点俸禄,就把尊严低到尘埃里吗?他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挂印而去。——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头。

在归途中,陶渊明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次他是真的决定离开,一口气写了五首《归园田居》,来表达他重获心灵自由的喜悦。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公元427年,陶渊明去世,留下了诗125首,文12篇。他生前贫困、诗文不为时人所接受,然而他为中国诗坛开辟了田园诗这一新的领域,他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把“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形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推崇,几乎到了爱不释手地步。他编的《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钟嵘《诗品》说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孟浩然在诗中说:“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苏轼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后世文人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除了上面所说的名人外,白居易、陆游、辛弃疾等也是陶渊明的粉丝,尤其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更变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