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彭寨鎮位於和平縣東南部,西與公白鎮、陽明鎮相鄰,南與林寨鎮、東水鎮接壤,東與古寨鎮、貝墩鎮以及龍川縣交界,北與陽明鎮、優勝鎮交界。民國二十年(1931)起屬和平縣第六區,民國三十年設彭寨鄉。1949年6月屬彭寨區,1958年10月撤銷鄉鎮,先後屬四聯人民公社、彭寨人民公社。1983年公社改為區,1987年撤區設立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彭寨鎮是和平縣的交通樞紐及下半縣的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也是一個保存著許多歷史遺蹟、遺址的古鎮。在這裡眾多的圍龍屋見證了古鎮的興衰與榮耀。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2003年6月與安坳鎮合併仍稱彭寨鎮。轄馬塘、土釐、興隆、聚史、玉水、墩史、西長、細中(彭寨下片);彭鎮、同興、龍安、長沙、嶺西、水口(彭寨中片);公和、寨下、星豐、隆周、光溪、三溪(彭寨高山片);群聯、二六、泮溪、惠宏、川九、九子、梅園(彭寨安坳片)27個村委會和街鎮、紅星、五星、大塘面4個居委會。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彭寨鎮有四個街場,分別是長嶺街、彭寨街、華表街、公和街。街場是生產發展和人們生活必需品交換需要的產物,彭寨鎮四街場就成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地帶。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華表塔,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這座高5層的古塔平面呈六角柱形,仿樓閣式結構。古塔原名黃猄社塔,為了方便稱呼,才改名華表塔。華表塔是典型的佛塔,各層均設假平座,塔剎為寶珠和寶蓋。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塔頂上竟然長著一棵蒼勁的榕樹,據說四季常綠。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華表塔有對聯不下20副。正面一至五層塔門分別有對聯和門額,門額依次題“祖師殿”、“文武、帝閣”、“奎星樓”、“仰之爾高”、“參天”字樣,對聯依次題“聖德風行,道脈源流歸一貫;神恩露渥,威靈顯赫著千秋”、“步月梯雲,俯仰水天一色;呼風喚雨,縱橫山嶽齊飛”、“文峰特地靈霄漢;筆氣沖天射水牛”、“惟效古時三座塔;培成今日五層樓”、“紫門高登觀月窗;雲梯捷步到蟾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走進村子,一起尋找遺落在老房子裡的故事。腳步很少,人煙很稀,但花兒依舊年年開放,從不遲到,繁盛而熱烈。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這片小湖裡,會不會住著一個優雅的仙女,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盡情的舞蹈。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鄉村的房子似乎都是這樣,背靠小山,面朝綠色,給人四季如春的心情。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清晨,霧氣濛濛,萬物生長,遠山像遮著面紗的少女。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初秋,落了好些葉子。勤勞的小朋友拿著比自己還高的掃把打掃大榕樹下廟宇的樹葉。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晚霞遮滿天空,遠處炊煙裊裊的時候,媽媽就該站在門口喊咱們回家吃飯了。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樹木高過了房屋,野草蔓出了籬笆。就像年少時不甘於平淡安心瘋長的我們。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炊煙升起,我在家門口等你。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村裡魚塘放水,十里八親的全來塘裡捉魚摸蝦撿田螺了。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光著屁股小腳丫,雖說收穫甚少,但是開心啊!這就夠了,不是嗎?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豫章堂:即豫章羅氏的堂號,豫章羅氏是發源於江西南昌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始祖是西漢時期的大將羅珠。據《江西通志》載:“羅珠漢高祖時跟隨灌嬰,平定豫章,有功德於民”。羅珠公,字懷漢,仕漢惠帝,先為“治粟內史”,後改為“大農令”,故世稱為“大農公”,羅珠與灌嬰平定了九江郡。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陳氏,堂號潁川、汝南、敦睦。堂聯:潁川世澤,世胃家聲。東山世德;潁水家聲。汝南世德;御史家聲。柳溪源遠;循鐸聲宏。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中國傳統瑞獸,性情溫和,傳說能活兩千年。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有時用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祠堂裡放滿了餐桌、椅,逢年過節,辦紅白事都會在祠堂舉行。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盧江堂,何氏宗祠,樹有根,水有源,族有祖,祖有祠,為紀念先人,激勵後輩,十年前青磚綠瓦重建。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廬江堂:韓瑊為何姓始祖,其說言之鑿鑿,據《湞陽水木記》:“瑊公姜妣皆壽百齡,卒後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也稱何墳岡,至宋猶存。”宋代崇寧年間一代鴻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經何墳岡,曾題詩紀念:“何墳岡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灼火,呂蛆那怪誤疑冰。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年歸鶴鳴。壤土不隨函谷變,驪山徒自發崇陵。”後來韓(何)瑊子孫就在廬江一帶繁衍,發展成為望族,後代人就以“廬江”作為何氏的堂號,稱為“廬江堂”。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樑上刻著:百子千孫。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美好祝願。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有一個學校的標語寫著:

日出喚醒大地;

讀書喚醒頭腦。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夜晚的學校,看思想者背後沉寂的校園。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孩子們陸陸續續的來到學校,清晨的校園和夜裡呈現了完全不同的景象,一點點活躍起來。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福利社裡面什麼都有,就是找不到曾經喜歡的唐僧肉。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果樹猶開,燦爛如昨。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這是在魚塘才有的寶貝,客家人叫“螃”。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從山採的樹根,用來煲湯,清香,去暑,防癌。曬乾的農作物,有陽光的味道哦。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彭寨正宗涼粉草制涼粉加黃糖,口感順滑,能清熱利溼、涼血解暑,又可美容養顏、清涼解毒。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村裡總是很多翻譯不了普通話的涼茶與草藥,問了好久才聽出點來,這是叫“喇哩藤”的涼茶草。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黃豆快成熟了。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這個,這個,大家猜猜能幹嘛?

提示:從前農村是沒有紙巾的。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清早坐在候車亭等待班車的奶奶。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就算結婚生子,日漸蒼老,我們依然可以像年少時一樣手牽手,結伴出行。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粉色塑膠戒指的你,像少女心,願你健康快樂。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一二三,一起對著鏡頭擺出剪刀手。

把我純真無邪的笑容帶給你好嗎。

孩子的笑臉,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真誠的東西。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十月初,花兒依舊鮮豔。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這種叫做狗尾的草,隨便在哪裡都能長出屬於它們自己的風景。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幾百年的大榕樹,老樹根盤踞在舊牆邊。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噓!聽老物件上灰塵講講他們來自何處。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遺落在草堆中的一叢露珠。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美從來不在別處,它悄悄的蟄伏在角落的生活裡。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手工木藝。走進這裡,聞聞木香。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雞,鴨子,狗和貓咪,共處一地,好一派祥和的景象。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東江第一儒林·梅園書屋:是一個以傳統紡織業、書院教學、居家三合一的綜合場館。由墩頭村落基祖曾孟榮在朝南方向興建梅園書屋,歷經明、清、民國三個時期,發展成現今“敦厚古圍”的傳統建築規模,距今560多年曆史 。有著孔子學生宗聖公曾參後裔曾氏支系十數代人在教育、紡織、農耕文化的積澱。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敦厚圍祖屋分出多個場館進行修繕保護,其中有清末廣東知名文人書法家和肖像畫家“曾鏡如故居藝術紀念館”、“東江第一儒林—梅園書屋紀念館”、明清傳統布藝“敦頭藍”展覽館、“華表革命老區陳列館”、“曾氏文化展覽館”等。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東江第一儒林·梅園書屋,建於明朝中葉,盛於明末、清兩朝。是本地歷朝著名書院、學堂之一,當地黎民百姓及江西、福建近鄰學子學習的地方。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老姐妹們聚在一起,手舞足蹈,頗有指點江山之勢。

給我們唱了一首,敦頭藍之歌。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這裡一定隱藏著各式各樣的人才。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曾慶煥去世後,“墩頭藍”第三代傳人退出了歷史舞臺,據說村裡還有一位老工匠,但很久沒摸過機器了。曾凡洛等10多個村民幫襯過父輩,如果嚴格按“耕布—梳布—織布—染布”標準,真正的傳人屈指可數,曾凡洛被認為最具代表性。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織布機咿呀咿呀,陪伴過大半的時光。

我沒有言語,將一生的情事,織入錦緞中。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關愛老人,關愛兒童。

益路前行,一路將愛留下。

我們能做的僅僅是陪陪他們,聽他們絮絮叨叨講講自己或平淡或激昂的一生。但是他們最想念的應該還是為之傾盡一生的兒女。是你是我也是他。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老來難,

養子不孝不如無;

種田無收不如荒。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夕陽晚霞,極盡纏綿,一起落在山的那邊。

發現河源,記住鄉愁 第四篇,和平縣彭寨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