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花開生活美

——安定區錦屏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側記

甘肅農民網—甘肅農民報1月8日訊(特約記者 曹應森) 歲末年終,從北京傳來喜訊,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安定區內官營鎮錦屏村登上第五屆全國文明村的光榮榜。頓時,內官盆地沸騰了,人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沉浸在幸福喜悅中。

近5年來,錦屏人民“五個文明”一起抓,“五個文明”協調共發展,實現了錦屏魅力無限綻放異彩。

錦屏村人多地少、長期貧困。為何短短5年時間會發生如此鉅變呢?

當地老百姓說,這是黨的農村政策好,這是錦屏人艱苦創業結碩果——全村家家戶戶不種夏糧種蔬菜,高原夏菜賣上了高價錢,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錦屏村立足便利的交通區位優勢,規劃建設蔬菜批發市場3處,恆溫保鮮庫120間。如今,從春季搭棚固架育苗到移栽菜苗,從灌溉施肥到採摘收穫,從套袋入庫到裝運外銷,在溫室大棚裡,在田野地頭裡,在菜庫市場裡,都有十里八鄉的閒散勞動力在這裡打工掙票子,還有云南、貴州等省的打工者雲集這裡搞創收,5個月左右的時間人均勞務收入不下2萬元。

一業興,百業旺。當地人要生活,上萬名務工者要消費,十里八鄉的群眾要消費,於是內官營鎮餐飲住宿服務業火爆,百貨超市紅紅火火,家電銷售維修和汽車維修業熱熱鬧鬧,蔬菜產業拉動了當地的經濟騰飛,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繁榮發展。

資源變資產,變出新氣象。近年來,錦屏村創新發展思路,盤活資源變資產,採取流轉集體閒置土地、社會融資等方式,盤活閒散土地、舊場房等資源,修建市場、恆溫庫、商貿城等,形成集體固定資產,出租給商戶和商家經營,使村集體固定資產達到4000萬元,集體經濟積累達到96萬元。

產業的發展與基礎設施的改善、經濟的繁榮發展、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相得益彰,村集體在修建學校、建設文化廣場、開辦農家書屋、拓寬硬化田間道路、綠化亮化家園等方面捨得花錢,讓老百姓共享發展成果。

從內官鎮主街道各式新穎的建築到四通八達的寬闊道路,從老百姓別具一格的二層小洋樓建築到當地群眾的實際購買力,從當地群眾的衣著裝扮上,從老百姓綻放的笑顏裡,都能夠折射出當地5年鉅變碩果累累。

富裕起來的人們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從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到開展系列民俗文化娛樂活動,從舉辦大型音樂文藝晚會到弘揚傳承紅色文化,從家家爭“星”戶戶添“星”創建“五星級文明農戶”到參評“五好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兒媳”“好鄰居”等系列評選表彰活動,都能夠明顯感受到錦屏人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濃厚氛圍。

“以前艱苦時代連飯都吃不飽,根本沒心勁沒心情參與娛樂活動。現在人們生活好了,也更重視建設生態家園,更重視身體健康了……”錦屏村78歲高齡的老黨員侯致壽感觸很深。

近一段時間,侯老參加錦屏村組織的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多種學習活動,談過去,講變化,說體會,談發展。“今天的好日子實在不容易,是黨領著老百姓創造了好生活,我們要用雙手建設好家園,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侯老是上世紀70年代的老黨員,也是七八十年代的老村長,內心的使命和責任猶存。

“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我們錦屏村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我們要按照區委和鎮黨委關於鄉村振興的要求和部署,結合我村的實際,謀劃出我們振興鄉村的路子,與全國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錦屏村會議室裡,黨支部書記郭錦州和村班子以及全村黨員一道精心描繪著家鄉的發展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