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四滴水」的傳說-蘆笙的誕生

苗族“四滴水蘆笙製作技藝”是蘆笙製作中最精湛的製作工藝。其技藝傳承於排調鎮麻鳥、羊先兩個村寨的餘、王兩姓人家。這種蘆笙是丹寨、雷山、三都等縣苗族村寨跳《錦雞舞》的必須樂器。這種蘆笙曾用於參加全國多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開、閉幕式吹奏表演。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還伴隨苗族《錦雞舞》出訪過亞洲、歐洲、美洲等地區的國家,贏得了國內外一致好評。


苗族“四滴水”的傳說-蘆笙的誕生


苗族一般蘆笙因為音量小,逢到人多跳舞的場合,蘆笙手在前領舞,隨前的聽到,跟後的聽不到,動作不統一,舞步不協調。為解決這個難題,麻鳥村的余姓人家祖公經過反覆實踐製作,才做成“四滴水”蘆笙。


苗族“四滴水”的傳說-蘆笙的誕生



這種蘆笙與其它蘆笙不同,明顯標誌在蘆笙的上部掛一個用竹殼捲成的喇叭狀共鳴筒,它是固定的降A調,另外有一根下部比上部短三分之二,發音於下部,為降B音,且有一個共鳴筒套住底音支上。降A調“四滴水”蘆笙每四把為一套(一組),分別為四重音,吹奏起來,聲音激越宏亮,聲律跌蕩;粗聲如行雲流水,細聲如蟬語蟲鳴,沁人肺腑,深得蘆笙愛好者和聽眾的喜愛。所以“四滴水”蘆笙被稱為“蘆笙的優秀作品”、其工藝被稱為“蘆笙製作的最佳技藝”。


苗族“四滴水”的傳說-蘆笙的誕生



其實我想四滴水也就是苗族祖先遷徙遊子思鄉的淚水,碗中豐收的酒水,天上的飄落雨水,和寨子門前的流水。


苗族“四滴水”的傳說-蘆笙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