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站,100歲

武昌站,100歲

自1917年通湘門站(武昌站前身)開通運營起,武昌站就一直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其間,它經過4次變遷,每次變遷都邁上一個新臺階。它歷經風雨,見證了中華民族近百年的榮辱興衰。

武昌站,100歲

歲月流淌,光陰荏苒。到2017年2月10日,武昌站已經走過了整整100年。風雨百年,歷史滄桑。撫今思昔,感慨良多。

晚清初佈局 選址幾經周折

貫通我國南北的鐵路大動脈——京廣鐵路,半個世紀前,是分成南北兩段的。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先是由漢口至盧溝橋,叫盧漢鐵路,後延伸至北平(北京),就改稱京漢鐵路;長江以南,由武昌至廣州,稱粵漢鐵路。武昌站是粵漢鐵路之一站。

晚清時期,國家積貧積弱。當時的清政府無錢修築鐵路,只得把築路權讓給外國人。1898年,清政府向美國合興公司借款,故粵漢鐵路原為美國合興公司承辦。後因美國違背原約,國人主張廢約自辦,幾經交涉,終於1905年倍價贖回,決定由鄂、湘、粵各省自辦,各籌各款、各修各路。

武昌站,100歲

張之洞督鄂時,在武昌南城角黃河灣購地一片,作為鐵路總局基址,繼在附近城垣開闢一門,名通湘門。1905年,清廷派大學士張之洞兼任粵漢鐵路大臣,他見路款難籌,即於1910年向美、英、法、德四國銀行團借款,其中包含修建湖北、湖南一段。

1911年1月,盛宣懷任郵傳部部長,決定將粵漢和川漢鐵路收為國有。粵漢鐵路遂於1911年動工興建。

按照借款合同,武昌至郴州宜章縣境鐵路,設總工程師一名,首任由英國人格林森擔任。格林森改變張之洞的規劃,將粵漢鐵路的起點從鯰魚套站北移,選定徐家棚為總局所在地,並以徐家棚為粵漢鐵路北端起點。線路由徐家棚向南,經通湘門,向餘家灣延伸。

湖北省地方人士認為,徐家棚不接近城區,將粵漢幹線總場置於徐家棚,離城遙遠,且對岸為日德租界,不啻為外人謀便利,武漢報紙亦竭力宣傳。湘鄂鐵路局局長顏德慶派員解釋,幾經交涉,幸獲諒解,決定在正線距徐家棚12公里處,由余家灣另起一支線,通鯰魚套,約3公里,接近武昌城望山門。1912年,鯰魚套站開工,這年5月,詹天佑被聘為粵漢鐵路會辦,兼武(昌)長(沙)鐵路總辦,他上任第一天便親赴鯰魚套站參加車站開工儀式。鯰魚套站建成後,凡普通客貨車,由徐家棚出發,到達餘家灣後,倒車入鯰魚套站,裝客運貨,再開出,經餘家灣向南開行。此案方始解決。但是,原來在通湘門的工地也建成了火車站,稱通湘門站。

1917年2月11日,通湘門站開始售票,投入運營。這就是武昌站的前身。

粵漢鐵路通車 歷經抗日炮火洗禮

1918年,粵漢鐵路武昌至株洲段通車。1936年9月1日,徐家棚站至廣州黃沙站(又叫大沙頭站)長1095.6公里的鐵路線建成。從此,武昌至廣州的粵漢鐵路全線通車,並與廣九線接軌。

通湘門站由於距市中心過遠,旅客不便,於1935年作廢,改移大東門,在賓陽門外另設車站。新車站於1936年9月開工,同年底落成,叫賓陽門站,後改名武昌總站。1937年1月1日,武昌總站舉行開站儀式。同日,延用了20年的通湘門站撤銷。

1938年武漢淪陷,誕生僅一載有餘的武昌總站同中華民族一起遭受日寇凌辱。設在徐家棚的鐵路總局慘遭日軍狂轟濫炸,一片斷壁殘垣,淒涼滿目。

京漢鐵路(1906年4月1日,盧漢鐵路全線通車,名京漢鐵路)、粵漢鐵路相繼建成後,天塹阻隔,南來北往的旅客和車輛只能靠輪渡渡江

武昌站,10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