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琴弦」——如何「扣邊線」?

王羲之的“琴絃”——如何“扣邊線”?


昨日功課《測試|王羲之“痛貫”二字解法》,非常感謝各位書友的留言評論。

做公眾號,我們不能隨意的站在灌輸的角度來做內容,要能啟發大家的思考、討論才更好。因為道理很簡單,“有所思故有所得”。如果我們整天鑽歷史的故紙堆,隨意拿古人的字帖出來,加一句“太美了”、“太漂亮了”,那其實是一件多麼無趣的事情。更進一步說,那是故意混淆大家的書畫視聽。

研究法帖、學習法帖,才能真正走進書法的大門。

01/


關於王羲之“痛貫”二字,書友中其實還是有“明眼人”(佛家語)的,茲摘錄如下:

@趙英達:“落筆處,是發力的起點,從起點出發,手會自然回返,故落筆處也是發力的迴歸點。白色線段即是所謂邊線,是字的由來處,字從邊線旋轉著飛出。紅點是字和邊線嵌入的地方。”@平凡:“出紙入紙交界點。”@眞山無隱:“落筆處是否可以理解為上一筆結束,生根之處,又是下一部分向右拓展的起始之處。虛擬白線可理解為地下之根聯絡在一起,生機不絕?”“虛擬白線像植物藤蔓,字像果實,落筆處像果蒂。”


以上是有代表性的思考,筆者認為是正確的思考方向,也是紅色標示點和白色線的本意。需要進一步說明一點的是:


王羲之的“琴絃”——如何“扣邊線”?



01、無需動筆臨寫,只要書空幾遍就能感受到,紅色落筆處是發力的原點,筆勢的原點,寫到此處為力盡、勢盡,繼續回返力再生焉、勢再生焉。這也是右手寫右邊字(半身字)的緣由,王羲之書寫時順應生理機能而已。明白這一點,臨帖才不會再只是描字了。

02、把字形、線條形狀去掉,只畫出骨線,筆勢就只剩下直來直去的迴環往返,就能更清楚的理解了。董其昌說,“拆骨還父,拆肉還母”,我們聊作此解,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真身啊!米芾說“落筆處”(下筆處),要留意的正是這些地方,“如奏琴絃”,是非常生動形象的描述呢——“《喪亂帖》的點畫如滾動中的不同翻側面,如撥琴絃,跳出一個個四面八方的音符。”

03

、白色豎線,當然也是我們認為標示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大家對“扣邊線”有一個直觀的認知——它是紅色落筆處的上下串聯線。但大家要自己很清楚,它並不是圖示的那種寬度,也並不一定就是垂直的——這會與書家書寫時的狀態有關,比如,米芾、董其昌的帖,往往單列字都沒有寫垂直,而是有一個角度的傾斜。


王羲之的“琴絃”——如何“扣邊線”?



04、書友@平凡 評論:“出紙入紙交界點。”非常精彩!眼力非常不俗!

如何看出紙入紙、立體旋身這一點?教大家一個小方法:

例字全屏,然後將手機逆時針稍作旋轉,再慢慢推遠,眯眯眼看。(紙質字帖也是同樣的方法)


“痛貫”二字立刻就活了——線條不在同一個平面,字身旋扭,你就能看到出紙、入紙處了。(說明:眼力未到時,只能試用這個小方法;懂了“半身字”,不再如此。)


王羲之的“琴絃”——如何“扣邊線”?



02/


書友@甯一軒 的評論值得重視:

“挺同意您的觀點,但是別說是側鋒,只說中鋒脊。中側結合。另外我覺得現代人理解的中鋒側鋒和古人也不一定一樣吧……今人還沒搞懂到底什麼是中鋒、側鋒吧。”


之所以用“側鋒”,從前後文邏輯關係上的鋪墊,從馮亞君那裡說起,後面我們會專文切入“中鋒脊”:

01、什麼是“中鋒脊”?02、什麼是“脊”,產生機理是什麼?


南宗是一個有著嚴密邏輯關係的書法體系,越學越覺得通透,它的基本理念,能有效的幫助我們解答諸多疑問,目前仍在不斷的學習印證過程中,容慢慢的寫來,和大家交流。


王羲之的“琴絃”——如何“扣邊線”?


董其昌字例


03/


書友@M丿 的觀點,我也很重視:

“作者,你寫字的時候是先想好每個字,哪幾個筆畫要安排在一個豎線上的?腦子進水,真的沒救了。如果這樣理解書法或者過度解讀技法,還是別出來禍害人了。”


學書法這些年,交了很多書法朋友,這種觀點已經見怪不怪了。這種觀點信奉:“信筆——古人寫封信札或者急就章,哪裡有功夫編排所謂的姿勢、行氣、章法,隨手一寫就OK啦。”

但是,書友@芷嫻 的態度,我認為是更加理性、更加客觀的書法認知:

“那個認為作者禍害人的朋友,你可聽過意在筆前?至於那個直線,當然不是王羲之事先畫上去的,但這一定是他有意識的控制,而非無意識的隨寫。一個偉大的書法家不會不具備這樣的理性的,這理性基於他的功力以及他對書法美的理解。”


而關於這種觀點,我也在思考做一篇文章,大概描述一下當代書壇對“書法”理解的幾種層面。

補充一下,書友@飛馬設計15830217539 認為:

MJ所言不無道理,雖然書法講意在筆前,但如本文這樣解讀未免牽強,如果王羲之再寫一遍同樣內容的,就肯定不是這種面目了,王的字絕無雷同,包括單字和章法,這也正是他的偉大過人之處。再看當今有些所謂大家,千篇一律還美曰風格,趨同的還是藝術嗎?那是模版,是印刷!風格一旦定型必將走入死路,求變才是出路,要時時變才是高明之舉,也才是藝術的真諦!


這也是當今書法圈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我的回覆是:“法是根本,我們要找的是右軍法根本。字形當然各不一樣,原帖下面還有一個‘痛’字,對比看看。”


王羲之的“琴絃”——如何“扣邊線”?


王羲之的“琴絃”——如何“扣邊線”?



做這些字例,其實就想通過分析,明白王羲之是怎麼寫字的,那是最終的、最簡單的一件事,也就是“法”。但如果你認為王羲之字字不一樣(尤其說《蘭亭序》21個“之”字,字字都不一樣這種觀點),這才是“偉大之處”,已經落入字形外相的迷局,反而看不到本質的東西了。


“書法入門”,目前的宗旨仍然是:

書法愛好者,入門第一站。


入門很重要,入對了門、入好了門,我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不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如同這個字例分析,我們必須講明白、儘量講清楚,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那也會捱罵的,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明白。

用這麼多文字,讓大家懂了“扣邊線”(這當然是我們取的名、劃的線),知道了王羲之寫字的基本法則,以後用這個法則去臨學他其他的書帖,就簡單了,就可以看懂了。學習過程繁瑣一點,是必要的。

學業未精,表述能力有限,敬請諒解,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