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琴弦”——如何“扣边线”?

王羲之的“琴弦”——如何“扣边线”?


昨日功课《测试|王羲之“痛贯”二字解法》,非常感谢各位书友的留言评论。

做公众号,我们不能随意的站在灌输的角度来做内容,要能启发大家的思考、讨论才更好。因为道理很简单,“有所思故有所得”。如果我们整天钻历史的故纸堆,随意拿古人的字帖出来,加一句“太美了”、“太漂亮了”,那其实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情。更进一步说,那是故意混淆大家的书画视听。

研究法帖、学习法帖,才能真正走进书法的大门。

01/


关于王羲之“痛贯”二字,书友中其实还是有“明眼人”(佛家语)的,兹摘录如下:

@赵英达:“落笔处,是发力的起点,从起点出发,手会自然回返,故落笔处也是发力的回归点。白色线段即是所谓边线,是字的由来处,字从边线旋转着飞出。红点是字和边线嵌入的地方。”@平凡:“出纸入纸交界点。”@眞山無隱:“落笔处是否可以理解为上一笔结束,生根之处,又是下一部分向右拓展的起始之处。虚拟白线可理解为地下之根联络在一起,生机不绝?”“虚拟白线像植物藤蔓,字像果实,落笔处像果蒂。”


以上是有代表性的思考,笔者认为是正确的思考方向,也是红色标示点和白色线的本意。需要进一步说明一点的是:


王羲之的“琴弦”——如何“扣边线”?



01、无需动笔临写,只要书空几遍就能感受到,红色落笔处是发力的原点,笔势的原点,写到此处为力尽、势尽,继续回返力再生焉、势再生焉。这也是右手写右边字(半身字)的缘由,王羲之书写时顺应生理机能而已。明白这一点,临帖才不会再只是描字了。

02、把字形、线条形状去掉,只画出骨线,笔势就只剩下直来直去的回环往返,就能更清楚的理解了。董其昌说,“拆骨还父,拆肉还母”,我们聊作此解,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真身啊!米芾说“落笔处”(下笔处),要留意的正是这些地方,“如奏琴弦”,是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呢——“《丧乱帖》的点画如滚动中的不同翻侧面,如拨琴弦,跳出一个个四面八方的音符。”

03

、白色竖线,当然也是我们认为标示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大家对“扣边线”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它是红色落笔处的上下串联线。但大家要自己很清楚,它并不是图示的那种宽度,也并不一定就是垂直的——这会与书家书写时的状态有关,比如,米芾、董其昌的帖,往往单列字都没有写垂直,而是有一个角度的倾斜。


王羲之的“琴弦”——如何“扣边线”?



04、书友@平凡 评论:“出纸入纸交界点。”非常精彩!眼力非常不俗!

如何看出纸入纸、立体旋身这一点?教大家一个小方法:

例字全屏,然后将手机逆时针稍作旋转,再慢慢推远,眯眯眼看。(纸质字帖也是同样的方法)


“痛贯”二字立刻就活了——线条不在同一个平面,字身旋扭,你就能看到出纸、入纸处了。(说明:眼力未到时,只能试用这个小方法;懂了“半身字”,不再如此。)


王羲之的“琴弦”——如何“扣边线”?



02/


书友@甯一轩 的评论值得重视:

“挺同意您的观点,但是别说是侧锋,只说中锋脊。中侧结合。另外我觉得现代人理解的中锋侧锋和古人也不一定一样吧……今人还没搞懂到底什么是中锋、侧锋吧。”


之所以用“侧锋”,从前后文逻辑关系上的铺垫,从冯亚君那里说起,后面我们会专文切入“中锋脊”:

01、什么是“中锋脊”?02、什么是“脊”,产生机理是什么?


南宗是一个有着严密逻辑关系的书法体系,越学越觉得通透,它的基本理念,能有效的帮助我们解答诸多疑问,目前仍在不断的学习印证过程中,容慢慢的写来,和大家交流。


王羲之的“琴弦”——如何“扣边线”?


董其昌字例


03/


书友@M丿 的观点,我也很重视:

“作者,你写字的时候是先想好每个字,哪几个笔画要安排在一个竖线上的?脑子进水,真的没救了。如果这样理解书法或者过度解读技法,还是别出来祸害人了。”


学书法这些年,交了很多书法朋友,这种观点已经见怪不怪了。这种观点信奉:“信笔——古人写封信札或者急就章,哪里有功夫编排所谓的姿势、行气、章法,随手一写就OK啦。”

但是,书友@芷娴 的态度,我认为是更加理性、更加客观的书法认知:

“那个认为作者祸害人的朋友,你可听过意在笔前?至于那个直线,当然不是王羲之事先画上去的,但这一定是他有意识的控制,而非无意识的随写。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不会不具备这样的理性的,这理性基于他的功力以及他对书法美的理解。”


而关于这种观点,我也在思考做一篇文章,大概描述一下当代书坛对“书法”理解的几种层面。

补充一下,书友@飞马设计15830217539 认为:

MJ所言不无道理,虽然书法讲意在笔前,但如本文这样解读未免牵强,如果王羲之再写一遍同样内容的,就肯定不是这种面目了,王的字绝无雷同,包括单字和章法,这也正是他的伟大过人之处。再看当今有些所谓大家,千篇一律还美曰风格,趋同的还是艺术吗?那是模版,是印刷!风格一旦定型必将走入死路,求变才是出路,要时时变才是高明之举,也才是艺术的真谛!


这也是当今书法圈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我的回复是:“法是根本,我们要找的是右军法根本。字形当然各不一样,原帖下面还有一个‘痛’字,对比看看。”


王羲之的“琴弦”——如何“扣边线”?


王羲之的“琴弦”——如何“扣边线”?



做这些字例,其实就想通过分析,明白王羲之是怎么写字的,那是最终的、最简单的一件事,也就是“法”。但如果你认为王羲之字字不一样(尤其说《兰亭序》21个“之”字,字字都不一样这种观点),这才是“伟大之处”,已经落入字形外相的迷局,反而看不到本质的东西了。


“书法入门”,目前的宗旨仍然是:

书法爱好者,入门第一站。


入门很重要,入对了门、入好了门,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不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如同这个字例分析,我们必须讲明白、尽量讲清楚,如果用最简单的一句话,那也会挨骂的,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明白。

用这么多文字,让大家懂了“扣边线”(这当然是我们取的名、划的线),知道了王羲之写字的基本法则,以后用这个法则去临学他其他的书帖,就简单了,就可以看懂了。学习过程繁琐一点,是必要的。

学业未精,表述能力有限,敬请谅解,请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