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我是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的郝泳濤,我的演講題目是“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內容主要分三個部分。

第一個是數字化存在與數字經濟。

第二個是數字經濟視角下的工業4.0。

第三個是數字存在的現實思考。

01 數字化存在與數字經濟

首先講一下數字化存在與數字經濟。

從大的角度、存在感的角度、哲學的意義上來講,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存在兩個世界。一個世界是物理世界,一個世界是數字世界。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存在,數字世界現在越來越具體,越來越豐富,我們越來越離不開了,而且它帶來的變革,是非常巨大的,所以這個裡面,有很多新的問題體現出來了。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我們做一個數字化的過程有很多辦法,比如這些數據,是我們把實際存在的一些對象轉變成數字世界的模型。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這個是我們做的一些具體的項目,用的是非結構光的方式來產生一些數字模型。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這個是汽車上的一些零件,還有一些就是我們的結果,這是我們數字化以後產生的點雲,這些點雲都能夠在某種意義上代表這個數字模型,但是點雲還沒有變成曲面,還沒有變成實體,還沒有進行裝配,還沒有和實物、生產線、加工設備關聯。

數字化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生產,製造過程的起點。不僅製造業,我們現在很多人類,我們現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和數字世界密不可分,所以這裡面的內容,就非常重要了,這是兩個世界的概念,就是說數字的一個來源。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我們做的兩個對象,一個電子模型,是個三維模型,另一個是一個物理模型,就是真正的做出來的一個SUV運動型轎車的前機蓋,一個實物的前機蓋。沒有這個三維的數字模型,有的物理模型是不可能生產出來的。從製造業的角度來說,這已經是一個比較普遍的技術了,但這個技術普及,頂多也就十年的光景,在十年或者十幾年以前,這個技術是一個非常高不可攀的技術,但是十年以後,這個技術已經普及了,所以我們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是一個迅速的一個過程。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這是我們做好的實物,這個汽車全部做好了,汽車上面的是數模,下面的是實物。

所有理論是建立在數字模型的基礎上,所以大家要看一下,我們這個數字模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我這裡有些三維的軟件。剛才看到的所有模型是自己做的項目,這些模型用的我們這個軟件,實際上在很多行業都用得非常的好,尤其是高端行業,在汽車和飛機領域都做的是非常好的。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這個模型就是這架飛機,這個飛機實際上用這個系統可以設計整個飛機。這架飛機不是一個保密數據,它是空中客車A330,在數字模型下我們建立好模型以後,可以用數字模型完整的來分析這個系統,來解剖這個系統。我不用花很多錢,這架飛機如果全部做出來,成本是非常貴的,但是在我們的模型裡面,完全可以分析它的全部,內室外室、管線、發動機、艙室佈置。縱切面可以展示飛機刨開以後內部的佈置,下面是放貨物的,上面是坐人的,整個空間完全超過物理模型了。物理模型裡面不可能有這麼靈活,這麼直觀。我們用數字模型,就發揮它的優勢,並且這個數字模型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這個數字模型可以很快地發給全世界,所有的研發企業共享這個數據,並且可以在空間和時間上是不受限制的,這也是網絡的一個特點。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這個是發動機的模型。這個發動機是我們國內用的最廣的一個四缸發動機,它的所有數學模型都在我這個模型上面,它內部的結構是非常複雜的,有大概400多個零件裝配在一起的,並且可以運動仿真,可以分析它各個方面的空間,可以預測性能,它今後的燃燒效率等。這個模型也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模型,幾百個模型裝配起來,一旦我們要重新設計或者再以這個模型為基礎來更新,它是非常快的,我要1.5的發動機變成1.8,變成2.0,非常快就可以做出來。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數字模型是一個基礎,它建立了一個CPS系統。CPS系統就是我們要在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之間要交互,它們兩個是配在一起的,獨立有數字模型是不能起作用的,獨立有物理模型也是不能起作用,CPS系統是Cyber-Physical Systems,通過一個網絡來聯合在一起,那麼它們之間是共享的關係,共生的關係,互相優化的一個過程。

數字存在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新的概念,這個也是我提出的一個概念。

哲學的一個根本問題——存在問題,哲學家費爾巴哈很早以前講過一句話,但是是被批判的,“什麼叫存在,存在就是被感知”,這句話從哲學角度是被批判的,但是從存在的角度來說,它有一定的意義。就是說我存在與否,我要從主觀的角度,被你感知到。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從存在的形式來說非常有意思。我講一個例子,從意識形態領域來說,語言和思想的關係。思想是一個存在,我肯定有各種各樣的思想,但是思想必然表達成某一種語言,所以語言是一個思想的載體。在數字化存在裡面,數字就是要表現,數字化的存在就是要表現在網絡、數據庫、流動和計算,這些東西都稱之為存在,這些存在是數字領域的。那麼它的主體是什麼東西呢?主體是一個數據模型,這個數據模型能夠流動、加工、變化、它必須是數字載體,就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它的存在實際上是數據採集,這是一個數字存在的概念。

網絡環境下的存在和客觀世界的存在是完全不同的。從主體的角度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數字存在的主體是人,而客觀世界,就是物理世界中的人是一個客體,這兩個是完全反的。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地球的存在它不會以人為轉移,不管人在不在地球上,實際上地球肯定是存在的,在物理世界當中人是個客體,但是在數字化存在當中,人是一個主體,因為人創造了數字化、網絡、大數據。從這個角度來說,什麼樣的數據是存在於數字世界裡面是由人來決定的,換句話說,這個數據肯定是有用的,沒有用不會存在於數字世界當中。

經濟實際上是以價值為核心的,那麼下面來看一下數字存在的價值,也是我的一個研究成果,數字存在和數字價值。

數字價值就是說,我們剛才所講的數字世界,數字模型,以及在數字空間的數據的存在,它怎麼才能有價值呢?什麼樣的數字存在的價值比較高呢?我這裡面提供了三個觀點,跟大家探討。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第一個觀點就是,我們的數據在數字空間當中,就是要連接,要形成一個網絡。數字空間當中的網絡是數字價值的第一個體現,網絡越大數據越值錢,價值越高。網絡的節點的增加是一個算數遞增,但是它的價值,它的連接是一個指數遞增,比如說五百個人組成一個網絡,那麼這是一個網絡,它的連接是二的五百次方,那麼另外一個網絡,它也是五百個人,它的連接也是二的五百次方,但是我把這兩個網絡合起來,變成一個一百個節點的網絡,那麼它的連接是二的一千次方,所以它的規模提升了很多倍,這其實是網絡決定數字價值的一個體現。

第二個是數據是否流動。流動的數據越多、速度越快、那麼這個數據價值價值就越高。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第三個就是是否這些數據經過加工處理。比如說人工智能,是否經過計算這些數據,所以人工智能,今後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它提供了數字價值,核心的價值。比如說網絡現在已經到了極限,流動的速度也到了極限,這個時候大家比拼的就是計算,有沒有進行高度的計算人工智能,這是我們今後一個方向。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這裡舉了一個區塊鏈的例子,區塊鏈實際上是一個信用的傳遞,它本身是一個網絡,並且在網絡裡面把信息轉變成信用。那麼信用在網絡裡面傳遞,不斷地被背書,所以它增加區塊鏈的價值就體現在這個地方。最後區塊鏈實現了貨幣的三個功能,就是價值的交換、價值的存儲、價值的記錄。

第二部分我們來看一下數字經濟的幾大特點。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首先就是我們看到,從經濟學的角度,如果我們有一個很大的網絡,那麼無疑這個網絡的連接就是網絡本身的價值是指數集合增大的,但是這個參與網絡的個體,它的成本會隨著網絡的變大而降低,網絡到一定級別以後網絡的分攤的價值會使個體的成本趨於零,所以這就是共享經濟的來源。

共享經濟就是因為它的價值隨著網絡變大而變大,而它的成本會分攤的很低,幾乎為零,所以變成共享。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第二個就是說如果數字經濟環境下,產生的這樣一個結果,那麼它會產生一個結論,就是說我不需要擁有這個節點,就是數字網絡裡面的這個網絡,我肯定不需要擁有。比如說共享單車,我也不需要擁有了,我只要使用。那麼從數字經濟的角度來說,這一點會顛覆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核心概念,就是私有制,個體私有制,私有財產。我現在不需要有這些財產,我不需要花錢買,或者我花一個很少的錢,我就可以共享,我就可以使用,在這方面實際上是數字經濟的一個挑戰。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第三就是連接,數據的價值要有一個計算,連接,必須有更高的價值流動,這是幾大特點。

02 數字經濟視角下的工業4.0

從數字經濟的角度來看一下工業4.0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要有工業4.0?還有工業4.0的理論體系。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首先回顧一下工業4.0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就是一個網絡,兩大主題,三項集成,這就工業4.0。

一個網絡是指CPS系統,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偶合成一個網絡,這個網絡叫CPS。

兩大主題是指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智能工廠需要在工廠範圍內使用智能化的設備,智能化的網絡生產過程。智能生產是整個產品全生命週期,這個過程是智能的,它是一個長生產鏈的過程。

三項集成是指橫向集成、縱向集成、端到端集成,這也是工業4.0的核心問題。橫向集成就是在生產階段的某一個方向上是集成在一起的,資源是可以共享。縱向集成就是說在生產生命週期的一個縱向產業鏈上可以集成。那麼端到端集成是有一個產業網絡,在一個網絡裡面,隨便一個節點到另外一個節點之間,可以端到端的實現共享,那麼它的結果就是,我們可以最大限度的滿足客戶的個性化要求,最大限度的實現柔性化的生產,端到端集成是最高級的。

工業4.0的結果,就是這三句話,它其實是一個很大的網。尤其第三句話,是一個很大的網絡,而且這個網絡是一個端到端的網。第二句話,它要求所有的終端,都要能夠上網,並且能夠智能化。第一句話就是告訴你,你必須是一個數字化的過程。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這個是我們同濟大學的一個工業4.0的智能工廠實驗室,它的物理系統和數字系統是偶合的。我們在這個系統上仿真整個生產的過程,智慧生產的整個過程,這個系統就告訴大家,工業4.0它的一個主要概念。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兩個圖上面是介紹了一個設計和銷售的網絡,下面是一個生產製造的網絡,總歸都是一個網絡。

那麼下面就是要介紹一下,它的數字經濟角度下,我們來理解一下工業4.0。工業4.0從我們數字存在和數字價值的角度來理解。

在工業4.0環境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轉變成企業網絡強度的競爭。其實網絡就是一個數字價值的載體,它把一個生產過程,轉變成一個網絡。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我的網絡和你的這個網絡進行比拼,誰的網絡更強,誰的網絡更柔性,誰的網絡成本更低,這是一個概念。我們可以看到,它是一個轉變的過程。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第二個概念也是一個說明,它說明了網絡以前是一個自動化的金字塔,今後它是一個自動化的網絡,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轉變。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第二個就是我們要看到,工業4.0是一個高度定製的,柔性化的過程。實際上它是加快了網絡之間的流動速度,實際上也是要增加製造業的價值,增加數字價值。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第三個就是網絡流動的頻繁會增加強度,提高我們的柔性化,可以滿足客戶的要求。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第四個就是在工業4.0的環境下,每一個數據節點都必須上網,就是它首先要數據化。再直白一點就是每一個設備都必須有一個芯片。在我們製造業角度來說,以前我們的產品是沒有芯片的,現在產品必須得有芯片,以前我們的加工設備沒有自動化,沒有芯片。我們必須加一個芯片給它,讓它能夠上網。工業4.0環境的一個初始要求就是必須上網,必須信息化,必須數字化。如果沒有接入網絡,價值就沒法體現,這就是工業4.0的一個概念。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總結下來我們可以發現,工業4.0的所有這些內容和特點,我們從數字角度來分析是通過工業4.0把一個物理世界裡面的價值生產、價值創造、價值存儲的過程向一個數字環境下的價值生產、價值存儲的過程轉變。

如果把工業4.0去掉,實際上這就是製造業今後的一個趨勢,我不管你是工業幾點零,這個就是一個趨勢。我們國內叫“中國製造2025”,實際上這就是製造業在向數字經濟和數字價值轉換。它的價值生產的主要來源是數字世界和數字存在。製造過程是不是一個數字存在的過程,價值生產是不是在一個數字網絡裡面生產的,這個是它的本質性的問題。

03 數字存在的現實思考

今天演講的第三個部分,我覺得對大家可能有點現實意義,就是數字存在的現實思考。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已經數字化,網絡無處不在。那麼對老百姓,對一個企業家,對一個知識分子,對一個小孩子學東西有什麼好處?這就是一個現實的思考。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首先我們要看到一個問題,就是在行業競爭的環境下,它今後的競爭是一個跨界的競爭,“降維”的攻擊,我們的天敵是來自於行業之外的。

現在這個競爭,尤其在製造業,有很多百年老店了,但是很多百年老店的活不好,他都會被一些天敵給打敗。比如通用汽車和伏特汽車,通用已經破產過兩次了,伏特幾乎也是賣光了他的所有資產,現在其實通用的市值已經比不上特斯拉了,那它更比不過谷歌和微軟,比不過這些互聯網企業。它幾乎上百年了,為什麼現在比不過這些十幾年的公司呢?我們現在汽車行業的天敵是來自於互聯網企業,這就是一個跨界,它是從互聯網企業 “降維”到汽車行業來比拼的,他為什麼要比拼呢?因為現在,第一做成一個無人駕駛,第二現在是一個新能源。老的汽車企業,如果沒有這兩條,不向互聯網企業靠攏,不學習互聯網技術就被淘汰。新的模式,新的使用方式,在這個社會上變化非常快的。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第二個特點就是所有產品都要重新定義。換句話說就是今後我們所有的工業產品、日用產品、包括我們的一些服務產品都將是互聯網化的,都將是數字化的,都將是人工智能化的,都必須要重新定義。它要在數字世界裡面,數字經濟裡面找到它的數字價值,如果它不能上網,不能數字化,它的價值就幾乎為零了,這是一個社會的趨勢,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變革。

再過幾十年,我們回頭看現在這個時代,那是一個轉換非常大的時代,機會很多,挑戰很大。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第三個就是我們產品的生產過程也要重構。我們的產品將更加碎片化,生產的銷售更加“長尾化”,這是我們今後產品銷售和生產的一個必然的趨勢。

長尾化就是產品種類特別多,數量特別少。長尾化工業4.0可以符合要求,因為工業4.0是個柔性生產,端到端的服務,它可以提供這樣的一個生產,而傳統的製造業是沒法做到這一點的。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第四就是我們的企業、公司和個人將更加強調他的創造性,更加強調他的個性和差異。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已經沒有勞動模範了,我說這個勞動模範不是那個勞動模範。現在要大家比賽,看誰動作快,誰做的完,做得熟練誰就可以賺更多的錢,這種工作現在已經基本上沒有了,今後就是機器人代替這樣的勞動模範了。

我們在網絡上貢獻我們的價值,得到我們的回報,靠的是我們的個性,我們的創造力,還有我們的數字化。

個性化和差異化是我們公司和個人以後制勝的一個法寶。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第五點就是我們的數字價值,將容忍更大的社會不均衡。數字經濟和數字存在允許你是不均衡的,而且它必然是不均衡的。這一點我舉個例子,電流之所以能夠流動起來,是因為它有電壓,電壓來源於哪裡呢?它是有電容的,它正極和負極積累的差異有多大,最後它會形成一個電壓,才會形成一個電流。以後個性化比拼的程度會非常大。從個體來說,是你的個性、創造力、有沒有上網、有沒有連接。從網絡來說,網絡以後就是一個壟斷,就是數字霸權。在數字經濟環境下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它壟斷以後形成一個霸權,要推翻它是非常難的。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數字存在和數字技術帶來制度的變革。技術變革之後制度能不能跟上它進行變革,這實際上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經過研究,在歷史上,從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可以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有兩個最大的推動力,第一個推動力是社會制度的變革,第二個推動力是科技的革命。

社會的變革實際上是可逆的,在封建社會,一個皇帝推翻,再來一個皇帝,這個皇帝跟那個皇帝沒啥區別。封建社會幾千年了,在很多小的變革上,有的時候,今年這樣改,明年可能又換回來了。這是人的一種制度變化,它可逆的。技術變革是不可逆的。技術變革是一個技術推動,生產力水平到了一定程度以後,它會帶來很多不可逆的變化。我舉個例子,比如說在清朝的時候封海,不能海運,大概封了兩百多年,錯過了資本主義革命,我們沒有抓住內燃機這個機會,結果資本主義社會,西歐這些國家抓住機會。科技革命的機會,造成了資本主義,它的社會結構也發生變化,我們國家這一篇就翻過去了,內燃機到現在為止,我們是研究不過德國和美國的。從內燃機的角度,人家研究一百多年的,所以我們現在要搞電動機的話正好可以追上它。

從這幾個角度來說,數字存在,數字技術對於制度的推動要深入的研究。我們的政府在這一點,實際上是看的很好的,推動了很多技術。

最後有兩句話送給大家: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2.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變化是永恆的,不變革,跟不上變化的世界恐怕就被社會拋棄。

我的演講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數字存在與工業4.0新解|郝泳濤「STEC演講No.008」

總體策劃 | 姚國章

技術監製 | 毛曉安

現場錄製 | 劉 暢

視頻剪輯 | 章 爍

現場攝影 | 嵇旭輝

圖文設計 | 金海忠

現場統籌 | 馬婭婭

志願組織 | 李詩雅

技術服務 | 吳春虎

合作支持 | 汪 徵

策劃助理 | 張春豔


STEC大學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創新思維,以“科學、技術、教育、文化”領域中的代表人物為原創,結合線下高端演講的組織、服務和傳播為特色,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終身學習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