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講席教授

徐志耕

國家一級作家

原南京軍區文藝創作室副主任

首位“南京大屠殺”歷史獨立調查者

首部長篇報告文學《南京大屠殺》作者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

大家好,剛才姚老師提到我們這個叫做混沌大學。我是拿筆桿子的,是文化人。剛才介紹的老師很多都是搞互聯網、電子化、信息化的,他們是科學工程師。這兩個完全交叉的學科在這裡一起交流,我覺得很有意思。

兩個道路,兩個出發點,但我們共同的目的就是一個——為了人類更加幸福。我們都關注人的生存質量和生命質量的提高,為了明天更加美好。

今天我要講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故事。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一、80年前的今天

今天是2017年12月9號,八十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已經攻下了南京東郊的湯山、水西門、中華門、光華門、中山門、雨花臺、紫金山一線外圍陣地的中國守軍都撤到城門裡面堅守。侵華日軍華中派遣軍總司令長官松井石根下令派飛機給中國軍隊扔勸降信,勸我們中國軍隊到12月10號正午必須投降。信上說,如果不投降,就要攻城,要叫中國人畏服。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在生死存亡的時刻,中國南京守軍司令長官唐生智堅決不投降,他說我們哪怕打到一兵一卒,誓和南京共存亡。後來中國軍隊死守三天,到12月13號的凌晨,全世界最雄偉的城門——南京中華門被日軍攻佔,標誌著南京全面淪陷。淪陷以後,侵華日軍進行了一場舉世震驚的大屠殺,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上奧斯威辛集中營一樣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二、南京大屠殺概況

侵華日軍的罪行罄竹難書,令人髮指,屠殺的人數之多,保守估計約三十萬,這三十萬人大多都是被集體屠殺。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侵華日軍在佔領在南京以後,大肆搜查青年男子。國際友人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南京有20多個外國友人,以德國西門子公司拉貝為首組成了一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安全委員會把在戰火中無家可歸的男女,統統遣送到以山西路、大方巷、頤和路那一片的安全區,又叫作非軍事區。可是喪心病狂的日軍根本不遵守這種國際慣例,經常到安全區裡面每天抓人。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只要他們看到青年男子,只要看頭上有沒有戴過帽的印子,只要看到手上有老繭,只要發現有一點點可疑的都統統抓走。集體屠殺的十幾處的地方,大都在長江邊上。屠殺人數最多的是草鞋峽,有五萬多人,少的也有一千多人。漢中門外、中山碼頭、煤炭港、包括一直到燕子磯的長江一線十多處都是集體屠殺的魔窟。成千上萬的人,除了集體屠殺的,還有零星屠殺的。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我採訪到的幾戶人家,聽了以後實在是可憐。

有一位倖存者是一位老太太叫夏淑琴,當年住在新路口5號,現在叫做武定門。現在這個門牌有沒有我就不知道了,因為我是三十一年以前做這件事情。我去的時候,她告訴我,她家裡當時九個人,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大姐、二姐、,還有她,還有三歲的妹妹和吃奶的小妹。12月13號上午日軍衝進門以後,先把她父親一槍打死,再把她爺爺奶奶打死,兩個姐姐都被日軍強姦以後,光著身子在地上被槍打死,當時她躲在蚊帳裡面抱著妹妹,日軍用幾把刺刀刺過來,她的傷疤成為了日軍罪行的鐵證。一家九個人只留下了她們兩個孤兒。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夏淑琴

在下關釆訪到一個人叫姜根福,原來是南京航運公司的一個船工。他家裡有11個人,一家死了8個,只剩下他和另外一個弟弟。因為有一個弟弟人家領走了,他找不到,他認為人已經死了,11個人只留下2個不算被送走的,家破人亡,這是確認的事實。

除了槍殺以外,南京的婦女也遭到了很多劫難,她們受盡了凌辱。據國際軍事法庭判決,判決書上記載著南京強姦事件有2萬多起。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太平路那一帶,南京最繁華的地方,都被日軍燒掉了。日軍不但搶劫金銀財寶,屠殺我們的同胞,還掠奪了我們很多很多珍貴文物。南京國立圖書館裡面好多藏書,很多線裝書,古籍版本都被日軍用卡車一箱一箱拉走,成千上萬的古董從南京運到了日本。

在長達一個多月的大屠殺以後,從12月13號到1938年1月底,是大屠殺最瘋狂的時候候。經過大屠殺後整個南京城一片死氣沉沉屍橫遍。據當時掩埋屍體一個負責人高瑞玉老人講,雨花臺那邊,那時候有個叫做憲兵操場,就是南京警察出操的地方。當時挖了好多大墳,一個墳百十米長,三米深,十個一垛一千人一個坑。屍體一個一個地被壘起來,這樣大墳有好多。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高瑞玉

南京經過這樣一場災難,人口銳減。在南京大屠殺以前,南京城有戶籍登記的一百零幾萬人。到1938年一月、二月份的時候日軍佔領後在南京城裡搞良民登記,登記的只有二十多萬人了。當然在南京快要淪陷的時候有很多人都跑了。當時大概有一半人離開了南京,可能還有五十萬人在城裡,那麼南京的部隊大約有十二萬人,共六十多萬人。那麼登記的時候只剩二十多萬人了,那些人跑去哪兒了?當然這個數字不很確切,但是基本可以確定,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死亡的數字是三十萬人左右。還有一個數字是埋屍體登記,有賬可查的是十九萬人。有個日軍叫太田壽男,他在戰犯管理所交代,他帶領工兵部隊和卡車,到長江邊集體屠殺的地方,撒上汽油把屍體都燒掉,運到長江去處理了。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這樣一個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是我們南京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三、我怎樣採寫南京大屠殺

我接觸這個事情是1985年8月15號那一天。南京市在侵華日軍集體屠殺的地方,建了十三塊紀念碑。當時我在南京軍區部隊,就是太平門那個地方。有一天我到鼓樓去,路過北極閣,就是現在江蘇廣播電視臺斜對面,看到一塊花崗岩紀念碑,很多人圍著看。我下來一看,很震驚,因為這個地方我經過多次,以前是一個花壇,鮮花盛開的地方,怎麼會是殺人的地方呢?這塊紀念碑使我震驚,我就想南京大屠殺是怎麼回事。問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而且當時很多書籍報刊上也沒有。那時還沒有百度,到那個詞海里面去找,只有一二百字的條目,很多具體東西也沒有。

當時我是南京軍區《人民前線報》的記者,我想一個記者的責任,一個作家的責任幹什麼呢?就是大家不知道的事情應該要讓人們知道。當然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我決心要調查這件事情。調查這個事情,我一進入這件事情發現有很大的難度,因為我們的教科書上,我們的資料庫中,我們的報刊上都沒有南京大屠殺這方面的資料。那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剛剛建起來。當時只出版了兩本書,一本是當時的很多報紙報道,包含有外國人的資料檔案記錄,叫做《南京大屠殺史料集》,還有一本叫《南京大屠殺證言集》,就是倖存者說的話。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1983年,南京市政府組織南京各個區的文化館,瞭解全市還有多少倖存者。每人一張表,填你經歷過什麼苦難,家裡有什麼親人被殺,就這樣一共找到了一千七百多個人。1985年,我先到了南京市委宣傳部長姓虞煜星。他語重心長跟我說,我要寫這個東西,很好,他們很感謝,但是不能寫。因為中央有指示,對於中日關係,對於南京大屠殺這個事情,不能多說一句話,不能少說一句話,口徑非常嚴格。既然我下定決心要寫,我說:“寫好以後請你們審,你們審核通過以後再發表。”他想了想,問我有什麼要求我們儘量滿足我。我說“請你打個電話給紀念館,請紀念館給我提供一些倖存者的名單就行了。”然後我到紀念館去向他們要倖存者的名單,開始跟我說給兩三個四五個人,我就按照這些倖存者的名單去逐家採訪。

以前他們都是按照史學家調查的方法去調查這個事情,我的瞭解跟他們不一樣,我一調查發現他們這東西里面有很多錯誤,包括有的時間、地點。後來我要到了一千七百多人的名冊,就在裡面找找找,找出各種各樣的受害事實。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決定了調查對象,要找典型的受害者。於是我就一個人拿著一個本子,一支鋼筆,騎了一輛18寸的自行車,沿著南京大街小巷跑。東邊到湯山,西邊到河西,一家棉花堤,南面到花木村,北面到六合的竹鎮。我經過了四個多月的調查,原來我準備採訪一百個人的,後來我去的時候有的老人剛剛去世,有的老人生病住院了,所以我最後採訪到了八十六個人。我把他們的名字,他們的苦難都記在心裡。

每次我採訪回來雖然很疲勞,但是我心裡很激動。第一,我搶救了這些資料。第二,我覺得這個事寫出來是絕對好的,寫不好,我這輩子就不要去寫了。這樣好的材料,這樣生動的故事,這樣悲慘的歷史。

那麼這個事情怎麼寫,我當時就決定突出一個字——真。只有真實的東西才有力量,只有真的東西才能留給歷史。在我的書裡面,有當時的幾個禁區,我都寫了。

第一個就是過去講南京大屠殺的原因是什麼,有的書上講因為國民黨不抵抗,這個結論是錯誤的。國民黨軍在南京是英勇頑強的抵抗,國民黨軍在南京不願意投降。12月12號晚上是接到撤退命令要求撤退,紫金山的部隊還在開槍,還沒有走。所以我認為南京保衛戰應該是英勇悲壯的南京保衛戰,我是這樣給它定性的。實踐證明,這樣寫是真實的,到今天為止大家都很認可,因為實踐證明,那時候的南京守軍每個官兵都是英勇頑強的。雨花臺當時兩個旅,兩個旅的旅長都是拼刺刀拼死的,旅長拼刺刀拼死啊,這確實是很少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當時南京有20多個外國人組織安全區保護南京難民的事情。以前有的書上寫,日本帝國主義用槍炮屠殺南京人民,英美帝國主義用花言巧語麻痺南京人民,他們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幫兇,他們是這樣定性的。實際上這些外國人發揚了偉大的人道主義和和平主義精神,他們保護了大量的南京人民。今天大家看到的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都記載了當時的事情。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還有,在日軍屠殺的白色恐怖的情況下,很多人都性命難保。可是居然有一些南京人出賣良心,成為日軍的漢奸。在南京淪陷以前,城南就有人一到夜裡打信號彈,紿日軍飛機指示轟炸方向。12月13號上午中華門被攻破後,就有南京人打著日本的旗幟,在白布上面畫個太陽,敲鑼歡迎皇軍。1938年初成立的自治會,就是侵華日軍為統治南京人的偽政權,有好些南京人都在這個偽政權裡面謀職,日軍利用他們來抓壯丁、來抓婦女、來徵兵徵糧。這些人都是在敵人面前屈膝投降,相對來講,當年有很多人,絕大多數是愛國的。

我記得有一件事情非常的使我感動。那時候鼓樓即現在消防隊的這個地方,是日本駐中國大使館。他們有一面太陽旗。鼓樓下面是南京大學過去叫金陵大學,金陵大學操場上也有一面中國旗。但是比那個日本大使館的旗要低好多,當時金陵大學的老師,學生就寫了一則提議,要重新修建這個旗杆。於是,學生和老師都掏錢,買了水泥鋼材木頭,就要讓中國旗在這個旗杆上高高飄揚,中國旗超過了日本旗。這一面旗,這也是一種志氣,一種愛國精神。

當時還有一個婦女,可能大家瞭解南京大屠殺的情況都知道有個人叫做李秀英。這個是我採訪的第一個婦女,兩個日本人要欺負她,來抓她走。她一個婦女居然跟兩個日本兵鬥,身上被刺了37刀,到處都是血。但她沒有屈服,後來昏死過去了,他父親找人用門板把她抬出去。寒風一吹又醒了,就是這樣一個堅強的女性。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李秀英

我要寫這本書,要寫真實,既要正面的也要反面的。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下關和記洋行的一個倉庫裡,關押了三千多個男女,只有十多個日本兵守衛在那裡,要把他們屠殺掉。日本人先進倉庫叫他們把手錶、金戒指、耳環和銀洋錢通通掏出來放在臉盆裡,日本人搜查後就走了。然後就有兩個日本兵拉了一根繩子在人群中一圈,圈出十多個人來,到長江邊上跪著。開槍,啪啪啪啪的掃起來,從上午到下午三千多個人全部打死。有一個倖存者叫陳德貴,他是唯一的三千多人當中逃出來的,他是怎麼逃出來的呢?就是在日本人開槍的時候,他一個猛子扎到河裡面,一直游到對面。對面河邊有一個火車車廂倒在河邊了,他就在這個火車車廂下面,趴著看。從上午到晚上,三千多個人都死了。我問他那時候為什麼沒有人起來反抗呢,日軍才十多個人。他說,那個時候人都膽子小都怕死,我挑頭出來之後,我死了怎麼辦?這就是我們民族的劣根性,自私、膽怯、膽小、怕事、這也是我們民族的國民性。所以我這本書寫的正面的、反面的、中國人、外國人都有。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當時我寫這本書,就想這樣一件大事情,一定要留給後人,不光中國人要看,外國人也要給他們看。我這裡面特別注重寫人性的東西,寫國際化的東西。比如說書裡面專門有一章寫到宗教,因為宗教是全人類的,宗教它沒有政治,但是侵華日軍對宗教界人士也大肆屠殺。我找到一個老法師,他當時跟我講,他帶了佛門子弟就在那個大殿裡面唸佛,日本人衝進來以後,把他們和尚一個一個的拉出去,拉到這個天井裡面,一槍一個,一連殺了十七個。

南京的回民,清真寺的回民,也受到很多苦難。他們被殺害後埋葬要按照他們的宗教禮儀,必須先要洗身體,洗過要用白布包好。那個阿訇給我講,那時候,天下著雪他們都穿白衣服,打著白旗,把屍體抬著。天茫茫,雪茫茫,穿著白衣的人抬著白布包著的屍體,在雪地裡送葬。

還有,特別是婦女遭到很大的災難,我就在一千七百多個人的名單裡面找,找出了十四個叫秀英的名字,有李秀英、還有張秀英、王秀英、劉秀英、14個秀英,我把這些人寫了一章,我覺得這個非常好。在腥風血雨的環境下,白色恐怖中,秀英,英就是花,秀美的花,美的東西被扼殺了,美的東西被破壞了,這是很大的悲劇。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南京市民受難程度到什麼樣?我到了城裡的七家灣,現在沒有了,七家灣這個地方當時我去的時候只有十多戶人家,我找到七個人,每個人家裡都有血淚控訴,這是他們心中的創傷,有的指著臉上的刀疤說,這是日本兵刺的。七家灣當時就剩七戶人家,就有這樣的苦難,所以我把這些東西都寫進了書裡。

1982年到1983年,中日發表了聯合聲明。但是日本右翼份子和日本文部省的人,篡改教科書,把侵略中國中“侵略”兩個字改為“進入”。把南京大屠殺說成是虛構的,把東京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稱為不合法的,這極大的激怒了南京人。1982年和1983年的時候,很多南京市民紛紛寫信上訪到南京市政府和南京人大,強力要求市政府在南京為遇難同胞建紀念館,時任南京市長張耀華廣泛的聽取民聲,在他的指示下,南京建紀念館、建紀念碑、編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就在這個時候,鄧小平到南京來,張市長說這個事情要做,但是怎麼做,能不能做,他心裡沒有底。因為中央講這個口徑很嚴,這時鄧小平正好到南京來住東郊賓館。張耀華市長去拜訪他,他說,我們南京過去經歷了大屠殺,市民要求建紀念碑,“要建紀念館”鄧小平說,“日本岸信介建了滿洲國紀念碑,我們當然要建館立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要建”。張耀華說:“我們已經準備搞了,就是能不能請鄧主席給我們提個館名”,鄧小平點點頭,當時叫拿來毛筆宣紙,鄧小平就在宣紙上一口氣寫下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一下張耀華市長叫秘書馬上打電話告訴紀念館籌備處,籌備處的館長楊正元和副館長段月萍還沒有吃完中飯就丟下飯碗把這個東西拿來,拿到鄧小平的這個題字就相當於一個尚方寶劍,就可以大膽放心地幹了。轟轟烈烈,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就開始建了,所以在我之前,實際上有很多南京人都有這個願望。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我的書第一次發行是1987年12月13日在新街口新華書店,三十年以前。

我在發行式上說了一句話,我說這件事情過去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以後由我來寫這部書,本身也是個悲劇。為什麼呢?這麼大的事情沒人寫?不是沒有人寫,是不能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到現在八十年,我計算了一下有四十年時間是斷層。

自從1937年南京大屠殺到1947年,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谷壽夫,到南京審判在雨花臺槍斃以後,這個事情就了了。1947年以後,我們叫解放戰爭,一直到新中國成立,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沒有人講這段歷史。有種種的原因,那時把美帝國主義當做世界上頭號敵人,人民公敵蔣介石,美國和蔣介石都是我們的頭號敵人,所以對這個日本的侵華暴行對南京大屠殺這個史料一直沒有收集。我曾經查過很多資料,找到1952年,1953年的《新華日報》,那時有的人控訴,講這個日軍暴行,但是都講是美帝國主義的走狗,指揮日本人怎麼怎麼怎麼,本身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對歷史,要這個真實地記錄,對歷史一定要精確。記住歷史的教訓以後,才能夠正確地確立我們的政治,外交方針。

四、沉痛的思考

通過寫《南京大屠殺》這本書以後,有很多思考的東西。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第一點,當然大家都知道。我是軍人,作為軍人,部隊的戰鬥力靠什麼,部隊真正的戰鬥力靠的是國防力量,靠的是經濟力量。

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國,工業總產值GDP就上不去,軍隊就沒有辦法。軍隊是需要開支的,飛機、大炮、坦克、軍艦要錢的。1937年的時候,日本就有航空母艦了,那是八十多年以前了。淞滬抗戰時日本的航空母艦就停在崇明島外面,當時中國軍隊最先進的武器,就只有一個坦克連,德國進口的。幾輛坦克,在黃埔江邊淞滬抗戰時都被全部打掉了。抗戰初期很多地方還用大刀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經濟力量,國防也不會強大,所以落後就要捱打。在淞滬抗戰以後,1937年11月13號,上海淪陷。日本人就把我們中國的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上面的鋼軌橋樑全部拆掉,拉到日本去造軍火來打我們。一個國家連自己的鐵路都保不住,難怪人家打我們。所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們一定要經濟比人家強,國家強大經濟繁榮。那時候日本有3000多架飛機,我們只有300多架飛機,300多架飛機在淞滬抗戰以前就基本全部打完。到南京保衛戰的時候已經沒有飛機了,我們的艦艇在江陰要塞地方都沉掉封鎖航道了,當時武器裝備落後,這是第一點我覺得需要反思的東西。

第二個就是帝國主義的本性是要掠奪財富,只要這個野心還在,我們就不能放鬆警惕。

日本是個島國,它的資源很有限,日本人很有那種危機感,什麼東西都是搞的很小小的。掠奪和侵略是帝國主義的本性,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是解決政治手段和經濟手段的另外一種暴力的手段。所以一個國家如果不強大,另外一個國家很強大,他想來要你的東西,要搶你的東西只有發動戰爭。我是個普通的軍人,我的感覺,日本這個民族它有很多優秀的地方,但是日本的右翼分子和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仍然存在,不是一小撮。日本有軍國主義傾向的人,右翼分子勢力很強大,我估計不知什麼時侯,今後中國可能還要和日本打一仗。

今天,我們從國際形勢來看,美國、日本、韓國,美國能到處挑起戰爭。我們正在實施的經濟強國,美國是不甘心的。所以這方面每個人,不光是軍人要警惕,所有中國人都應該警惕,要有民族的警惕性。因為今後打起仗來不分前方後方,首先是導彈,導彈不分什麼前線後方,導彈可以打到每一個地方,所以要居安思危,枕戈待旦是每一箇中國人都必須常備不懈的。

第三點,我覺得作為中國人,作為我們一個國民,都要提高自己的國民素質。

在1937年的時候,有很多中國人素質很差,部隊也這樣。部隊也很多人不聽命令,組織渙散,所以民族的自尊心,民眾的公益心。反映在團結、幫助、友愛、勇敢,這些都需要我們今後去加強。

我們對待自己的歷史是不能忘卻的。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我們有值得歌頌的四大發明,我們也要吸取經驗教訓的,悲慘的、被侵略、被掠奪的歷史。

歷史是需要重溫的,重溫歷史就要記住一點“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歷史,重溫歷史,才能在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記住過去的故事,都記著過去,用這樣一種精神狀態來振興我們民族,獲得真正自立於世界的民族之林的能力。


沉痛的歷史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徐志耕「STEC演講No.005」


總體策劃 | 姚國章

技術指導 | 王念春

視頻剪輯 | 席智怡


STEC數字大學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創新思維,構建以“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教育(Education)、文化(Culture)”為核心的新型數字大學,由中南信息科技研究院和江蘇省科學傳播中心聯合打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