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普通人想要達到第四真的好難!

馮友蘭是中國傑出的哲學家,人生四境界說是其人生哲學體系的核心。將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劃分成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從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表現了因“覺解”程度的不同而逐漸遞進的關係。

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普通人想要達到第四真的好難!

1,覺解與人生的意義

在《新原人》一書中,馮先生用了《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五章的篇幅來討論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境界又如何劃分?馮先生先從“覺解”入手,從而推理分析出什麼是人生意義?這正是馮先生“極高明而道中庸”之處。“覺”是自覺,“解”是瞭解。覺解程度不同,則意義不同。“我們對於某類事物有了解,某類事物對於我們即有意義,我們對它瞭解越深刻,它對於我們的意義就越豐富。我們可以說,人生是有覺解底生活,或是有較高程度覺解底生活。

在馮老看來,正是由於人的思想和覺解,才讓人區別於禽獸,人生之所以異於別的動物的生活者,即有覺解。覺解就是人生的最特殊顯著的性質,所以人生的意義就在於覺解。

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普通人想要達到第四真的好難!

2,人生的四重境界

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順才順習的。所謂順才,其意義即是普通所謂率性。所謂順習,即順應個人習慣或社會習俗。在此境界中的人,順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不止,止乎其所不得不止”順習而行,則“照例行事”,人云亦云。無論其是順才而行或順習而行,他對於其所行的事的性質,並沒有清楚的瞭解。

第二,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為利的。所謂“為利”,是為他自己的利。凡動物的行為都是為利的。不過大多數的動物的行為,雖是為他自己的利,但都是出於本能的衝動,不是出於心靈的計劃。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對於“自己”及“利”,有清楚的覺解。並且,他於有此種種行為時,瞭解這種行為是怎麼一回事,並且自覺他是有此種行為。

第三,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的。義利是相反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為,是為利的行為求社會的利的行為,是行義的行為。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對於人之性己有覺解。他了解人之性被蘊涵於社會之性中。

第四,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這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在天地境界中的人,瞭解於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人必於知有宇宙的全時,始能使其所得於人之所以為人者,儘量發展,始能儘性。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有完全的高一層的覺解。

(不過哲學詩畫最擔心的一點是,這物慾橫流、科技設備充斥的現代社會,讓普通人到達這第四境界真的太難了,因為私心太重了,慾望太多了,庸俗的誘惑太多了。能達到第三境界就非常不錯了。)

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普通人想要達到第四真的好難!

結語——

人生境界在變化之中,獲得一種高的人生境界之後,是需要維護的,人生境界的發展,實際上即是人自身的發展。因此,在生活中,人生需要不斷地覺解,境界需要不斷地提升。只有通過這種不斷的修為和提升,才能夠在生活中將真、善、美動態地統一起來,使人感受到人生中的善良,體驗到人生中的美好。

馮友蘭的哲學觀念,對於我們思考現實的人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確立一個遠大的生活目標,建構一個理想的生活藍圖,這會增添生活的動力。一個人在有限的人生中,不斷地求取高遠的人生境界,實際上是通過有限的人生去求取無限的人生價值。這樣的人生境界理論,既整合了中國人生哲學中最優秀的傳統,又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具備現實的意義與價值。

總之,生而為人,當走向上和覺解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