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Fantalk

Oh, my God! That's impossible!

这是今天外媒对于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一事件报道的普遍用词。英国媒体《卫报》更是用“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来形容。究竟这座桥有着什么样的“高端操作”,才让一众媒体如此惊诧呢?有人说长度,但这仅仅是一方面...

▌港珠澳大桥的简历

首先,咱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港珠澳大桥,其全长22.9公里,由桥梁、人工岛和隧道组成,工程所处的地质、气候环境复杂,施工难度极大。举例来说就好像让你现在去世界所有顶级大学进行考试,并且所有专业的所有科目必须满分。

可能会有吃瓜群众说,国外造桥技术非常成熟,为什么不直接引进国外的技术来降低难度呢?第一,国外的技术不会轻易给咱们用,有钱都不管用的那种;第二,国外的技术尽管成熟,但适应的地形可远不及港珠澳大桥所经过的地形这样复杂,就算引进技术,效果也真的没有多大。


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Fantalk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技术上来说究竟有多难?

由于造桥这件事,绝不是区区几百字能够说明白的,所以小编就直接说最难的几个部分,最首要的就是长度问题。其实港珠澳大桥并不是一整座桥,而是更加复杂的“桥梁、人工岛、隧道”组合的设计方案。

其中的原因,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解释的非常详细:“珠江口上有一条国家级、世界级的航道,每天最繁忙的时候这里有四五千艘轮船在海面上通过,必须保障绝对的畅通。其次,港珠澳大桥所在海域又靠近香港机场,每天1800多架的航班要从这里起降,所以出于安全考虑,桥也不能修得太高。”同时“海底隧道总不能两头没有依靠地就在水下埋沉管吧?这样就逼得你不得不建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Fantalk

东人工岛(图片来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另外由于这种桥+隧道+人工岛的设计,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创造”出两座面积各十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和一条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实现桥梁与隧道的转换。这样说可能不直观,咱们可以想象成把“一台电脑主机,一个梯子和一根水泥管进行组合,让这三个不同种类的东西实现完美过渡转换,并且可以在上面跑汽车。因此这也是大桥建设技术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的部分。

▌”沉管“的世界难题

沉管简单来说就是一根埋在水里的通道,最后一段沉管的重量更是和一艘航母一样,对接、固定等一系列技术则完全是天书了。本来咱们当初是想把这个设计交给荷兰的一家比较成熟的供应商,但荷兰的公司却开口要价15亿人民币,还仅仅是咨询服务。

最终,港珠澳总工程师林鸣决定放弃这种“明抢”的方法,自己研究攻克难关。经过了一年多的研究,最终咱们仅用96个小时就完成了首节安装。最后一节难度最大,如果按照国外公司的方法,安装至少需要8-10个月,结果中国的工程师和团队仅用了1天就实现了贯通。


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Fantalk

港珠澳大桥限速牌(图片来源:央视记者 梁震)


▌建成了为什么不通车?

港珠澳大桥早在去年的7月份就已经贯通了,但一直都没有通车。对此有不明真相的所谓媒体、自媒体人等纷纷吐槽这是”面子工程“,根本不实用。对于这种言论小编只想劝这些人少刷手机多看书,桥通了是没错,不修路怎么通车?飞过去吗?而且由于是隧道、桥梁、人工岛的组合,不仅修路的过程非常繁琐,正式通车前的安全测试也是极为重要的!还有路灯、路面标识等等细节问题全都需要时间来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