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河畔,李世民六騎退敵

渭水河畔, 李世民六騎退敵

在玄武門上演了一段兄弟廝殺大戰後,李世民終於如願以償成為皇帝。可他沒有開心幾天,遠在漠北的突厥人突然殺到,浩浩蕩蕩十幾萬人,直逼長安城。而此時的大唐,正處於恢復階段。李世民審時度勢,準備暫時委曲求全,以最小的代價與突厥締結渭水之盟。但頡利、突利二位可汗不是善類,絕非三言兩語就能打發掉的。僅有幾萬守軍的長安城岌岌可危,滿朝文武惶恐不安,一個巨大的難題擺在了李世民眼前。十年之前,中原大亂,各方割據勢力混戰,各路諸侯無不對突厥稱臣獻媚,其中就包括晉陽起兵的李淵。突厥可汗曾得意洋洋地說:“在中原,有那麼多兒孫爭相孝敬,我們可能會窮嗎?”也就是說,只要中原不能統一,突厥人的口袋就總是鼓鼓的。隨著中原逐漸統一,突厥人能收的“保護費”越來越少他們趁大唐立足未穩之際舉兵南下,如果唐軍骨頭硬,敲一筆就開溜,如果唐軍是軟骨頭,那就看心情任性搶。

渭水河畔,李世民六騎退敵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大軍突然進犯,唐軍猝不及防,敵軍一路勢如破竹,攻至距長安僅四十里的涇陽,而後一路挺進到武功,大唐百姓人人自危。就在李世民與眾大臣商榷如何退敵的時候,突厥軍隊開始攻擊高陵,於是李世民派出勇將尉遲敬德,作為涇州道行軍總管,領兵抵達涇陽,防禦突厥。尉遲敬德抵達前線後,組織了一次反衝鋒。在涇陽,唐軍與突厥軍隊展開了一場針尖對麥芒的血戰。尉遲敬德揮舞著鋼鞭,突厥士兵碰上就死,挨著就亡。突厥騎兵當場被唐軍擊斃一千多人,敵軍將領阿史德烏沒啜被生擒。尉遲敬德在涇陽之役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仍然無法遏制突厥人的前進步伐,頡利可汗率領的主力抵達渭水河畔。二十萬突厥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在渭水北岸拉開陣勢,隊伍綿延數十里,旌旗蔽日。

渭水河畔,李世民六騎退敵

經過李世民的分析,此次突厥人來勢洶洶,表面看似鐵板一塊,實則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矛盾很深。突厥人此次來犯,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索取財富,而不是侵佔土地,如果立刻示弱向突厥人交出府庫中的財物,那麼他們肯定會貪得無厭,因此不能輕易示弱。此時長安城內空虛,難以抵擋突厥大軍,經過權衡之後,李世民計上心頭。頡利派遣謀臣執失思力來長安,偵察唐朝虛實。執失思力眉眼間透著一股傲慢,他說:“頡利、突利二位可汗統兵百萬,如今將至壕邊,攻長安如探囊取物,爾等奈何?”李世民聞言,臉上未顯絲毫畏懼,道:“我曾經和你們可汗當面盟約,你們怎麼又出爾反爾。給了你們珠寶、絲綢無數,今日又犯我大唐,還敢在此誇誇其談,現在我就殺你祭旗!”執失思力聽了險些嚇丟了魂,立刻跪在地上,磕頭如小雞搗米。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突厥使臣被關押,聽候發落。

渭水河畔,李世民六騎退敵

渭水河岸,突厥大軍揚起手中的馬刀,吶喊之聲震懾四野,這種氣勢壓得人喘不過氣,只見對岸僅有六人六騎,是李世民帶著蕭瑀、高士廉、房玄齡、周範等親臨渭水。頡利見李世民有如此膽識,心中暗挑大拇指。李世民單騎行至渭水便橋旁,他面無懼色,高聲呵斥頡利為何背叛盟約。只見對面死一般的寂靜,頡利可汗被問得滿臉通紅,啞口無言。過了片刻,唐軍抵達。軍士鎧甲鮮明、旌旗招展、軍容整肅,突厥人非常驚恐,一時摸不清唐軍的底細。李世民洞若觀火,如今頡利雖被唐軍唬住了,但如果兩手空空回老家,不僅軍中各首領不答應,自己更失了威信,頡利騎虎難下。第二天,李世民表示,唐朝願“清府庫”、化干戈,請求結盟,頡利見大唐肯拿出財物,也就不再刁難。兩天後,雙方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上籤署了和平協議。頡利可汗率突厥全體騎兵,帶著金銀珠寶回家了。此次李世民兵行險招,巧施疑兵之計,可謂有驚無險。正如史書中記載:“盟胡虜便橋申約,展雄才六騎退敵。”

渭水河畔,李世民六騎退敵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及時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