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訪談|火箭研究員張小平辭職背後,中國人更應該思考這個

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頻,文章中稱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頂級科研人員張小平被一家民營企業挖走,而該名科研人員離職前任副主任設計師職務,在我國火箭發動機研製過程中“最關鍵的技術崗位”,“據爆料,張小平的待遇是12萬一年(或者是20萬),跳槽後加入了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

科學離我們太近,又離我們太遠。

抱朴訪談|火箭研究員張小平辭職背後,中國人更應該思考這個

在我們身邊,日出日落、四季更替都有科學,電燈電視、智能手機都是科技產品,我們早已對這些東西習以為常,沒有感覺。

某位科學家研究出了治療某種疾病的方法,但患病的畢竟是少部分人,跟大眾沒有普遍關聯,我們也沒有感覺。

載人飛船、核潛艇,說實話這跟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有多大關係呢?至少短期內沒有非常大的直接關係。

我們不認識科學家,我們只認識一些科技產品。這似乎給了不崇尚科學的我們一個正當的理由。

相比之下,明星,三天兩頭就拋頭露臉,他們唱歌,他們表演,他們炒作,滿足人們的視聽需求,迎合人們的八卦心理。

但這些年,隨著市場經濟全面滲透,娛樂圈野蠻生長,就像一朵奇葩,綻放異彩。

媒體成天都是明星八卦,追星成了我們的全部,偶像的崇拜成了最高目標。

為了見到偶像,孩子們可以不遠萬里不吃不喝,放棄學業,放棄前程。這就是一種病態。

科學家地位遠不如演藝明星,國家榮辱不顧,這是時代的悲哀。

一個健康的中國,需要一個健康的文藝市場,中國的崛起,更離不開科學家。

與頂級科學家年薪12萬/20萬相比,我們來看看明星的出場費,當然,單位按照萬元來計。要說明的是,與動輒千萬、億萬的廣告代言費相比,明星出場費僅是它們的買菜錢,但這已經是我們科學家的十年的收入。

抱朴訪談|火箭研究員張小平辭職背後,中國人更應該思考這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