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需要的是一座「橋」

導語:

一個規劃不能完全解決一個地方所有的問題,

但可以探索一種模式,尋求一個路徑,

打通鄉村與外界的聯繫,改變原有生產生活方式。

鄉村振興,需要的是一座“橋”

在我國經濟建設及發展的進程中,鄉村一直是附庸的身份,伴隨著城市發展,奉獻著各種資源,在競爭中一步步退讓,被放低,被分化,最終導致眼下人員流失、留守群體、宅地閒置文化斷層的局面。如今,鄉村已經跟不上城市化進程的需求,而國家卻不能再忽視遺忘,勢必要全面推進,協同發展,給鄉村一個嶄新的未來。

鄉村振興,需要的是一座“橋”

2017年10月18日,鄉村振興戰略出現在十九大報告中。戰略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之後,又總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新鄉村標準,並提出了“五個振興”,即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

景森設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袁穎表示,第一產業是不可逆的存在,18億基本農田是不容質疑的保障,土地需要人留在那裡,但那片土地基於生產的功用卻並不足以支撐一個農村家庭的生活需求。如何在確保基本農田的基礎上,在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文化傳承、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鄉村資源的更大化利用,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成為鄉村振興需要面對的課題和目標。

鄉村振興,需要的是一座“橋”

要完成目標,建立美麗鄉村,自然離不開科學的規劃。專業的、有針對的量身定製不但可以規避不必要的損耗和破壞,更能謀定而後動,在開發商和鄉村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樑,將鄉村這個複雜的開發體條理化,在農業、經濟、文化等的多環體系中,尋找共贏,這對於建設美麗鄉村大有裨益。

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袁穎就提出自己總結的一套“

疊加價值理論”,他認為,土地的價值絕不僅僅是基礎生產那麼單一,在靠近城市、近郊消費需求群體不斷增加的前提下,鄉村振興有三個方向:

  • 循環農業:建立低碳無公害的農業模型;
  • 創意農業:保護基礎的同時,駐入旅遊、親子、康養、文創等產業,形成多領域聯動;
  • 農事體驗:還原鄉村生活,提升體驗感受,給鄉村帶去活力。
鄉村振興,需要的是一座“橋”

創意農業:農業嫁接園藝,種植成為時尚。改變傳統農法的蔬菜種植理念,引入臺灣精緻農業的生態理念,讓農藥、化肥成為過去式;將農業與園藝進行嫁接,讓種植和採摘成為時尚。

鄉村振興,需要的是一座“橋”

創意旅遊:結合農創,打造無景點旅遊模式;以生態農業為主軸,強調客人的參與感;抓住孩子的需求,創造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樂園;徒步、山地自行車、草地運動、戶外拓展,這裡也是成年人的樂土;帳篷酒店、民宿、露營,這裡是與星空最接近的地方。

鄉村振興,需要的是一座“橋”

創意文化:立足城市人群的文化需求,將城鄉文化融合發展。豐收節慶、婚喪嫁娶、社戲、創意市集、書畫文化交流、書吧、咖啡文化、茶文化、鮮花主題文化、婚慶主題文化 ,文化在這裡無處不在。

鄉村振興,需要的是一座“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