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導致了13歲少女肢解案的發生?

一名未滿13歲少女,還在小學六年級就讀,只因不滿別人議論,同班同學比自己長得漂亮,遂懷恨在心,將其約至自家殺害,並砍斷頭顱、手臂裝入袋中。

這樣的案件讓人心痛,不僅為被害的孩子心痛,也為施暴人感到痛心,同時也讓人十分的不解,是什麼導致了這一悲劇的發生?本文試著分析一下,可能的因素。

應該不只是簡單的嫉妒

2015年,1歲半的男嬰被10歲女孩殘忍摔打併使其從25樓墜落。活蹦亂跳的男嬰奄奄一息,與死神抗爭10天后才甦醒。

事後,女孩的父親李先生說:“她希望男嬰對她笑,對她友好”李先生稱:自己和妻子平常會打罵女兒,多少對女兒的性格有影響。

這起案件表明: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愛(當然不能是溺愛),缺少愛的孩子容易走極端,父母要以正確的方式傳遞愛。

同樣,如果這個女孩身心健康,僅僅是嫉妒,就能殺人?就能殘忍的肢解同窗?難以想象!

是什麼導致了13歲少女肢解案的發生?

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不亞於學校教育。

作為教師,同事之間常常說:有什麼樣的學生,就有什麼樣的家長。這種說法雖然不是絕對正確,卻能反映大部分的家庭情況。

孩子是空白的一張紙,你用什麼樣的筆書寫,就會呈現出什麼色彩。一個嫉妒羨慕恨的家庭,走出來的,同樣也會沾染上嫉妒羨慕恨。

同時,當你用傷害、用暴力對待親人、對待孩子的時候,無疑是把傷害與暴力作為一種處理問題的方式,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傳給了孩子。

有了嫉妒的心理,有了暴力的方式,這是一種危險的組合。

是否給遊戲也要算上一筆

2012年,震驚世界的美國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學校園槍擊案,20歲的兇手亞當·蘭紮在槍殺28人後飲彈自殺,其生前就瘋狂的痴迷於暴力遊戲。

今年8月29日的晚上,一個孩子在舅舅家跳了樓,孩子家人們怎麼也想不通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要去跳樓。後來,在警方的查證之下,事情漸漸的有些明朗:當天晚上孩子一直在玩一個叫“吃雞”的遊戲,孩子可能是太痴迷遊戲,導致做出了一些不理智的行為直到最後跳樓。

隨著技術的發展,電子遊戲中的情節越來逼真,尤其是暴力打鬥部分。這種真假難辨的錯覺,越來越模糊了玩家與遊戲扮演之間的區別。

當孩子對遊戲中的殺戮和血腥場面漸漸習以為常時,種種暴力行為可能導致孩子對暴力的危害性變的麻木。對於這些缺少識別能力的孩子來說,不知不覺就形成了“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是暴力”的思維。

要思考的很多

我們不僅要討論未成年保護法的如何保護孩子的問題,我們更要思考,如何避免這樣悲劇的發生,讓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祈禱:天堂沒有傷害,人間充滿珍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