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謙一生清廉節儉,奉公守法,爲民謀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跡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南朝巴東、建平太守孫謙!孫謙,字長遜,東莞莒縣人。從17歲入仕,一直到92歲離世,歷經宋、齊、梁三朝,為官數十載,一生清廉節儉,奉公守法,為民謀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跡。 孫謙在17歲時就已經任左軍行參軍,儘管年紀輕輕,但待人處事都極為成熟老練,得到其他人的一致好評。宋江夏王劉義恭,聽說孫謙的德才,就錄用他為行參軍,之後又讓其出任過句容令。因為孫謙學識淵博且為人謹慎清廉,所以被當地百姓當做神靈一樣崇拜。 宋明帝時,因建安王的推薦,孫謙被任命為巴東與建平兩個郡太守。

孫謙一生清廉節儉,奉公守法,為民謀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跡

巴東、建平兩郡地處長江三峽,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在孫謙之前,郡縣官府視少數民族為蠻夷,不僅苛捐雜稅以中飽私囊,還將那裡的百姓當作牲口,運到京師等地當奴隸,牟取暴利。百姓實在熬不住,不斷地組織武裝反抗。因為到此地為官危險重重,在孫謙上任的時候,朝廷特地給他撥了一千兵士做護衛,孫謙卻以“為國省財”為由拒絕了。 由於地處長江三峽,境內居住著不好管理的蠻僚等少數民族。對待這些民族,以往的太守都是採取大力鎮壓的方法,結果造成民族矛盾突出,社會治安更差。

孫謙一生清廉節儉,奉公守法,為民謀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跡

孫謙到任後,立即釋放了前任太守抓獲的少數民族。他改變了從前官吏的做法,效仿諸葛亮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採用攻心為上的方法。對少數民族推行仁政,在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的基礎上對他們施以教化,使一向與政府對抗的少數民族心悅誠服,紛紛獻出金銀珠寶,但都被孫謙一一婉言謝絕。他不僅免除了自己俸祿中收取本地的部分,還盡力減輕轄區內老百姓的負擔。在孫謙的治理下,兩個郡連續三年風平浪靜。 由於孫謙為人正直,建平王在叛亂之前顧及孫謙的品行,就找了一個藉口把孫謙支開。孫謙離開後,建平王才放心大膽地叛亂。

孫謙一生清廉節儉,奉公守法,為民謀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跡

正因為這樣,叛亂平息後,孫謙才得以安然無恙,沒有受到任何牽連。 齊高帝時,孫謙擔任錢唐令。為政期間,他把煩雜的事務化繁為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後不僅把多年積累的案子全部解決,連等待判決的囚犯都沒有了,因此監獄裡空空蕩蕩。 孫謙因為沒有自己的府邸,每次離職,都沒有住的地方,甚至有的時候要在官府內空著的車棚裡借住。他生活非常儉樸,床邊只用葦子或竹編的粗席子當屏風。冬天的時候,鋪的是草蓆,蓋的是平民百姓用的粗布棉被。夏天的時候,蚊蟲肆虐,他卻連蚊帳都捨不得用。

孫謙一生清廉節儉,奉公守法,為民謀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跡

梁武帝時,孫謙已經八十多歲,他卻依然擔當零陵太守的重任。儘管自己年事已高,卻沒有放鬆要求,還是勤勤懇懇地工作。連老虎傷人這樣的事情,他也認真對待,多次召集下屬就消除虎患的事情進行開會討論,直至老虎被徹底消滅,孫謙才放下心來。 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孫謙已經92歲,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他自知壽限已到,將不久於人世。為了將自己廉潔的品行一直保持下去,他給兒子留下遺書:“我這一輩子,從不曾追求榮華富貴,也沒想著出人頭地。

孫謙一生清廉節儉,奉公守法,為民謀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跡

歷仕三代,官成兩朝,如此聲名地位,按照朝中的慣例,很可能會在我死後有所封賞。為了能將節儉的品行保持下去,我死之後,你們要立即將我下葬。下葬的時候,幅巾束髮,免冠即可。棺材不用太大,能放下我的身體就行,墓穴也不必奢華,能放進棺就行。送葬時用不著籌備那些引路用的鬼幡,靈車就用我平時坐的車,靈床就用我睡覺的床,把這些東西弄些粗製竹蓆稍事裝點,禮節到了就可以了。其他的東西都免了吧。”孫謙死後,他的兒子們遵照這個遺囑為他送葬,讓他的清廉氣節保持到了最後。好了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到這了,看完這篇文章大家認為孫謙是個怎樣的人呢?敬請留言!

孫謙一生清廉節儉,奉公守法,為民謀利,留下了不少良政廉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